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五百强断崖差距: 日本149家美国151家,中国3家,现在呢
发布时间:2025-08-12 19:44 浏览量:2
随着各国对“经济”的重视,世界五百强榜单也成为了衡量各国实力的指标。
可在第一次世界五百强榜单中,美、日两国均有不错表现,中国却差强人意。
美国151家企业入围、日本149家,而中国却仅仅只有三家。
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中国早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反观昔日不可一世的美、日两国,如今却早已成了残花败柳!
1995年,由《财富》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横空出世。
美国有151家公司上榜,占总数的30.2%,美国靠数量就碾压全球。
更厉害的是,这些企业各个都是“狠角色。”
沃尔玛以1392亿美元的营收,成为名副其实的零售巨头,雪佛龙等能源企业牢牢掌控全球石油产业链,美国银行等金融大鳄更是在国际资本市场呼风唤雨,赚的盆满钵满。
那为什么美国当年那么“能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大量流入资源本就丰富的美国,使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过多年发展,95年的美国,GDP就高达7.64亿美元,占了全球经济的四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霸主。
美元更是作为国际货币,轻松吸引全球资本,为国内企业发展和国外投资并购,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市场。
再加上当时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关键节点,美国直接站在了技术之巅。
靠着雄厚的家底,企业可以把10%的利润全投入到新品研究上,这样的驱动,让美国在技术上不领先都难。
但是,美国最厉害的还不止如此。
当初,克林顿政府管事的时候,美国在全球说一不二,企业去海外开疆拓土,背后都有国家的影响力撑腰,而且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驾前驱,全产业链都有优势。
美国强起来了,那他们的脚盆鸡儿子,自然也分了一杯羹。
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当初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进榜的企业居然有149家。
但这也并不稀奇,毕竟从5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就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狂飙,一度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老百姓手里有钱了,国内市场的消费力也上来了,企业自然也日进斗金。
在1995年,三菱就拥有了1760亿美元的营收,成功超过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杜邦、花旗集团和宝洁的总和,成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公司。
不仅如此,日本有6家企业占据了榜前10的席位,这些企业创造了属于日本的“黄金时代”。
当年,索尼的随身听、松下的彩电、任天堂的游戏机风靡全球,“日本电子”成为高端与创新的代名词。
日本当时的盛况,确实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国家企业拼劲和匠心的力量,而日本企业也开始在世界打游击。
像什么在东南亚建厂搞加工,在欧美收购品牌建研发中心,利用海外廉价劳动力,跟美国抢市场,总部搞到老美腹地等等都不在话下。
同时,全世界都看到了日本企业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这也造就了当时大家熟知的,所谓日本工厂即使只是一颗螺丝拧歪了,都可以拉绳让整个生产线停止检查,绝不让有问题的车流出工厂的“传说”。
和他们相比,当时中国的影响力和技术简直是小卡拉米。
中国的逆袭
当年,谁都不会注意到500强的角落还有中国的身影,毕竟我们只有3家企业上榜,与美日等国的企业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都以为中国会就此倒下。
但没想到,在2011年500强榜单发布后,中国摇身一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家。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中国的胃口可不止于此。
2019年,《财富》发布的500强排行榜中,美国有121家企业上榜,而中国有129家,这是世界500强榜单中首次有其他国家企业数量超过美国。
这巨大的爆发力令人不得不注意到中国的企业。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企业就属华为了,在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后,中国华为的5G技术领先全球,拥有的5G专利技术占全球25%。
华为更是靠着自主研发的芯片等技术,给美国技术垄断沉重一击。
同时,汽车领域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坚持技术创新,掌握了电池等核心技术。
凭借技术领先,比亚迪车辆不仅在国内备受欢迎,还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靠一己之力改变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反观原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咱们可谓是来了个两级反转。
在2025年,日本上榜的企业仅剩3家,近乎“腰斩”。
曾经辉煌的日本企业也在技术创新的时代下,陷入重重困境。
更别提日本的劳动力了。
日本企业传统的终身雇佣制、论资排辈文化还没有废除,年轻人的创新活力被抑制,企业资源的分配也不平衡,劳动者的收入越来越低。
各种问题的出现不断催促着日本需要快速转型,这样才能重新成为中国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