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保护区学习万里行第四季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08-12 19:41 浏览量:2
图文/易会林
2025年7月18日至8月3日,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在会长王新艾女士的带领下,踏上了意义非凡的保护区学习万里行第四季考察活动征程。
此次行程跨越万里,协会一行先后深入祁连山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抵达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的第一个科普宣传基地——新疆生产建设第二师三十六团 ,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圆满落下帷幕。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受到了热情接待。协会成员们深入公园内部,实地感受其独特的生态环境,详细了解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期间,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领导围绕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议题进行了座谈,共同探讨两地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经验。
座谈后,大家一同观看了管护中心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大美祁连》,通过影片领略了祁连山壮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生态资源,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这片土地的重要性。
座谈交流环节后,王新艾会长代表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向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协会第二届专家顾问团专家陈鳌的美术作品。
陈鳌先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其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生态内涵,这份礼物不仅是两地保护力量友好交流的见证,更寄托了对生态保护事业的共同期许。
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一行还来到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馆进行参观。
该馆通过新技术手段呈现祁连山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猛禽野兽、花鸟飞虫,展示祁连山自然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多样性、生态文化、科研成果等,是一个集参观、宣传、教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展馆。在体验馆内,丰富的展陈内容让大家全方位了解了祁连山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及保护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志愿者、第十六届宋庆龄奖学金得主、北京市东城区的初中一年级学生马子墨同学和张掖市山丹县南关学校三年级学生周亦朵同学共同参与。
在公民科学家王新艾会长及其他人员的指导下,两位小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生物样本采集工作中。他们认真学习样本采集的方法和技巧,仔细记录每一个样本的相关信息,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研究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次生物样本采集工作,对于深入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推动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保护区学习万里行第四季考察活动踏上青藏高原的壮阔征程,王新艾会长带领团队翻越祁连山的巍峨雪峰,最终抵达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源头之地。以生态保护为使命,用脚步丈量山河,用镜头记录生态,用文字传递信念,在这片孕育华夏文明的圣洁土地上,书写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生态守护之旅。
万里征程跨越江河之源,探寻生态密码。团队沿着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流域,开展系统性、多学科的生态调研。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他们俯身采集苔藓微生物样本,解析高寒生态系统的微小生命密码;守护“中华水塔”的生命之源;记录野生动物足迹与迁徙路线。从张掖的戈壁荒漠到祁连山的冰川雪岭,再到三江源的广袤草原,每一处地貌、每一份样本、每一道足迹,都成为解码青藏高原生态奥秘的线索。
高原无畏,以身躯为盾,护生态之魂。海拔的陡升与高原反应的侵袭,未能动摇团队的决心。
会长王新艾多次因高原反应而吸氧,却始终紧握记录本,将沿途动植物分布、水源土壤特征细密留存。她说:“这些数据是未来的‘生态药方’,多记录一处,或许就能多挽救一片栖息地。”
副会长王庆龙化身“路线守护者”,被同伴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红旗车手”。面对汛期导致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封路,他日夜兼程研判地图,在险峻路段中开辟绕行通道,确保学习考察行程不被阻断。
一次,为避开坍塌路段,绕行二百多公里崎岖山路,车轮深陷泥潭时,全员推车前行,汗水与泥浆交织,却无一人言弃。他们的身影,在高原烈风与烈日下,铸成一道坚韧的生态保护屏障。
考察不仅是科学数据的积累,更是生态文化的传播。副会长易会林沿途开启短视频不间断发布,将镜头对准雪山下的牧民生活、湿地中的候鸟翩飞、野生动物的悠然漫步。在视频平台,他解读三江源“万山之宗”的生态价值,实时互动让粉丝观众“云游”高原,生态保护的理念在屏幕两端生根发芽。
此外,团队以诗歌创作为纽带,将考察中的震撼与感动凝为文字:“驼铃摇碎星辰,足迹印在冰川的皱纹里;苔藓在石缝歌唱,雪山为江河写下永恒的碑文。”这些诗句,成为生态之美的人文见证。
数据与汗水铸就志愿者。马子墨同学在海拔5100多米的高原坚持完成采样任务,为生态保护事业注入蓬勃力量,也让万里行成为一场生态精神的传承接力。
马子墨同学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表示这些美景让她深深沉醉,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是美不胜收。
在学习考察过程中马子墨有幸拍摄到了藏野驴、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她惊叹这些生灵的独特和美丽,深刻体会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参与采样、记录经纬度等科学考察活动,马子墨更加了解生态保护的科学方法和重要性。她表示要将这种意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共同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通过这次活动,马子墨表示将继续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子墨同学的万里行活动感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以及对个人成长的感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境,共同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而努力。
万里行途中,团队与沿线保护区展开深度对话。
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一行来到了海拔4500米的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冻泉保护站。在这片高海拔的“生命禁区”,协会成员们与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就包括新疆野骆驼在内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在保护工作中的经验与见解。
王新艾会长还向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赠送了由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专家顾问团专家、中国著名书画家陈鳌老师书写的作品《高原精灵》,以此表达对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辛勤付出的敬意和感谢 。这次交流活动,加深了两地保护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为共同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8月3日,考察活动的最后一站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六团——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的第一个野骆驼保护科普宣传基地。
三十六团对此次交流活动高度重视,党委常委、副团长祁长见,文体广电和群团中心负责人孙浩文以及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齐聚一堂,共同参加野骆驼保护专题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王新艾会长详细介绍了协会的保护区学习万里行品牌活动开展情况。她表示,多年来,三十六团在野骆驼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生态文明的积极践行者。
此次来到三十六团,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共同推动野骆驼保护事业迈向新的台阶。双方就如何更好地开展野骆驼保护科普宣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了多项共识。
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的保护区学习万里行活动自开展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与不同地区的保护区交流合作,协会不断汲取先进的保护经验,提升自身的保护能力。此次第四季考察活动,不仅加强了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三十六团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也为野骆驼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王新艾会长表示,到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学习交流和科考对于揭示自然奥秘、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环境、推动科学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和宣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罗布泊到可可西里,从祁连山巅到三江源头,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的万里征程,既是学习交流传递之路,更是生态理念的播种之旅。每一次样本采集、每一场座谈交流、每一处科普基地的落成,都在为西北荒漠与高原的绿色未来增添希望。
未来,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将继续秉承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宗旨,积极开展各项科普宣传和保护工作,为守护祖国的生态环境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