聚焦心血管事件链!“心峰汇”泰安论道,共探规范化诊疗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2 19:00 浏览量:2
“心峰汇——心血管事件链规范化管理峰会”畅谈心血管领域新进展
2025年7月26日,“心峰汇——心血管事件链规范化管理峰会”在山东泰安顺利召开。本次大会聚焦心血管事件链规范化管理,邀请到泰安市中心医院张焕轶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靳凤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汇聚多位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围绕心衰、血脂管理、斑块筛查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提升心血管疾病诊疗规范化水平凝聚智慧。本文整理峰会精华,以飨读者。
图1:“心峰汇——心血管事件链规范化管理峰会”现场
血脂 & 血栓,2024年有何前沿进展?
会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战营教授围绕降脂与抗栓两大领域的最新进展展开深入探讨,多项突破性成果为临床实践带来新方向。
图2:韩战营教授
在降脂领域,韩战营教授表示2023年版及2024年基层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均进一步巩固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防治首要靶点的地位,并明确LDL-C达标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次要靶点[1,2]。然而ASCVD患者血脂有“三低”现象: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且存在LDL-C长期不达标。LDL-C累积暴露早期即损伤动脉功能,相继引发内皮、血管平滑肌功能障碍及斑块形成,凸显早期干预重要性。而瑞典研究、PROMISE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持续、强化降脂策略可改善心梗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且炎症状态影响LDL-C预后,而他汀类药物可在降低LDL-C水平的同时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3]。此外,脂蛋白(a)[Lp(a)]水平升高与心血管风险显著相关,为新干预靶点提供依据。
在抗栓领域,韩战营教授则谈到血小板激活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重要作用,并表示近30年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从“越强越好”转向“追求平衡”,减少出血风险,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已成为常用策略之一[4]。基于坚实的循证证据,我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中建议除非存在较高出血风险或禁忌证,确诊后推荐尽早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使用1种P2Y12受体抑制剂(I,A),建议首选抗血小板强度更强的替格瑞洛(I,B),当存在替格瑞洛禁忌证、无法获取或无法耐受时建议使用氯吡格雷(I,C)[5]。
图3: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从“越强越好”转向“追求平衡”[4]
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机制的认知,更为优化治疗策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开辟了新路径,将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迈向精准化时代。
浅析中国动脉粥样硬化负担,求索斑块筛查评估
泰安市中心医院宋兆峰教授聚焦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新进展,探讨了从晚期治疗到早期预防的转型之路。
图4:宋兆峰教授
2025年3月,《柳叶刀》委员会发布重磅报告,呼吁将“冠状动脉疾病”更名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ACAD)”,强调从传统关注血管狭窄转向以斑块为核心的早期防治[6]。这一概念的背后是全球严峻的疾病负担:预计2025年ACAD仍将是全球首要死因,年致死人数达1050万[6]。宋兆峰教授表示,在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同样严峻,且日益加重。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96%存在单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更有超1/5成年人面临颈动脉斑块风险[8],尤其在男性、“三高”人群及50岁以上群体中颈动脉斑块风险显著更高。
图5:颈动脉斑块现状[8]
宋兆峰教授指出,LDL-C沉积是斑块进展的关键驱动因素,最终可能引发心梗、卒中。研究证实,高危斑块具有最小管腔面积狭窄、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等特征,心血管死亡率最高可能提升14.4倍[9]。对此,专家强调早筛查、早预防的重要性,建议基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结果进行预防。多项指南、共识针对不同高危人群推荐了筛查方案,如推荐超声筛查颈动脉斑块用于无症状人群危险分层,冠状动脉钙化评分更适于无症状中危人群风险评估,无创血管造影有助于个体病变评估等。干预方面,他汀类药物是基石。其中,STELLAR研究显示,瑞舒伐他汀10mg治疗6周可较基线降低LDL-C达45.8%[10]。此外,瑞舒伐他汀还能通过减少斑块体积、缩小脂质核心、增厚纤维帽等机制稳定斑块[11-13]。
从风险防控到斑块管理,这场防治理念的转变,为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带来新希望。未来,结合精准筛查与个体化治疗,有望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跨越。
多维守护,优化ASCVD患者综合管理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小华教授围绕ASCVD患者的综合管理展开深入探讨,揭示了当前冠心病防控的严峻现状与优化策略。
图6:戴小华教授
数据显示,我国冠心病死亡率逐年攀升,即便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术后5年仍面临较高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且全球范围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偏低,我国四大类基础药物使用率仅27%[14],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戴小华教授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ASCVD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过程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关键致病因素,其进入内皮下后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最终导致斑块形成与破裂。交感神经激活会加速这一过程,而血小板聚集则是缺血事件的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慢性冠脉综合征(CCS)还可动态转换,强化管理对阻止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图7:我国四大类基础药物使用率仅27%[14]
