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55岁大哥查出前列腺炎,一年后败血症走了,他忽略了关键3点
发布时间:2025-08-12 19:37 浏览量:1
2018年,55岁的赵国梁是一名长途货车司机,常年南北奔波,动辄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为了少停车,他习惯憋尿,饮水也总是控制着量。路上多吃快餐和油炸食物,夜里靠浓茶和功能饮料提神。冬天送货时常穿单裤下车搬货,腰腹长期受凉。近半年,他偶尔感觉下腹隐胀,排尿不畅,夜间起夜次数比以前多了些,但总归觉得是年纪大了的正常反应,没有在意。
2018年7月18日夜晚,赵国梁坐在驾驶座上,刚卸完货的疲惫让他后腰发沉。他本想靠着休息一会儿,却很快感觉下腹有股胀意涌上来。他起身钻出驾驶室,快步走向服务区洗手间。解开裤链,低头发现尿液断断续续流出,比平日细得多,还带着轻微的灼热感。他皱眉,低头看到尿色偏深,心里一紧,但又觉得可能是水喝得少。他甩了甩手上的水珠,走出洗手间时,凉风一吹,胀意似乎暂时缓了下来,他便返回驾驶室,继续靠着方向盘刷手机。
不到二十分钟,膀胱的压力再次突然而急地袭来,像有人在下腹深处拧紧了阀门。他忍着不适又回到洗手间,可尿流依旧细慢,还夹着一种明显的排不尽感。刚刚系上裤子,他感觉那地方持续发热发胀,腰骶部像有一股钝钝的力道往下压。他不自觉地按了按小腹,想分散那股胀痛,但越按越感到胀痛,仿佛还有着细微的针刺般的刺痛。灯光下,他注意到手心已有薄汗,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心里打算再忍一忍。
时间逼近午夜,胀感像烧红的铁丝般在下腹深处盘绕,沿着尿道一路烧灼刺入,逼得他额头和后背同时渗出冷汗。赵国梁几乎是弯着腰冲进洗手间,这一次却连一滴尿都没有排出来,只剩下一阵阵撕扯般的灼痛和麻木感在小腹处蔓延。他死死抓着瓷砖墙,指节泛白,耳边的呼吸声急促得像拉坏的风箱。还没走出洗手间,疼痛已扩散至小腹两侧,腰骶部钝痛夹着沉重的压迫感,让他完全无法直起身,不免从喉咙里挤出一股嘶吼声。
冷风从门外灌进来,他却发觉额头烫得烫手,心口闷胀得像压了一块石头,呼吸越来越急促,气管里好像还隐隐塞进去一块毛刺般,一股强烈的咳嗽冲动被他硬生生抵着喉咙止住了。空荡的停车场里,他蜷缩成一团,双臂死死抱着小腹,眼前的灯光扭曲发白,整个服务站里的一切都好像散着光,耳鸣与心跳声混成一片,意识开始在疼痛和眩晕中一点点下沉,他伸出手想要去拿起手机,却还没来得及碰到,整个人如同没了电的机器一般瘫软了下去。
被服务站的人发现后送到急诊时,赵国梁面色灰白、呼吸急促,双手仍本能地护着下腹。接诊护士记录:体温38.9℃,脉搏每分钟116次,血压92/60 mmHg。膀胱区叩击痛明显,耻骨上区轻压即剧烈反应。急查尿常规提示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满视野;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6.7×10⁹/L,中性粒细胞88%。彩超示膀胱充盈不足、前列腺体积增大并伴回声不均,残余尿约150ml。急诊泌尿外科会诊后诊断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合并膀胱出口梗阻,考虑感染已向上蔓延,有泌尿性脓毒症风险。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液、静脉广谱抗生素,导尿减压,并进行持续心电及血压监测。
等到赵国梁稍微好转后,医生在查房时来到病床旁俯身对他说:“你这是急性前列腺炎,而且已经有全身感染的迹象。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控制感染,减轻梗阻,防止败血症。你要配合我们用静脉抗生素,并保持充分补液,导尿期间严禁自行拔管。出院后要戒酒,避免辛辣刺激,规律排尿,不憋尿。等炎症完全控制后,我们会安排前列腺功能的系统评估。这个病一旦反复,慢性化的几率很高,所以你必须从今天开始,把膀胱和前列腺的保护放在生活的第一位。”
出院后,赵国梁在医生指导下开始口服左氧氟沙星。为了避免药物与钙制品、奶制品产生影响,他刻意将牛奶和酸奶调整到早晨饮用。除此以外,每天早晨他会先喝一大杯温水,然后去洗手间排空膀胱,不再像以前那样憋到最后一刻。饮食上彻底戒了啤酒和火锅,午饭多是清蒸鱼、炖南瓜,晚餐增加了小米粥和绿叶菜。为减少久坐,他晚饭后绕着小区走上半小时,即使天气冷,也会戴上围巾慢慢走。导尿管拔除后的头几天,他严格按照时间间隔排尿,夜里即便困,也会起身一次。
一个月后复查,体温正常,尿常规显示白细胞、红细胞均已转阴,残余尿降至20ml,前列腺彩超提示体积恢复接近正常,回声均匀。医生查看结果后,叮嘱他再巩固一个疗程,并继续保持生活习惯调整,“现在恢复得很理想,但前列腺炎容易复发,你一旦又回到老习惯,很快会再犯。”赵国梁点了点头,把化验单和B超照片小心夹进文件袋,像护着一份刚得回来的平安。但是没有人知道,不久后的一场变故,就即将颠覆赵国梁苦苦维持的生活...
