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表示:很遗憾,日本很可能将重复
发布时间:2025-08-12 19:45 浏览量:2
作者/明欣
2006年北京,一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上,大江健三郎的话语在听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记。
这位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没有选择温和表达,而是直言不讳地警告:军国主义可能再次在日本卷土重来。彼时,这句预测似乎还带着距离感。
时间跳到了2020年代,人们却发现,许多警示正在步步落地——教科书修改后历史大事成了模糊符号,国会成员集体亮相靖国神社,每年军费预算持续上扬,“和平宪法”的防线摇摇欲坠。
日本对待战争历史的方式引起外界持续关注,不只是文字表述上的悄然转变,也反映在大众记忆中逐渐形成的空白。
文部科学省审定的新教材,把“ 大量妇女”改成毫无情感的“慰安设施女性”,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一笔带过,只字未提制度性强制和屠杀 中国人。
战争罪行相关内容二十年间减少六成以上已成事实,每年民调都显示,越来越多青少年对二战历史一知半解。
历史博物馆成了另一种现象的缩影。靖国神社游就馆里,曾经血腥的战争被包装成“解放邻国”,无辜平民变成“伪装者”。
官方从未正面回应质疑,部分政客反而公开美化战犯。2024年议员集体参拜,更把战争责任轻巧地推向边缘。有些话题从禁区变成新常态,历史被选择性记忆,让社会对争议逐渐失去敏感。
军事扩张的动力也在提升。日本防卫预算刷新纪录,军事采购瞄准先进武器,政策层面提出“反击能力”概念。
由此带来的,是宪法原有“专守防卫”框架的不断松动。“永不再战”好像成了老一代口号,年轻人更熟悉流行动漫,对战争历史却模糊不清。
政治领域则呈现右倾趋势。以“日本优先”为口号的新兴党派开始崛起,部分党首公开颠倒历史,一些甲级战犯的后人还在政坛站得稳稳当当。
与德国战后全面清算暴力史、不遮掩罪责的作法不同,日本选择了渐进式回避。昭和天皇和多数高层虽未受审,战犯流亡数年后重返权力圈,造成反思和道歉始终停留在表面。
大江健三郎为此奔走呼吁,联合知识分子,拒绝荣誉勋章,坚持保护宪法和平条款。他认为,一个民族对历史的责任,是勇于面对错误、承认伤痛;而不是假装一切都过去了。如果没有主动记忆,悲剧最终可能照旧重演。
现在,大江健三郎的警告愈发显得重要。广岛展馆里,关于战争原因的展示依然缺失;南京纪念馆的白骨,仍在提醒一段无法消散的往事。
历史也许会被压抑、遮蔽,却不会完全被消除。谁还记得,就还有一线希望。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大江健三郎:如林中泉涌的作家
2023-03-14 19:01·红星新闻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