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台上的“双面”诺赛达 | 侧记
发布时间:2025-08-12 20:33 浏览量:2
7月30日,诺赛达与美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牛小北/摄
文 | 杨罕琚
在美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下称“美青”)来华巡演之际,我再次见到了意大利指挥家贾南德里安·诺赛达(Gianandrea Noseda),并有幸与他相处了两天。此前,我曾在伦敦几次与他碰面:在那里,他作为首席客座指挥与伦敦交响乐团演绎了许多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与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今年,他与“美青”带来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一部他几乎是背谱排练的作品。
这位米兰音乐学院毕业的指挥家与俄罗斯音乐文化渊源颇深:学生时代,他与圣彼得堡学派的大教育家穆辛(Ilya Musin)短暂而充实地学习过,后来又长期受捷杰耶夫指导——事实上,他的职业生涯也正是在捷杰耶夫的关怀下进展顺利:三十出头,他便先后担任捷杰耶夫执掌的马林斯基剧院与鹿特丹爱乐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在马林斯基剧院,诺赛达学会了俄语,也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他对这些俄罗斯经典的理解。当然,俄罗斯音乐从一开始便是其“心头好”:他最早执棒的正式音乐会之一便是演绎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与《第五交响曲》,诺赛达称之为其作为指挥的“洗礼”音乐。
观看诺赛达与“美青”排练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我确实佩服他相当有效的排练技巧。指挥这群缺乏经验的青少年时,诺赛达的手势格外流畅清晰,同时不缺对节奏与表情细节的掌控。他的处理既有意大利风格的舒展圆融,注重旋律乐句歌唱般的线条塑造,又有似乎是来自俄罗斯学派的深厚与锋利,着重塑造节奏与音色的分明棱角——这样的特点确实高效地在排练中被传递。面对学生乐团,诺赛达懂得有的放矢地捕捉重点:第一乐章发展部高潮(排练号17)标以“强调”(marcato)的小提琴声部,被要求以强奏而末尾微微回收力度的上弓激发出紧咬着的浓烈风味;他反复调试第二乐章铜管合奏辉煌明亮的色彩;第三乐章中,他不仅关照担任旋律声部的第一小提琴,更单独排练了处于伴奏却承托和声变化的中提琴声部,使弦乐合奏音色饱满而肌理细腻。排练中,当乐团奏至第三乐章主题“回归”时,那浓郁而热切的抒情使我感动得眼眶湿润——即使在演出中紧张的乐团未能再现这种神奇效果。
自然,“美青”总是心甘情愿地为诺赛达所驱使。这一方面是青少年独有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归功于指挥家对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亲切关怀。看起来高大威严的诺赛达其实格外平易近人:他记得不下30位学生乐手的名字,爽快答应每一个孩子合影的要求,耐心认真地解答每一个孩子的疑问,在取餐时拒绝工作人员让他插队的请求、主动走到孩子们后面排队。
巡演前,诺塞达与“美青”在卡内基音乐厅排练 ©Chris Lee
不过,平和的诺赛达工作起来无比严格且投入。排练时,魁伟的诺赛达并不落座,他硕长的双臂毫无保留地在空中划出一条条有力的造句曲线,与正式演出时无异;他始终一丝不苟地以从头至脚的全身机能鞭策着乐团,要求着他渴望的张力。排练结束时,我惊讶地发现,仅仅穿着T恤的指挥家已大汗淋漓(一如音乐会结束时那样),可他总不忘勉励每一位经过面前的孩子。
谈到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时,他说:“我很了解这部作品。我能把它演得很好。”而说到他执掌了8年的美国国家交响乐团,他自豪地说:“乐团如今大有进步,能演奏得非常好。我们今年又新招了25名乐手,乐团未来会非常棒。”
谈到马勒《第七交响曲》时,他说自己对即将发行的录音“非常骄傲”,认为他和乐团发挥得极好。有趣的是,那时我们乘坐的车辆正盘行在上海南浦大桥螺旋上升的道路上,诺赛达幽默地比喻,“这就像马勒《第七交响曲》首乐章,不是吗?音乐回环旋绕,乐章结束时,似乎还在同一处,但又并非同一处了!”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