2019年8月17日夜里两点,赵国梁被一阵钻骨缝的寒意惊醒,牙齿不受控制地打颤。他缩在被子里,却怎么也暖不起来,关节像被生生掰开般酸胀,尤其是腰骶和大腿根部,沉重得仿佛压着一块湿冷的铁板。他试着蜷缩成一团缓解不适,可一动身体,肌肉的酸痛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逼得他屏住呼吸。他怀疑是空调温度太低,踉跄下床去关,却在半路膝盖一软险些跪倒。膝盖落地的瞬间,激起一股更加强烈而生硬的疼痛,仿佛自己腿部的肌肉都像是被放在火上炙烤一般疼痛。赵国梁不免龇牙咧嘴地缓了好一阵子,才回过神缓缓站起来。
空调关掉后,赵国梁靠在床边上,起初只是后背有些湿热,不到几分钟,体温像被人从内部点燃一样蹿升。汗水顺着鬓角成股往下淌,衣服很快被湿透,却全无降温的轻松感。皮肤烫得像刚从热水里捞出,呼吸一阵比一阵急促,每吸一口气都伴着胸口的胀闷。他伸手摸自己的额头,掌心被那股灼热烫得发麻,指尖还感到细密的颤抖。热浪压得他几乎快要睁不开眼睛,视野开始一阵阵发白,他感到一股恐惧从心里升腾而起,身体也不由得开始微微颤抖起来。
天色微亮时,他的呼吸已短促到难以维持,胸口每一次起伏都带着抽紧的疼感。手脚的冰凉感卷土重来,如同浸泡在冰水里一般,伴随从指尖向上爬的发麻。他试着伸手去拿床头手机求助,可胳膊刚抬起就无力垂下,肩膀像被重物压住。耳边的声响开始变得遥远,只有心跳在耳膜里沉闷地敲击。视线中央的窗外的天光都开始逐渐泛白、扩散,他的眼皮像被灌了铅,缓慢下垂,身体轻微抽动了一下,整个人侧倒在枕边,不出一会儿,意识就彻底被剥离出了身体。
送到急诊时,赵国梁处于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散大约4.5mm,对光反射迟钝。体温40.2℃,血压76/42mmHg,心率每分钟142次,呼吸浅而不规则,SpO₂仅有78%。急查血气分析提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乳酸浓度升至8.6 mmol/L;血常规示白细胞15.4×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达92%;血培养送检中。
急诊团队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建立多条静脉通路行大剂量补液及升压药物支持,并紧急启用广谱抗生素联合治疗,同时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监测。尽管扩容及升压剂调整至最大剂量,血压仍在70/40mmHg左右徘徊,尿量持续减少直至无尿。复测血气酸中毒加重,乳酸升至10.3 mmol/L,提示感染性休克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进展。
入院第5小时,患者心率突降至每分钟30次以下,血压测不出,心电图呈直线。立即启动高级生命支持,行心肺复苏、肾上腺素静推、多轮电除颤,胸外按压持续25分钟后,仍无自主循环恢复。经全体医护评估,于07:26宣布赵国梁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赵国梁的妻子在听到消息的瞬间,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双腿一软,险些跌坐在地。她睁大眼睛盯着医生,嘴唇微张,却发不出声音。耳边嗡鸣一片,仿佛周围的喧嚣都被隔绝,只剩心口那股沉重的窒息感。好半晌,她才艰难地吐出一句:“不可能……早上他还好好的。”声音颤抖而轻得几乎听不见,泪水已不受控制地涌出眼眶。一旁,赵国梁的儿子整个人僵在原地,握着手机的手指一阵发麻,像是被冻住一般无法动弹。脑子里一片空白,连呼吸都忘了,胸口闷得发痛。他张了张嘴,想问点什么,却发现声音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来。
赵国梁的儿子盯着医生,嗓音发紧,像是被什么硬生生卡住,却还是一字一句逼出来:“我爸……他吃药从来没落下过,闹钟一响就吞下去,哪怕半夜醒来也会补上。他连一口凉酒都不敢沾,每天晚上还坚持绕着小区走两圈。”他咽了口唾沫,手指在裤缝上不由得攥紧发白,“每次复查回来,他都拿着检查单跟我说,‘你看,医生说挺好’……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突然走得这么快?”他的眼圈泛红,声音哽在喉头,呼吸急促得像随时会断裂,“你们不是说控制得很好吗?上次的报告你们还说稳定,怎么就……一点预兆都没有?”说到这,医生也不由得有些动容,安慰过后,赵国梁的妻儿彼此搀扶着离开了走廊。医生带着赵国梁的病例回到了办公室。