戴小华教授强调,破局之道在于降脂、抗缺血与抗板的协同防御体系,综合防治需遵循“ABCDE”方案。抗血小板治疗是ACS基石,基于当前研究,临床指南推荐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同时建议根据ACS患者出血风险确定具体DAPT策略[15];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其中高脂溶性、高β1选择性高的β受体抑制剂安全性良好,降低猝死作用更明显,尤其适合心梗后患者。降脂治疗方面,强化降低LDL-C可延缓斑块进展。戴小华教授最后表示,积极进行二级预防综合管理,通过规范用药、定期复查等手段提升依从性,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2024年中国心衰指南六大更新要点解析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16](简称“2024心衰指南”)是自2018年版指南后的首次重大更新,聚焦近6年心衰领域突破性进展。江苏省人民医院卢新政教授在会上介绍,2024心衰指南在2018版本的基础上,将“中间值心衰”更名为“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并新增了“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FimpEF)”分类,明确其为既往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随访期间提升至>40%且增幅≥10%的患者。同时,2024心衰指南细化心衰诊断流程并调整特殊检查推荐,为临床提供了更为优化的诊断方案。
图8:卢新政教授
卢新政教授指出,针对慢性心衰,《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新增强调控制心衰危险因素以及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有助于延缓或预防心衰发生。在治疗方面,指南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HFimpEF、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均做出了细化更新,并明确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可降低各类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心衰住院风险,并给予了IA类推荐,无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针对急性心衰,指南延续初始评估内容,但首次明确了终末期心衰诊断标准,包括对应的心衰症状、LVEF≤30%等指标,为重症患者管理提供依据。
图9:指南对SGLT2i治疗慢性心衰的推荐更新[16]
在合并症管理方面,指南新增HFrEF合并房颤、HFrEF治疗起始或期间肾功能指标变化时用药的调整、心衰合并恶性肿瘤、心衰合并肺部疾病、心衰合并心脏淀粉样变等处理流程,强调心衰与合并症的协同干预。此外,指南强化随访与患者教育,建议出院后1-2周启动早期随访,病情稳定后每3-6个月评估一次,同时新增植入装置指导等教育内容,助力患者长期管理。总之,此次更新紧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与我国临床实践,将为心衰诊疗规范化提供重要支撑,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大咖论道,对谈心血管疾病相关诊疗及管理策略
讨论环节中,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陈良余教授、潍坊市人民医院徐海年教授、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鹿庆波教授围绕他汀类药物及抗血小板治疗、血脂的规范管理、斑块的筛查与治疗展开了讨论。
图10:讨论环节(张焕轶教授、陈良余教授、徐海年教授、鹿庆波教授)
针对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地位,专家明确表示他汀类药物是血脂管理的核心手段。降脂治疗目标是实现LDL-C达标,其累积暴露量和安全性是近期关注热点。抗栓治疗方面,住院期间患者因重视度高,依从性较好,抗栓药物使用基本规范,但出院后随时间推移,患者自行停药、减药现象频发,尤其偏远乡村患者因经济困难等,可能停服抗血小板药、调脂药等。不过近年此类情况减少,因患者对疾病认知提升。专家强调,患者依从性与病情轻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相关,需通过指南指导下的个性化治疗及健康教育提升。
关于聚焦斑块筛查对心血管管理的意义、筛查方式选择及临床实践,三位专家指出斑块筛查的核心意义是风险分层与精细化治疗,助力稳定斑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筛查方式中,超声因操作便捷、经济成常用手段,磁共振等适用于特殊评估;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男性、有相关病史的女性应优先筛查。临床中需按指南规范操作,曾有案例因未及时规范处理引发纠纷,也凸显规范的重要性。同时,部分患者健康意识不足,需加强沟通。此外,农村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城市25%,提示需加强基层心血管疾病管理。最后,张焕轶教授强调,他汀类药物仍是降脂治疗的基石药物,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的问世为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对于ACS/CCS患者,DAPT的药物选择和时长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为精准、有效地管理。
图11:大会主席张焕轶教授总结发言
随后,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王恒亮教授、盐城市中医院伍德明教授围绕如何为ASCVD患者个体化制定治疗策略及不同心衰患者启用SGLT2i的时机展开了讨论。
图12:讨论环节(靳凤琳教授、卢新政教授、王恒亮教授、伍德明教授)
