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蚂蚁金服到“马已经服”!央行证实:蚂蚁集团完全解除马云控制权
发布时间:2025-08-12 20:43 浏览量:2
用了971天蚂蚁集团完成了从“马云时代”到“无实际控制人”的平稳过渡。
近日,蚂蚁集团官宣,截至2025年8月10日,创始人马云已自愿放弃对蚂蚁集团的控制权,其股权表决权从约53%降至约6%。
随后,央行也确认,马云不再持有蚂蚁集团控制权,控制权交接在平静中完成,蚂蚁集团的控制权现在由管理层、员工代表和创始人共同持有,没有单一的实际控制人。
2006年,马云曾表示:“如果国家有需要,我随时可以把支付宝上交。”至此,马云终于“如愿以偿”。
蚂蚁集团,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似乎就伴随着坎坷。2004年底,蚂蚁集团的前身——支付宝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正式在阿里巴巴内部成立。
2011年5月,支付宝获得央行颁发的国内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随后支付宝独立并更名为蚂蚁金服。然而,支付宝的独立,却演变成了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关危机。
因为在《支付业务许可证》颁发的同期,支付宝的全资控股股东从开曼群岛注册的全资子公司Alipay,在两次交易之后,变成了马云和十八罗汉之一谢世煌八二控股的内资公司——浙江阿里巴巴商务有限公司。
著名媒体人胡舒立在文章《马云为什么错了》中炮轰,“马云在集团两大股东未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公司核心资产转入自己名下,且转让价格超低显失公允,就严重违反了股东之间的契约,也违反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
马云后来自己也承认,管理层股东单方面转移了支付宝的股权,但他说这是因为股东们不置可否,“总要有人出来负起责任,将事情推进下去”。
经过近十年高歌猛进地发展,2020年7月,蚂蚁金服又更名为蚂蚁集团并启动上市发行计划。
8月底,蚂蚁集团提交上市申请,证监会规定的上市辅导期是3-12个,蚂蚁集团只用了10天时间就通过了上市辅导,上市辅导一通过,9月18日,蚂蚁集团通过了上交所审核。
之后,蚂蚁集团将IPO融资规模提高到350亿美元,史称“全球最大IPO”,“全人类最大的IPO”,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又通过了,从提交申请到审核通过,再到最后确定上市交易时间,一路绿灯,可以说是光速,然而,就在到了最后一步,即将迈入天堂那一刻,上市轰地被关上了大门。
随后,就有了10月24日马云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那一番壮怀激烈、让人吃惊和咋舌的演讲,而这次演讲让蚂蚁集团这艘万亿级别的巨轮,彻底在滩头搁浅。
马云炮轰传统银行是“当铺思想”;嘲讽巴塞尔协议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扼杀创新;指出中国金融问题不是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
“银行要放弃当铺思维”“强调资本充足率的巴塞尔协议只是老年人俱乐部”“金融创新要付出代价”,马云这些话,言下之意,就是让监管为暂缓上市的蚂蚁集团松绑。
马云当时的发言被网络大量传播,也获得了很多人的力挺,外界认为那个敢于开炮的马云又回来了。不过,舆论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后来,陆续有官方监管机构和官方媒体站出来批评马云,有些比较含蓄,有些则指名道姓。
紧接着发生的事陆续证明,这次演讲或许是马云几十年演讲史中代价最大的一次——11月2日,四大金融部门约谈了蚂蚁集团的高管;第二天,证监会就暂缓了蚂蚁集团的A+H两地上市。
为何那场上海滩演讲如此引人注目? 蚂蚁集团上市遭腰斩,表面上看是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的演讲得罪了监管部门,跟同台领导唱反调,得罪了权力层。
实际上,早在2014年蚂蚁集团母公司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时,各大势力就已经进驻阿里系,牢牢占据着自己的江山,如果这次蚂蚁集团上市成功,又是一次变现大狂欢,不知要造就多少亿万巨富。
至此,蚂蚁集团开启了数次业务剥离,也经历了长达五年的自我肢解。而在上市搁浅近五年后,随着蚂蚁集团官宣马云“弃权”,放弃对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权,这只披着蚂蚁皮的大象,距离重返资本市场似乎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