医生起初以为赵国梁的离世,是因为漏服药物或在生活上出现了疏漏。但随着家属反复强调他的规律作息和严格自律,这个推测显然站不住脚。于是,医生把所有入院记录、化验结果、影像资料一份份调出来,坐在办公室反复比对每一次复查与治疗细节。他的眉头一直紧锁,笔尖在纸上划出密密的标记,却没有找到任何异常。为谨慎起见,他又约赵国梁的儿子到办公室,逐条询问用药时间、饮食习惯、日常活动甚至睡眠情况。对方回答得条理分明,没有丝毫犹豫。整个过程像是一次细致的排查,却始终没有出现能够解释突发恶化的漏洞,反而让那股无解的沉重感愈发压在医生心头。
反复思索无果后,医生心里那股沉甸甸的无力感越来越重。他很清楚,自己的诊疗已尽了全力,但赵国梁的骤然离世依旧像一道无法跨越的坎横在面前。为了对逝者负责,也为了避免更多的患者重蹈覆辙,他在几天内将全部病历资料、影像记录、用药方案和生活随访笔记一一整理归档。厚厚一摞文档摆在桌上,像是在无声地质问医学的局限。医生决定将它拿到全院大查房上,汇集多学科的智慧寻找答案。院长在会前翻阅了病例,神情凝重,明白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讨论。为了应对这种复杂而罕见的情况,他亲自联系并邀请了有着丰富临床与科研经验的邵峰院士坐镇,准备在全院范围内展开一次深入剖析的探讨。
邵峰院士,著名免疫学与感染病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先天免疫与炎症反应机制研究,在细胞信号转导、病原体识别以及宿主防御等领域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他提出的多条新型免疫信号通路被国际权威教科书收录,并在《Nature》《Cell》《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邵峰院士主持研发的多项诊断与防治技术,已在临床感染与免疫疾病管理中广泛应用,对重大传染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免疫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为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查房当天,会场座无虚席。医生详细汇报完赵国梁的病例后,现场却陷入罕见的沉默,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凝重感。所有人一时都没能找到合理的解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邵峰院士。院士没有急于发言,而是低头一页页地翻阅病例报告,眼神在每项检查结果、用药记录和复查数据间来回停留,似乎在寻找被忽略的细节。片刻的沉思后,他抬起头缓缓说道,面对这种迅速恶化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大家往往会先怀疑药物依从性或生活习惯问题,可赵国梁的日常管理几乎无懈可击,不可能毫无征兆地陷入危局。这意味着,一定还有他们没注意到的隐秘因素。邵峰院士决定亲自约见赵国梁的儿子,希望在一次面对面的谈话中,从生活细节里挖掘出可能被遗忘的线索。
两天后,邵峰院士在医院的会客室见到了赵国梁的儿子。初见时,他没有直接切入病情,而是用朋友般的语气寒暄,从日常琐事聊起,试图让对方放松下来。医生曾问过的生活细节,他一一重提,核实每一个时间点与习惯;医生没问到的更细致之处,他也耐心追问,包括家中通风频率、饮水习惯、甚至睡前的固定动作。赵国梁的生活方式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规律得近乎严苛,饮食、作息、运动、服药都遵循医生的要求,连邵峰院士也一时找不到突破口。时间悄然过去近一个小时,他意识到再这样追问下去也难有新发现,于是换了个方向,提出想看看赵国梁的服药记录——那本随身带着、封面有些磨损的小本子,也许能藏着别人忽略的答案。
赵国梁的儿子没有犹豫,径直将手中的本子递了过来。邵峰院士接过那本记录,开始细细查看起来,然而一行行的记录扫过去,时间也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不知过了多久,一条记录刺痛了邵峰院士的神经,一个念头如同电流般猛地穿过大脑,邵峰院士当即就抛出了2个此前从未涉及到的,有关于左氧氟沙星服用方式的问题。然而正如邵峰院士所说那般,赵国梁服用药物的过程中的确有这2个习惯。一时间赵国梁的儿子有些一头雾水,不免开口询问:“这2个吃药的习惯和我父亲的疾病有关系吗?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都是看他这样子吃药,也从没有见他出过事情。难不成就是因为这2个习惯,就导致我父亲最后...”
