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签字,对华关税延长90天,三个月后或迎硬碰硬
发布时间:2025-08-12 20:10 浏览量:2
文|避寒
编辑|避寒
你猜咋回事?中美“休战”期限快到点,特朗普终于在最后一夜签了延长关税暂停令。
局势像被拉住的弓弦,到底背后还有多少故事?
8月11日晚上,华盛顿空气都像凝住了。新闻还没发出来前,外界都在盯着白宫动静,谁都知道这是关税悬崖前的最后几个小时。
特朗普在当晚签下了那份行政令,名字长得像绕口令《进一步调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互惠关税以反映持续磋商》。
文件一出,延长了90天的暂停期,新到期日定在11月10日零点零一分(美东)。
这动作有多关键?多家主流媒体都给了同一个判断:要是没这延长,美国对华进口关税立刻飙回145%的门槛,中国对美则回到125%。
中国反应也很快,商务部在同一天宣布,暂停加征24个百分点关税90天,保留10%。
这意味着,中国对美部分商品依旧有税壁垒,但比起直接恢复高税率,已经算收着打了。
新华社在报道里直接引用了这段声明,口径清楚,没有多余解释。
8月11日到12日这不到24小时的时间,外界看得像在看生死时速。美方签字、发令,中方声明、回应,一来一回就像走钢丝,谁都不敢多抖一下。
延长90天意味着关税大战再延缓,贸易战大棒暂时挂起来。可这也让人心里打鼓,三个月后呢?到期那天会不会再来一出?
你可能以为这是谈判的胜利,但这更像是一种不得不做的止血。市场盯着,资本市场和供应链都绷着。
特朗普这一签,等于告诉美国零售业:年底旺季货还能进,别慌,但同时他也给自己留了话头,90天之后,一切都可能变。
为什么是90天?得从5月说起。
那时候,美国和中国的经贸代表达成了一个阶段性安排:暂缓大部分高关税执行,先留一个三个月的缓冲期,看谈判能走到哪一步。
这第一轮缓冲就是从5月12日到8月12日。
这三个月里,双方在日内瓦、伦敦、斯德哥尔摩轮番见面,议题绕不开关税、采购、技术壁垒等老问题。外界能看到的成果不多,但能感觉到气氛在缓和。
8月12日原本是个分水岭,如果没有延长令,当天零点,美对华关税就会直接拉高到三位数水平。
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画面,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河,突然被抬起的闸门放出洪水。
特朗普的延长令就是在闸门落下前的一刻,把木桩再钉紧90天。这次延到11月10日,正好卡在美国零售业大规模进货前的黄金节点。
路透社报道里直接点出原因:年底是美国购物季,高关税会让进口成本飙升,零售商必然把涨价传导给消费者,政客当然不想在节日前看到物价猛涨。
美国目前对华关税总水平在30%上下(含通用关税和对华加税部分),中国则在保留10%的基础上暂停了额外24%的加征。这样的税率,企业还能承受,市场也能接受。
可如果直接跳到145%和125%,那就真是两败俱伤,没几个行业扛得住。
延长令公布后,亚太股市开盘全线拉升。东京股市率先上涨,澳大利亚、新加坡的指数也跟着走高。
能源板块尤其敏感,因为贸易战缓和意味着能源需求可能稳住。连油价都应声上涨,反映了交易员的信心回暖。这不是市场作秀,而是实打实的资金投票。
缓冲期不只是为了市场,它还为谈判留出空间。双方各自的议价条件都摆在桌面上,美国盯着中国的采购和技术准入,中国则关注美方的出口限制和投资审查。
90天时间不长,能敲定多少是未知数,但有了时间,至少可以避免硬碰硬。这种延缓就是在买时间,同时也是在试探,看谁更需要这段缓冲。
不过,这里面也有个风险。延长令一旦成为习惯,市场会产生依赖心理,认为每次到期都会延长。
一旦某次真不延,那冲击会比现在更大,到那时,三个月一次的心惊肉跳,就会变成一次性的大爆发。你说,这算不算一种更大的不确定性?
