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志愿,是同行:山东女院“爱之翼”,在实践中读懂童真

发布时间:2025-08-12 19:39  浏览量:2

青春三下乡(十九)|滇鲁情深,‘翼’同前行”——从绿茵场到小舞台,每个孩子都在发光!

云南宁蒗的小凉山学校里,足球在孩子们脚边滚动,稚嫩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教室里回响。“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队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走来,在绿茵场的传接间、小舞台的竞选中,悄悄下勇气、合作与思考的种子。

足球传情,筑梦凉山

足球进校园,是国家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举措。山东女子学院女足的成功,证明了校园足球在高校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而小凉山学校的足球发展,则展示了乡村校园足球的无限潜力与需求。

“膝盖微弯、身体前倾……”队员们正带着孩子们练习脚内侧接球,这是三下乡活动中动人的一幕,也是足球进校园举措在齐鲁大地与云岭深处架起的连心桥。

图为小凉山学校学生在足球课上进行技巧练习。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队员们带着“传帮带”的使命走进小凉山校园。大山里的足球故事,藏着教育扶贫的密码。自2019年小凉山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后,孩子们从曾经对着足球手足无措到如今能在跑动中完成传接配合,学校足球课程发展迅速。正如队员们手把手纠正动作时说的:“不是踢得多用力,而是要让球听脚步的话。”这种耐心,恰是足球育人的精髓——不仅锻炼协调性,更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与团队精神。

足球进校园正在打破地域壁垒!山东女子学院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敢拼敢闯”的女足精神。绿茵场是课堂,更是成长的舞台。就像脚内侧接球时那恰到好处的缓冲,教育的力量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当足球滚动在球场,当欢笑回荡在校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运动的普及,更是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

剧润童心,语塑成长

“谁想演敖丙?请用英语说说他的特点。”本次三下乡活动,队员们创新教学方式,把哪吒和敖丙的故事改编成简易英语剧本,并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参与密码”:三年级做角色动作模仿,四年级尝试短句对话,六年级则探讨“偏见与成长”的深层主题。当学生们喊出那句“My life depends on myself,not fate!(我命由我不由天)”时,我们突然发现,语言早已不是重点,那些关于 “偏见” 与 “成长” 的思考,正在悄悄生根!当孩子们努力说出角色的台词时,其实是在练习 “表达自我” 的勇气;当他们把角色的困境和自己的经历联系时,早已跨越了语言的表层,触碰到了成长的本质。

图为小凉山学校学生在儿童剧课堂上练习英语对话。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哪吒”“敖丙”这些角色身上的“勇敢”“友善”“反抗偏见”,正是孩子成长中需要的力量。而儿童剧这种形式,正让抽象的品质变得可感可行。比起说教“要勇敢”,不如让孩子在模仿哪吒中体会那份无畏;比起空谈“要友善”,不如让孩子在扮演敖丙时自然流露温暖。

绿茵舞台,共绽光芒

无论是绿茵场上的传接配合,还是儿童剧中的角色扮演,实践团队始终秉持着同一个信念:教育的真谛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参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当孩子们在绿茵场学会用脚内侧缓冲接球时,他们也在儿童剧中用英语台词练习“表达的缓冲”——从生涩到流畅,从胆怯到坚定。而那句响亮的“My life depends on myself, not fate!”,不仅是哪吒的抗争宣言,更是绿茵场上“敢拼敢闯”的女足精神在语言课堂中的回响。

教育无需惊天动地,只需在每一次传接、每一句台词中润物无声。无论是足球滚动的轨迹,还是角色扮演时的眼神,都是乡村振兴中最生动的注脚;当团队蹲下身来,陪孩子们一步步向前,成长的芬芳便会在小凉山悄然绽放。

图为学生们的校内活动点滴。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通讯员 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