邵峰院士不免摇了摇头,笃定有力地开口:“没错。这样的例子在临床上并非独例,这么些年以来总有服用左氧氟沙星的患者,在服药过程中自认为已经做到了万无一失,却殊不知自己已经犯下了2个至关重要的服药错误,这两个习惯看上去微不足道,却往往会削减药物的作用,甚至会导致药物起反效果啊。如果还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不知道还会出现多少这样的悲剧!”
赵国梁在急性前列腺炎确诊后,医生为他开具了左氧氟沙星,并叮嘱了服药的时间与注意事项。但他在用药时忽视了时间选择的严格性。药物需要在餐前或餐后1小时服用,以确保吸收率和血药浓度的稳定。他常常在夜间值班结束后直接吞药,而此时延缓了胃排空,药物在胃中滞留时间过长,部分活性成分在酸性环境中降解,杀菌能力下降。由于炎症控制不彻底,前列腺深部的病灶仍然存活,局部感染处在持续低度活动状态,为细菌的再次扩散留下了隐患。赵国梁在后续的复查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症状,这种表面痊愈反而掩盖了危险的积累。
他同样忽视了饮水量的重要性。左氧氟沙星在尿液中易形成结晶,对泌尿道造成轻微损伤,这在泌尿系统已处于炎症状态的患者中尤其危险。赵国梁为了减少夜间如厕次数,晚间服药时常只喝几口水,有时不足100毫升。药物高浓度聚集在尿道口及膀胱三角区,造成细微的黏膜划伤。平时免疫力尚可时,身体能够迅速修复,但在前列腺炎恢复期,免疫防御薄弱,这些微小损伤很快成为细菌逆行入血的通道。当细菌突破局部防线,进入血液循环时,全身性感染就悄然埋下伏笔。
疗程的完整性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医生为他制定了14天的连续服药计划,确保细菌被彻底清除。然而在第8天时,赵国梁觉得烧已经退了,尿急也缓解,就自行停药。他认为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对肠胃的刺激,却不知道此举等同于撤下最后的防线。未被完全杀灭的细菌借机反弹,数量虽不多,却往往更具耐药性。这些耐药菌一旦进入血液循环,常规抗生素很难奏效,败血症的风险因此急剧上升。赵国梁停药后的几天内并无明显不适,这种“空窗期”让他放松了警惕,直至全身炎症反应爆发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控制时机。
在服药期间,赵国梁没有意识到钙片与牛奶的影响。他为了缓解工作疲劳,坚持每天补充钙片,有时用牛奶送服所有药物。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会与钙、镁、铁等二价金属离子结合形成难溶络合物,吸收率大幅下降。血药浓度不足使药效无法覆盖全部感染区域,尤其是血流供应较差的前列腺深部。长时间低效的抑菌环境让细菌以慢性活动的状态存在,当免疫防线稍有松动时,它们便可迅速跨越组织屏障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感染。
他也缺乏对身体信号的敏感。左氧氟沙星在部分患者中会引发轻微的肌腱不适、胃肠反应或皮疹,这些变化在赵国梁身上曾经出现过,比如寒战、轻度下腹钝痛加剧,但他把这些当作恢复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没有向医生报告。事实上,这些症状可能是药物代谢异常或血液感染的早期提示。如果在那时进行血培养检查,可能会提前发现细菌已经突破局部感染源,进入血液循环。赵国梁的沉默让病情在暗处积聚力量,等到体温骤升、心率飙高时,已经进入了败血症的危险阶段。
更隐蔽的影响来自他的作息不规律。左氧氟沙星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服用,以保持稳定的血药水平。赵国梁因夜班频繁,服药时间常在凌晨、早晨、傍晚之间跳动,导致体内药物浓度时高时低。细菌在低谷期迅速繁殖,高峰期又受到压制,这种反复刺激反而促成了更具侵袭性和耐药性的菌株。一旦这些细菌突破前列腺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感染便会以更快的速度扩散,最终引发难以逆转的败血症。这种被忽略的时间差,成为病情恶化的最后推手。
资料来源:
[1]尚博毅,杨子朝,王小龙,等. 中医药干预慢性前列腺炎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OL].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15[2025-08-12].https://doi.org/10.13422/j.cnki.syfjx.20251826.
[2]唐新宇,刘洪新,殷金成. 左氧氟沙星联合呋喃妥因治疗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疗效[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5,22(04):631-634.
[3]崔朴梅,吴瑞,林洁,等.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集中带量采购注射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综合评价[J].中南药学,2025,23(07):2108-2113.
(《回顾:55岁大哥查出前列腺炎,一年后败血症走了,他忽略了关键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