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血管60年,高润霖院士:养护心脏的最佳运动并非游泳,了解下

发布时间:2025-08-12 19:36  浏览量:1

1941年初夏,高润霖出生在河北唐山一个普通家庭。那是个战后百废待兴的年代,物质匮乏,但父母依旧把孩子的读书放在首位。母亲常说:“书念好了,将来才有出息。”童年的高润霖爱安静,常一个人趴在小板凳上翻家里唯一的医学书,那本泛黄的《人体解剖学》是他接触医学的第一扇窗。

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医学系。刚进校的日子,校园里盛行着为人民健康奋斗终身的口号,这句话深深扎进了他的心里。那几年,他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课余时间还会主动去医院见习,跟着老师在病房查房,看着病人从痛苦到康复,他往往从中真切感受到医生的力量。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临床一线,投身心血管领域。当时国内心脏病治疗条件有限,他常要在简陋的环境下完成诊疗。即便如此,他依然会在病历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下观察细节,回宿舍后翻遍书本寻找答案。那股较真劲,在将来也成了他后来科研路上的底色。

1981年,他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正式迈入高端医学研究领域。那时的高润霖,已在心血管病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开始思考如何让治疗更精准、更微创。1985年,他获得公派赴美的机会,前往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深造。初到国外,他几乎把所有休息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和手术室里,虚心向世界顶尖的心脏病学专家请教,把先进的介入技术和理念一一都记在厚厚的笔记本上。

1986年回国后,他毫不犹豫地将学到的技术和理念带回病房,推动了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起步与发展。从唐山小城走到国际医学舞台,高润霖始终保持着那份少年时代的专注与热忱。1980年代末,高润霖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术。这在当时的中国心脏病学领域是一次里程碑式突破——意味着冠心病的治疗进入了微创时代。为了让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广,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各地医院做示范手术、开培训班,不厌其烦地指导年轻医生。

进入21世纪,高润霖开始着力推动介入治疗的规范化和本土化。他主持制定了多项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使国内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他的研究不仅关注手术技术本身,更注重如何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期。在他的带领下,北京阜外医院的介入中心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诊疗中心之一,每年救治的患者数以万计。

科研之外,高润霖格外重视临床数据积累。他主持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将几十万例手术的影像与随访信息系统化保存,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决策提供了坚实基础。许多国际同行在交流时感叹,中国能有如此大规模、精细化的临床数据,背后离不开他的坚持与远见。

除了冠心病,他还关注心衰、瓣膜病等心血管疑难领域,推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在国内落地,为高龄、高危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在他的带动下,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许多曾经被视为绝症的患者,得以延续生命、重返家庭。

几十年来,他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主编和参编医学著作二十余部,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即便如此,他依旧保持每天出门诊的习惯。患者们常说,高院士的诊室里没有架子,他会耐心听完每一句病情描述,然后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病情,让人心里踏实。

在外界看来,他是中国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开拓者;在学生眼中,他更像是一位严谨而温暖的导师——在手术台上要求一丝不苟,在生活中却总会叮嘱年轻医生注意休息、保持健康。多年之后,他依旧喜欢翻看当年的小笔记本,封面已经泛黄,但里面记载的,正是他用一生守护心脏健康的脚步。高润霖院士坦言:“介入心脏病学只有短短三十多年的历史,是年轻的亚学科,未来属于年轻人。”他用亲身经历诠释了科研初心与社会担当,将复杂的医学旅程化作可感可学的故事,激励一代代奋斗在心脏病治疗与研究第一线的医生与学者。

然而就在2016年,高润霖院士接诊了一位来自河北的患者,他的名字叫周泽明。这位患者后来在高润霖院士的从医生涯上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时年58岁的周泽明第一次感到胸口发闷是在2015年的冬天,送货途中,他以为是着凉引起的,就自己停下来喝了杯热茶缓缓。然而一段时间后,症状开始反复出现,他去镇上的卫生院做心电图,被告知没什么问题,只开了几片硝酸甘油。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偶尔会在搬重物后胸痛,但总用休息和吃药拖过去。直到一次凌晨发作,疼得出了一身冷汗,几乎昏了过去。周泽明这才被家人送到市里的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最终确诊了冠心病。正当他认为并不是什么大事的时候,医生却告诉他,冠状动脉的狭窄已经很严重,而手术的难度较高,如果想要治疗只能去更好的医院。