针对ASCVD相关心血管风险事件的治疗策略,四位专家在讨论中谈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危因素相关,斑块一旦形成,可能引发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因此其治疗重点是稳定斑块。治疗策略需从多维度入手,其中调脂则以他汀为基石,中国人宜中等强度,必要时联合用药;交感神经激活易致斑块破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通过降压、降心率发挥保护作用;抗栓治疗需个体化,双抗时长依据情况调整,期间患者的依从性至关重要。此外,中医可与西医融合,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面对不同LVEF心衰患者用药难题,专家们重点探讨了SGLT2i的应用价值。研究显示,在“新金三角”基础上加用SGLT2i,能有效降低患者心衰住院、心血管死亡等风险,目前已获多国指南IA类推荐,适用于不同LVEF心衰患者。其优势在于对血压影响较小,对肾功能影响较小,且耐受性较好。临床应用中需注意患者依从性问题,医生需加强随访,通过宣教让患者理解长期用药的重要性,避免因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总体而言,SGLT2i的应用是心衰治疗的重要进展,为不同类型心衰患者提供了有效治疗选择,结合规范用药和患者管理,将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风险。最后,靳凤琳教授表示,今天会议内容丰富、干货满满,令我们每个人都收获良多、受益匪浅。从降脂治疗的新策略、抗栓治疗的精准方案,到心衰治疗的创新理念。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大家学习了诸多前沿知识和经典案例。希望大家不要停留在记录的层面,更期待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的临床实践当中,让患者从治疗中切实获益。
图13:大会主席靳凤琳教授总结发言
小结
此次峰会为期半天,从心力衰竭指南解读到动脉斑块管理实践,从ASCVD患者综合优化策略到动脉粥样血栓前沿研究,专家们通过主题报告、深度对谈等形式,全方位剖析心血管事件链规范化管理的难点与突破点。既梳理指南更新要点,又聚焦临床实践路径,为心血管领域同仁搭建起交流前沿理念、共享临床经验的平台。随着峰会落幕,规范化诊疗的思路愈发清晰,相信这场学术盛宴将持续赋能临床,推动心血管疾病管理迈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新台阶,守护患者心血管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3).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4). Zeng G, Zhang C, Song Y, et al.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inflammation on the lipid paradox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ulticenter study. BMC Med. 2024;22(1):599. Published 2024 Dec 23.Capodanno D, Mehran R, Krucoff MW, et al. Defining Strategies of Modulation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Consensus Document from the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 Circulation. 2023 Jun 20;147(25):1933-194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6).Zaman S, Wasfy JH, Kapil V, et al. 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rethink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oving from ischaemia to atheroma. Lancet. 2025 Apr 12;405(10486):1264-1312.Pan Y, Jing J, Cai X, et al. Prevalence and Vascular Distribution of Multiterritorial Atherosclerosis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Adults in Southeast China. JAMA Netw Open. 2022;5(6):e2218307. Published 2022 Jun 1.Fu J, Deng Y, Ma Y, et al. National and Provincial-Leve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Netw Open. 2024;7(1):e2351225. Published 2024 Jan 2.Yang Y, Shah JP, Zeng H, et al. Prevalence and Prognosis of High-Risk Plaque on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JACC Cardiovasc Imaging. 2020;13(2 Pt 1):522-523.Jones PH, Davidson MH, Stein EA,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simvastatin, and pravastatin across doses (STELLAR* Trial). Am J Cardiol. 2003;92(2):152-160.METEOR-China Investigators. Rosuvastatin Slows Progression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The METEOR-Ch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Stroke. 2022 Oct;53(10):3004-3013.Du R, Cai J, Zhao XQ, et al. Early decrease in carotid plaque lipid content as assess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uring treatment of rosuvastatin.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14 Jul 14;14:83. Du R, Zhao XQ, Cai J, et al. Changes in carotid plaque tissue composition in subjects who continued and discontinued statin therapy. J Clin Lipidol. 2016 May-Jun;10(3):587-93.McEvoy JW, Jennings C, Kotseva K, et al. Variation in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INTERASPIRE study. Eur Heart J. 2024;45(39):4184-4196.Rao SV, O'Donoghue ML, Ruel M, et al. 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25;151(13):e771-e86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3).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CN-165305 过期日期:2026-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