延长令的签署并不是心血来潮。细看时间节点,你会发现这是一场安排好的“窗口操作”。
11月10日这个日期很巧,正好在美国中期选举布局与节前消费高峰之间。政治和经济两条线交织,这才让特朗普在最后关头拍板。
外媒评论里多次提到,美国国内零售业、制造业都在为年底货期做准备。高关税会让家电、服饰、电子产品的终端价格猛涨,这种事一旦出现在节日季,对政客来说简直是送对手一份大礼。
延长关税暂停,某种程度上是稳住基本盘。这更像是给选民看的动作,让大家感觉“政府在控制物价”。
另一边,中国的声明同样有算计。保留10%关税,就是留住一个谈判筹码;暂停24%加征,则释放善意。
这种双手操作,既不显得退得太多,又能让外界看到“配合”。
新华社报道里用了“落实元首共识”“为谈判创造条件”等表述,没有情绪化语言,但字里行间传递的信息很清楚:这一步是战略留白。
我翻了几家国际媒体的报道,发现他们都在揣测这90天会谈什么。
农业采购、能源合作、技术出口限制、知识产权保护,这些都是老议题。只不过,这次的背景更复杂,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和中国的供应链稳定性,交织成了新的博弈点。
其实,不只是政府在盘算,企业也在利用这段时间调整布局。
有跨国公司开始加快在东南亚的布局,试图降低关税风险;也有企业趁着关税低位,大批量进口原料或零部件,锁定库存。
市场不是傻子,这种机会谁都想抓。缓冲期就像一场限时抢购,错过了就要多付几十个百分点的税。
从谈判节奏看,这90天会有几次关键会面。消息源显示,可能会在9月和10月各有一次部长级磋商。
如果这些会谈能有突破,延长令到期前也许还会有新的安排。可如果谈不拢,那到期就是关税爆发点。丁丁敢打赌,等到11月初,市场又会被逼着盯着时钟数秒。
延长令虽然给了市场一口气,但它也像个定时炸弹。三个月的缓冲期,既是机会,也是压力。
你可能觉得这段时间足够谈出结果,可丁丁不这么乐观。历史上,中美的关税争端就没有一次在短期内彻底解决过。
特朗普的风格一向是边谈边施压。90天后,如果谈判没有实质成果,他完全可能让关税跳到三位数,用冲击来逼对方让步。
这种策略在商战里有效,但放到国家层面,代价会很大。特朗普并不怕这种风险,怕的是国内经济承受不住反噬。
中方显然也在做准备,保留关税的同时,中国加快了和其他贸易伙伴的合作谈判。
对东盟、欧盟、中东等市场的布局,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美方关税的不确定性。
商务部的表态中强调“稳定外贸预期”,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要告诉国内企业:不要把希望全押在美国市场。
风险还在于市场心理,一旦企业习惯了三个月一次的延期,就会在每个周期末压货、抢货、调配资源。这种波动会让供应链像过山车一样起伏,增加运营成本。
更大的隐患在金融市场,资本会利用这种节奏做短线套利,一旦关税真恢复,高杠杆资金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你说,这是不是埋了一个更大的坑?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次延期对双方来说都是试探。
美国想看中国在其他议题上的态度,比如区域安全、技术规则;中国则观察美国的国内政治走向,以及是否会在其他领域松口。这是一场多层棋局,关税只是最直观的那一层。
接下来三个月的关键节点,丁丁建议盯住两件事:一是9月和10月的高层磋商进展,二是美国国内物价和就业数据。
如果物价稳住、失业率不升,美国在11月可能会更强硬;反之,如果经济指标下滑,延长令可能再来一次。
到那时,这场关税悬案就会变成周期性的政治工具。
参考资料:
新华社. 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2025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