接下来几个月,周泽明辗转多地求医,北京、上海的三甲医院都跑遍了。每位专家都详细阅读了他的造影片和超声结果,结论几乎一致:病变复杂且已影响心功能,手术是唯一可延长寿命的办法,但他的心脏手术风险极高,建议保守治疗。他一次次走出诊室,手里攥着厚厚的病历夹,心里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妻子劝他别再拖,周泽明却总想着能否找到风险更小的方案。为了寻找这种可能,周泽明开始关注国外的治疗信息,甚至在病友群里收集各种海外就医的经验。

不久后,一位朋友介绍瑞士有家享誉全球的心脏中心,擅长处理复杂冠脉病变。周泽明托人联系到院方,递交了完整病历,很快收到了接诊确认信。到达苏黎世后,他被安排做了精细的冠脉造影、CT与心功能评估。主刀医生用缓慢的英语解释:左主干分叉处钙化严重,心功能仅剩30%,手术风险极高,现阶段建议先药物稳定,择机再行手术。医疗团队专业严谨,但高昂的费用与跨国奔波,让他身心俱疲。带着未能根治的病情回国后,他的胸闷与乏力仍旧频繁出现,频繁的奔波已经耗尽了他的气力,自此周泽明便开始不再对自己的疾病抱有希望。

回国后,症状的间隔期越来越短,走几步就得停下来缓口气,夜里翻身时胸口的闷痛会将他惊醒。然而机缘巧合下,周泽明遇到了此前病友群里的一位相识,看着对方的神采奕奕,他一时间困惑,随即从对方口中得到了一个名字——高润霖院士。对方拍着胸脯说,只要到了高润霖院士那儿,再难的冠心病就还有一线生机。挂号那天,正值高润霖院士的门诊,候诊区的病人都在低声议论这位心脏领域的权威。轮到他时,高院士认真翻阅了他的影像资料和病史,随后开始着手于他的疾病治疗。

几个月的康复过去,周泽明的变化连邻居都看在眼里。曾经一走百米就要停下来喘的他,现在能在小区的林荫道上连续走半个小时,脸色红润了许多,声音也有了底气。遇到熟人,他总会提起高润霖院士,说是院士给了他第二次心脏跳动的机会。一次在社区健康讲座上,他无意中向医生讲述了自己的治疗经历,当地电视台记者听到后,觉得这是难得的励志故事。几天后,栏目组联系到他,表示希望拍摄一期“医者仁心”的专题。听说能再次见到高润霖院士,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心里已经在盘算要亲口说出的那句感谢。

拍摄当天,电视台提前把他送到首都医院心脏中心。走进那间熟悉的会诊室,周泽明一眼就看见了高润霖院士,依旧是那身白大褂,神情专注而温和。他先是愣了两秒,随即快步上前,双手紧紧握住院士的手,声音都止不住地发颤:“高院士,要不是您,我可能早就……没机会站在这儿了。”高润霖院士微微一笑:“好好生活,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摄像机悄悄捕捉下这一幕,空气里仿佛弥漫着一种安静而坚定的力量。

采访开始时,高润霖院士安然听着记者提出的问题,但没有第一时间回答。高润霖院士上前拍了拍周泽明的肩膀,又看了看后面周泽明的妻儿,眼神温暖有力,随即缓缓开口,语气沉稳而顿挫有力:“冠心病其实就是因为冠状动脉出现了狭窄或堵塞,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从而引发的一类疾病。它常常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生活习惯或慢性病有关。很多人早期并没什么明显感觉,可能只是活动时有点胸闷、气短。等到出现持续胸痛、胸口压得厉害甚至感到呼吸困难时,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然而对于冠心病也并非不能控制,相反,在生活中如果注意3点细节,反而能将冠心病的进程大大延缓,并维持很不错的生活质量。”一时间整个会场都安静下来,众人的目光都落在高润霖院士的身上。

高润霖院士顿了顿,随即再次开口:“通常来说,对于冠心病的常规应对方法,就是手术和服药。但是在对于难以手术,或者服用药物难以改善冠心病的患者人群来说,仍然有3点细节在生活习惯中能够作为一种手段来延缓疾病的发展。只要做到这3件事情,毫无疑问能够降低冠心病对生活的影响。无论是谁,只要做好这3件事,也就一定能获得回报!”

