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上海市长,后任国家副总理,去世后为何骨灰迁出八宝山了?

发布时间:2025-08-12 18:02  浏览量:2

#MCN双量进阶计划#

他生于战火,成长于国家百废待兴之际,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从清华园走出,在工业领域崭露头角。面对“文革”的冲击,他坚守信念,于逆境中砥砺前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他勇立潮头,以改革者的姿态推动企业变革,助力上海腾飞。而后,他步入中央领导层,为国家的经济、民生等事业殚精竭虑。去世后,他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但是2015年为何又被迁出来了呢?

1938年9月28日,黄菊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祖籍浙江嘉善。当时,是啥年月啊?抗日战争打得正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但黄菊的父母明白一个理儿: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就算咬着牙,勒紧裤腰带,也要给儿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就盼着他多读书,将来能有出息,能为国家做点事。

黄菊也确实很争气,天生聪明好学的他,对啥都好奇。在嘉善一中、嘉兴中学念书那会儿,可是出了名的“学霸”。上课时,他小眼睛瞪得溜圆,耳朵竖得高高的,生怕漏掉老师一句话。下课了,更是捧着书本不撒手,啥书都爱看,知识面特别广。不光会读书,学校搞活动他也特别积极,演讲比赛拿过好名次,口才好,人也自信。

1956年,黄菊考上了清华大学!那可是顶尖学府清华啊,学的是电机工程。踏进清华园那一刻,小伙子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机会难得,一定得好好学,学好本领,将来报效国家!

清华大学网图

清华的日子过得又忙又充实。黄菊总是最早到教室预习,课上积极发言讨论,下课就往图书馆跑,查资料、做作业、研究前沿知识,一点儿不放松。他还爱凑学术讲座的热闹,跟同学们动手实践,练就一身真本事。

在学电机制造方面,他真有天赋,也真能下苦功。那些原理、制造工艺啥的,他痴迷得不行,常常为一个难题琢磨到忘了吃饭睡觉。比如有次课程设计,要搞个新式直流电机。为了让它效率更高、性能更好,他翻遍了能找到的资料,反反复复计算、模拟、做实验。熬了无数个通宵,嘿,还真让他搞成了!设计出来的电机棒极了,老师和同学都竖起大拇指。

黄菊懂得,光会学习也不行。所以,他还积极应聘班干部,搞学生会工作,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也爱打篮球、练长跑,让身体倍儿棒,精神头也十足。这让我觉得,优秀的人真是各方面都挺均衡的。

1963年清华毕业后,满腔热血的黄菊被分到上海人造板机器厂。那会儿的厂子,规模是有,但技术嘛……挺落后的。黄菊心里清楚,要改变厂子、要帮国家搞工业化,非得靠技术创新不可!刚进厂,他在动力车间当技术员。他一点架子没有,虚心跟着老师傅学,泡在车间里,把每个生产环节、每台设备的脾气都摸得透透的。

很快,他就发现个大问题:厂里那套老掉牙的电炉配电装置,效率贼低,还老出毛病,严重影响生产和产品质量。黄菊主动站出来说:“我来试试改进它!”他想到在大学学过的可控硅技术——这玩意儿当时在国内可算“新潮货”。

想法一提出来,不少人直摇头:“技术不成熟吧?万一搞砸了,厂里损失可大了!”顶着质疑声,黄菊没退缩。他耐心地给大家画图、讲原理、算数据,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东西有多好、多可行。说完还不算,他自己带头干起来,领着团队泡在车间里日夜攻关。

可是,难题确实不小。比如可控硅散热不行,老是过热。黄菊带着团队查资料、试材料、换方案,折腾了好久,最后硬是搞出个高效的散热装置,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辛苦了几个月,中国第一台可控硅电炉自动配电装置真让他们搞出来了!一试运行,效果杠杠的:配电效率上去了,电费省了,钢水质量也好了!这不光给厂里赚了大钱,还给全国同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后,黄菊没停步,他又琢磨小电炉变压器怎么“超负荷”安全运行(其实就是榨出潜力),还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小电炉变压器超功率运行》。这书一出,立马成了行业里的“宝典”。靠着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厂里领导和同事都服气了。1966年,他被提拔为铸钢车间技术员,后来又当了厂长秘书。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心里那团创新的火一直烧得旺旺的。

“文革”那十年,大家都懂的,乱哄哄的。黄菊也倒了霉,受了冲击,被下放到车间劳动,连正常搞研究都不行了。那段日子是真的难熬。但黄菊骨子里有股韧劲,始终相信党,相信国家会好起来。他对自己说:黑暗是暂时的,坚持住,光明总会来!他把劳动当成磨炼,再苦再累的活儿,都认认真真去做。

网图

和工人师傅们的朝夕相处,他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那些实实在在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工人们看他踏实肯干、不摆架子,也乐意教他,跟他成了好朋友。这经历,让他对基层工人的酸甜苦辣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环境再艰难,也拦不住他爱琢磨的心。趁着休息的空隙,他偷偷看书,记下自己的思考。还悄悄找同样爱钻研的同事聊天,互相打气,在黑暗中一起守着对科技的那份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逆境中的坚持,没点信念真扛不住。

1972年,情况稍微好点,黄菊慢慢恢复了工作。他一看,耽误这么久,国家的工业被拉下太多了,心里急啊,立刻全身心扑到厂子的技术升级和生产恢复上。修设备、搞技改、培训工人……在他的带领下,厂子慢慢恢复了元气,生产越来越好。

1977年底,他调到上海中华冶金厂,当上了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工程师。这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起不久。黄菊眼光很准,他意识到:企业要活下去、活得好,必须改革,必须走向现代化!

