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就诞生在这最黑暗的日子——诺奖作家托卡尔丘克《雅各布之书》分享会举办

发布时间:2025-08-12 20:04  浏览量:2

8月10日下午,2025上海书展静安区分会场中信泰富广场内,一场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史诗巨著《雅各布之书》的深度对谈拉开帷幕。作家、翻译家于是与作家、评论家赵松作为主讲嘉宾,编辑王希铭作为活动主持,与读者共同见证了这位“波兰国宝作家”笔下跨越民族与时空的文学力量。

《雅各布之书》是波兰国宝级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之书”,也是广受赞誉的“奇迹之书”——中文版厚达1038页,包含了200多位出场人物,100多幅史料插图,涉及时间绵延近200年,跨越7个国家、5种语言、3大宗教。这部千页巨著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而创作,包罗万象,宛如一部18世纪欧洲社会的百科全书,却又不同于传统线性的历史小说。女作家的目光穿透时间,同时看见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试图用繁杂、碎片、多维、超越的温柔叙事传达一种文学的真实和关于生命的普世真理:“毫无疑问,世界是由黑暗建成的,现在我们就处于黑暗的那一边。而光就诞生在这最糟糕、最黑暗的日子里。”

“台风眼中的空白”

《雅各布之书》以18世纪的犹太异教领袖雅各布·弗兰克为轴心,讲述其以“弥赛亚”之名聚拢信众、历经荣辱浮沉的一生。然而托卡尔丘克的书写却颠覆了传统传记模式,王希铭分享了在阅读这本书中的发现:“雅各布本人如同台风眼——他掀起了一场风暴,但风暴的中心一片真空,面目模糊。所有叙事都围绕他展开,但他从未直接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说。”赵松指出,这种“中空的主角”正是托卡尔丘克文学观的具象化:拒绝单一视角的“真相”。书中通过无数的碎片章节,拼贴出信徒、敌人、旁观者的多重叙述。小说的时间也不是线性的,而是千变万化,“时间有时候是交叉的,有时候是跳跃的,有时候又是回溯的。这使小说的结构变得非常丰富,从写法上让故事产生了比实际的物理厚度还要厚得多的叙事空间感。”

于是认为更惊人的是书中历史观的重构。很多读者困惑并非犹太人的托卡尔丘克“为何写犹太往事”,于是表示托卡尔丘克跳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犹太叙事模式,带我们回到启蒙时代前的波兰边境。在那里,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并非敌对,而更像是流动的生存策略,“雅各布和他的信众其实是希望通过宗教这双鞋子,走向属于他们的土地。”

宗教、语言与性别的越境实验

在《雅各布之书》中,托卡尔丘克塑造了许多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角色,她们有的神秘坚韧,有的独立理性,有着超出其所在时代的前卫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角色,便是名为彦塔的老妇人。由于吞食了一枚希伯来符咒,彦塔陷入了一种介于生死之间的状态。她的灵魂得以脱离肉体,自由地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这种设定使得彦塔成为了托卡尔丘克笔下标志性的“第四人称讲述者”。通过这一手法,托卡尔丘克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边界,还赋予了作品一种超越常规的视角和深度。

于是解释称:“彦塔的视角并不完全等同于上帝视角,它是一种介于生死之间,跨越了一切边界的视角。这包括时间的边界,她跨越了过去和未来;包括地理的边界,她也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然后她又跨越了性别的边界;她还跨越了语言和宗教的边界,因为在这个故事当中,语言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赵松从创作者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在这部长达千页的七部曲小说中,故事被套在如此繁杂丰富的结构里,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要找到一盏不断亮起来的灯,而彦塔这一角色正是起到这样如同舞台聚光灯的作用。不仅如此,彦塔的存在更象征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她的“灵魂出窍”经历揭示了肉身并非生命的全部,时刻提醒我们从超脱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大地上的这些人这些事。

为何今日仍需阅读《雅各布之书》

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雅各布之书》注定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但它所探讨的主题——包括信仰、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以及个体命运等——却是永恒不变的。于是多次表达了托卡尔丘克的作品所带给她的感动:“我觉得托卡尔丘克是那种非常稀有的、发自内心地相信小说的力量的那种作家,她还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这一技艺,借此赋予那些历史上难以解释或被忽视的人物以声音。我二十多岁的时候看托卡尔丘克的书,是一种单纯的享受,沉浸在语言的诗意当中,享受文学带给我的乐趣。现在我读托卡尔丘克的心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沉重一点,我会意识到她不是一个为了乐趣和消遣去写作的作家,她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这个社会责任感不光是针对本国的,而是世界性的。”

赵松则更加关注托卡尔丘克在写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气。他提到,尽管托卡尔丘克并非犹太人,但她选择讲述一个与犹太历史紧密相关的故事,这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他进一步阐述道,200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虽然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在处理种族、宗教等问题上,我们依旧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雅各布之书》提醒我们跳出简单的黑白思维模式,尝试用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世界。这种关怀式的包容和跨越边界的想象力,使得《雅各布之书》成为了一部具有普遍意义的作品,无论是在18世纪还是在今天,这些遥远的故事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通讯员:胡凤凡 记者:钱欢青 编辑:江丹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