冠心病的防护并不只是医院里的治疗,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作息安排和运动方式,都会在悄悄影响着血管和心脏的健康。对于已经确诊或有高风险人群来说,这些细节更是保护心脏的重要隐形药方。

首先,在生活习惯上,需要注意的是减少长期的高压力状态和避免不良嗜好。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频繁,会让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这些变化会让冠状动脉的负担变大。很多人觉得只要工作结束就能缓解,但实际上这种状态累积多年,就像一条绷得很紧的弦,一点小刺激就可能引发心脏不适。日常可以通过分段休息、深呼吸、听音乐或和朋友聊聊天来放松身心。与此同时,吸烟和过量饮酒必须戒掉。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酒精在短期内会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长期则可能损害心肌功能。减少熬夜、保持充足睡眠,也是生活习惯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其次,饮食方面的调整对冠心病患者尤为重要。饮食并不是单纯地少吃油,而是要整体平衡。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提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种坏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缩小血管腔径,增加心绞痛和心梗风险。建议多选择鱼类、瘦肉、豆制品作为蛋白质来源,用橄榄油、菜籽油替代动物油,减少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的摄入。高盐饮食同样会增加血压,对心脏造成负担,成年人每天的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内。新鲜的蔬菜水果不仅提供膳食纤维,还有丰富的钾、镁等矿物质,可以帮助稳定血压、改善血管功能。碳水化合物的选择也很重要,少吃精制糖和白面,多选择全谷物,这样可以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间接降低心血管风险。

第三,作息规律对心脏健康的影响常被低估。冠心病患者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让血压难以控制,还会扰乱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使心率更容易出现不规律波动。保证每天7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是让心脏在夜间得到充分修复的关键。入睡时间最好固定,不要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到深夜,以免影响褪黑素分泌。白天的作息安排也要有节奏,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工作,可以每小时起来活动几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已经有心脏病史的人来说,避免在清晨起床后立刻做剧烈活动也很重要,因为这时血压和心率都有自然的早晨高峰,如果突然增加负担,更容易诱发心绞痛或心梗。

最后,适量的运动是保护心脏的重要手段,但要讲究方式。冠心病患者适合选择低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或太极拳。这类运动能在不增加心脏过多负担的前提下,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肌耐力,并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脂。每周累计150分钟的有氧运动是比较安全且有效的标准,可以分成每次30分钟,每周5天的方式进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做一些轻度抗阻训练,帮助维持肌肉力量和骨骼健康。不过,要时刻关注身体信号,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明显气短或心悸,就要立即停下来休息,并及时就医。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逐渐放缓节奏,避免心率骤然变化,也是预防意外的重要细节。

总的来说,冠心病的防护是一场持久战,它需要在生活习惯、饮食、作息和运动等方面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规律的生活让心脏处在稳定状态,合理的饮食减少了血管负担,充足的睡眠帮助心脏修复,科学的运动增强了心肌的耐力和适应性。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正是延缓病情、避免复发的关键。对于有心血管风险的人来说,越早开始调整,获益就越大;对于已经确诊的人来说,认真执行这些细节,就是给心脏减轻负担、延长健康寿命的最好方式。

资料来源:

[1]邓洪枭,李春燕,王跃旗,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J/OL].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5,(06):652-657[2025-08-12].https://link.cnki.net/urlid/11.5719.R.20250811.1714.008.

[2]胡宏莉,刘娜.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运重建方式的研究进展[J/OL].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5,(06):751-753+758[2025-08-12].https://link.cnki.net/urlid/11.5719.R.20250811.1715.048.

[3]张艳龙,樊延明,杜瑞娟. 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后桡动脉闭塞的预测模型构建[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5,41(08):611-617.DOI:10.13201/j.issn.1001-1439.2025.08.006.

(《研究心血管60年,高润霖院士:养护心脏的最佳运动并非游泳,了解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