网图

在中华冶金厂,他撸起袖子干开了。整天泡在车间里,揪出生产管理的各种毛病:计划乱糟糟,部门互相推诿扯皮,产品质量没保证……他果断出手,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一下子制定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十项规章制度。生产计划做得更科学了,责任更明确了,质量抓得死死的。厂子很快就大变样:效率高了,质量好了,赚钱多了!这套改革办法,成了不少厂子学习的榜样。

1980年,他升任上海市石油化工通用机械制造公司副经理,还被派到国外学习企业管理。这可是开眼界的好机会!他像块海绵一样,拼命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学成回来,他马上把好东西用在公司里:引入先进设备、管理软件,还学着开拓市场,公司的竞争力一下子强了不少。

1982年,黄菊担任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副局长,从此他的命运就和大上海的发展紧紧绑在了一起。之后他步步高升,做过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一路走到上海的最高领导岗位——1991年当上了上海市长,1994年又担任了上海市委书记。

在上海主政那些年,正是上海脱胎换骨的关键时期。他全身心扑在浦东开发开放上,搞规划、拉投资、建项目,硬是把一片农田变成了现代化新城区,成了上海的新名片。他还注重工厂结构升级,除了老工厂要改造提升,还要大力发展金融、贸易、物流这些“高大上”的服务业,让上海的筋骨更强壮。而且,除了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打破条条框框,敞开大门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投资发展。他还特别看重科技创新,使劲儿撮合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姻”,让实验室的好点子变成工厂里的真产品。上海能涌现那么多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成果,离不开他打下的基础。

建设一个城市,光有高楼大厦可不行。黄菊心里惦记着老百姓的日子:交通堵不堵?看病难不难?孩子上学好不好找学校?从加大投入,改善民生,让大家的生活更舒心。到注意抓基层党建,琢磨着在特大型城市里,怎么让党组织在社区、在群众中真正发挥作用。

2002年,黄菊进入中央最高领导层,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2003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管的事儿又多又杂:国家经济大盘子怎么稳住调好?工业交通怎么发展?安全生产怎么抓牢?企业改革怎么推进?还有最紧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的饭碗(就业)和养老看病(社保)咋保障?

2003年“非典”那会儿,他冲在一线协调指挥,调物资、建体系,为最终战胜疫情出了大力。搞经济,他眼光放得远,既重视发挥市场的活力,也强调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推动经济结构往更健康的方向转型。对企业,他鼓励创新升级;对交通,他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对安全,他盯得特别紧;对老百姓关心的就业社保问题,他更是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他工作起来真是拼!常年下基层调研,舟车劳顿这些都不算啥,就为了掌握第一手情况。对待工作更是一丝不苟,文件政策都要反复推敲,生怕出一点纰漏。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

2007年6月2日,这位为国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好干部,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9岁。按照国家的安排,他的骨灰最初安葬在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那是安放功勋卓著者的地方。但后来怎么又搬走了呢?

原来啊,黄菊生前不止一次说过,希望百年之后能长眠在上海。他对上海的感情太深了——在这里出生、成长,在这里挥洒过青春和汗水,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他想永远守着这片热土,看着它一天比一天好。家人和组织都非常尊重他的这份心愿。2015年,经过中央批准,黄菊的骨灰被迁回了上海,安葬在环境优美的福寿园公墓。

那天,护送骨灰的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黄菊的夫人余慧文捧着骨灰盒走出来,前来默默迎接的老同事、老朋友们和市民代表,眼神里都是敬意和不舍。现场没有喧哗,就像黄菊一生低调务实的作风一样,只有庄严肃穆的沉默。汽车载着他,缓缓驶过他无比熟悉的上海街道。最终,他回到了他深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静静地安息在这片土地上。对他来说,这应该是最好、最温暖的归宿了吧。

黄菊于战火中出生,凭借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在工业领域崭露头角,于逆境中坚守信念,改革开放时勇立潮头推动变革。在上海主政,他助力城市腾飞,关注民生福祉;进入中央领导层,他殚精竭虑,为国家经济、民生等事业奔波操劳。面对“非典”等重大挑战,他冲在一线,尽显担当。他用一生诠释了责任与奉献,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生前,他深爱上海,将青春与热血挥洒于此;离世后,他魂归故里,长眠于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