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全面撤离?撤退路线图已酝酿超十年,“体面碎一地”
发布时间:2025-08-10 18:56 浏览量:3
在香港,李嘉诚的名字曾如雷贯耳,他的商业帝国影响深远,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
从居住的房屋、饮用的水源、使用的电力,到通讯服务,甚至超市中的日常用品,背后都可能有着李嘉诚产业的身影。
然而,这位在香港经济中屹立不倒的超级大富豪,如今却似乎正在悄然从历史舞台中退场。
这一变化的端倪,首先体现在香港特首顾问团的名单变动上。
作为香港政府的核心智囊团,该顾问团汇聚了众多杰出人才,能够直接为特首的决策提供宝贵建议。
而在此次公布的名单中,除了因特殊情况无法连任的个别成员外,李嘉诚的接班人、长子李泽钜却意外地被剔除出列。
这一变动,无疑传递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
与此同时,李嘉诚家族在资产处置上的动作也颇为引人注目。
今年5月,他们七折甩卖了北京玉翠园项目,这个楼盘可是被捂了整整23年之久。
紧接着,7月底又突然在大湾区上架了400套房源,平均折扣高达六折,最低售价仅40万元。
甚至连他当年位于香港的婚房,那处曾被视为发家龙脉、多少钱都不愿出售的房产,也被传出拟打折抛售的消息,售价高达50亿港元。
尽管后来李泽钜出面否认了这一传闻,但这一系列动作仍然引发了外界的无限遐想。
更令人深思的是,此前港澳办曾两度转发批评李嘉诚卖港口的文章,并罕见表态“资本无国界,但商人有祖国”。
这一表态,无疑是对李嘉诚数十年积攒的体面的一次沉重打击。
将这些事件联系起来看,似乎都在指向同一个信号:李嘉诚的时代,正在逐渐远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商业巨擘的退场呢?有人将其归咎于打算卖港口给美国资本一事,但真相远非如此简单。
这更多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根源在于其数十年来的商业模式与资本立场,早已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要深入理解这一切,还需从他的商业模式说起。
早年李嘉诚靠卖塑料花起家,而真正让他翻身的是在1967年香港楼市大跌时,他敢于抄底买地。
数年后楼市反弹,他囤下的土地升值了20倍。
这次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搞实业远不如炒地皮来钱快。
于是,他走上了囤地、捂盘、炒房、收租的商业道路。
这套模式在香港玩得风生水起,后来更是被复制到内地多个城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商业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弊端。
李嘉诚在垄断民生资源、收租囤地的过程中,虽然赚得盆满钵满,但却对香港本土的科技与民生发展贡献甚少。
甚至在香港政府提出转型为科技中心时,以李家为代表的财团却为一己私欲而搅局。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香港的整体利益,也让他逐渐失去了民心。
因此,李嘉诚的退场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
他的落幕不仅是一个人的落幕,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它标志着靠垄断民生、收租囤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的是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真正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