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是大鹏,我都破防了…
发布时间:2025-08-12 20:25 浏览量:2
暑期档一波猛片扎堆,《长安的荔枝》抢了个头阵,但说实话,气还没喘匀,后面大片就一拥而上。票房眼瞅着破六亿,大鹏估计怎么都没法开心起来,毕竟这体量放在暑期档,只能算中等,离爆款还差点。主创跑路演都快跑断腿了,从头到尾,能坚持到最后的只剩大鹏一个,主持也不找了,自己扛场。现实版“孤勇者”,笑不出来。
昨天最后一站,太原。大鹏还在舞台上跟观众互动,结果一位义正词严的观众开口就是:“我看了三遍,一遍影院,两遍枪版。”现场观众开始爆笑,大鹏脸当时就僵了,连呼吸都突然打结。导演亲耳听见有人说自己刚上映的电影,盗版随便看,情绪崩溃也太正常了吧?
都2025年了,路演现场还有人公开交流枪版体验,这不是顶风作案吗?一个给导演捧场的热情观众,一秒变成票房杀手。你说离谱不离谱?大鹏憋不住,连环追问:“枪版什么时候出的?枪版清晰吗?网上多吗?”那位观众也意识到自己话说得过分,转身道歉,但这种“无心之举”扎心不是扎一天两天了。枪版成色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已经彻底破防。
枪版电影其实不新鲜,早年那拨叫“抢先版”,大家偷偷录了到网上臭美谁先看过。画质都一锅粥,谁真当宝贝了吗?偏偏到了现在,正规低价买票已经够便利,还在犄角旮旯钻空子。盗版还是阴魂不散,在每个热门档期卷土重来,嚷嚷着“资源分享”,以为很酷。实则就是薅羊毛薅到导演头上,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剩。
电影院门口摆着铁牌,屏摄、盗录、乱喊乱跑这些规定,大家都明明白白。但偏偏到放电影那一刻,总有些人天然自带免疫力。好好的观影行为,动辄变成社交意义,为了刷存在感拼命拍照、“现场直播”,手机亮到晃眼菩萨。春节档、暑期档人挤人,全程抽盲盒,能遇上半路起身去厕所的,看手机回微信的,小孩跑跳仿佛在参加奥运,忍不住想拿耳机堵住耳朵。
其实很多观影细则,说白了都不是难事。按耐心闭麦,手机熄屏,勿屏摄盗录。但只要有人违了,其他人又会跟着破防,直接甩一句:“我花钱买票了,咋的不能随便?”然而票是花钱买的,规矩不是。屏摄拍照剧透满天飞,说是分享,实则把导演一年的心血缩成了一个模糊截图。某小某书上,屏摄动图满天飞,刚上映的新片,直接撸成漫画看,你说导演能乐吗?
法律红线不是摆设。《著作权法》《电影产业促进法》明明确确,盗录用于盈利,就是违法。年初《哪吒2》上映就有一位热心观众“提前共享”,点赞量破35万,直接罚了一万五,还把机器也扣了。这事逃不掉。
屏摄行为也别当儿戏,哪怕不违法,但电影院告示清楚,行业公约到处是。去年春节档薛之谦看韩寒的《飞驰人生2》,拍了屏照发微博“安利”,网友一顿开骂。他还嘴硬,自认无错。这种“法无禁止就叫没事”的逻辑,真的让人想掀桌子。艺人带头破坏规矩,说到底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
那些损坏银幕的熊孩子,赔了大几万,家长都心疼得背过去。可拍照录像毁规矩,代价太小,几乎没人在乎。于是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这有什么大不了?”大家渐渐都麻木了。看电影不是社交快闪现场,更不是盗版试玩间。一次不当行为,可能让一部电影花了几千万也就扑街——谁亏得起?
这里得插一句行内话。拍电影辛苦,顶着烈日寒风,熬夜通宵,机器轰鸣,反复钻研机位、灯光、色调,最后电影上线,还没卖几张票,“抢先版”满天飞。“用盗版支持国产”,这话还真有人说得出口。你们让导演怎么活?不要说创作难,连基本收入都没保障,“拍什么都白拍”。你说哪天导演们彻底心冷了,不拍了,观众还能活蹦乱跳去电影院吗?
防盗链可以有,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电影院有漏洞,只要观众有人动心思,啥法子都是摆设。大鹏能在观众面前忍住不骂人,已经算情绪管理高手。要是真发火了,现场直接炸锅。
现在市场如此低迷,票补都能把票价干到9块,观众还舍不得花钱,非要网上找枪版。看完了盗版还能大言不惭,“我很喜欢啊”,导演面对面都招架不住。尴尬吗?不尴尬?业界差到票房卡在六亿天花板,盗录还能火,上游卖命下游薅羊毛,谁给你电影市场的底气?
“该不该看枪版”这个问题,居然还得讨论,才是中国电影最无语的现实。说白了,这是“道德底线”本来就该有,不是你需要拿出来开大会辩论。别人辛苦拍出来的片子,你分分钟当偷菜,一顿嘴硬就算潮流,活该人家票房难上天。
来,今晚话题抛给你——
“你怎么看观众当着导演面说看枪版?”
戳评论区,看看你会不会出刀。谁是看电影的文明人,谁又是薅羊毛的队长?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不做盖楼搬砖。
喜欢记得分享,么么哒
谁再说“盗版无罪”,真想给你点个大大的问号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