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民国及以前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现在录取通知书应该是什么样子?

发布时间:2025-08-12 20:47  浏览量:2

接上期。

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出了语句问题,其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学、研在世界上一流,录取通知书也必须世界上一流 ,其他大学也不应该示弱。

世界上一流的录取通知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古今中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其实要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是很困难的,但是,看看1898年,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时的校训“为之则易,不为则难”,就有了力量。

一、外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见上期)

二、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纸质或实物性的录取通知书(见上期)

三、科举制度下的录取通知书(见上期)

四、我国民国及以前的大学的招生与录取通知书

大学录取通知书既可以借鉴外国的,更可以借鉴我国的。

当然,有了大学,才有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有的说是创立于公元859年摩洛哥的卡鲁因大学,有的说是1088年建立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也不知它们有没有录取通知书 。

(一)我国最早的大学(岳麓书院)是如何招生的?

我国最早的大学是创立于公元976年岳麓书院( 湖南大学的前身),它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学府。如今,作为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 。

岳麓书院的学生选拔机制在古代以严格著称。其招生条件要求所有申请的学生必须是秀才或举人,这是进入书院学习的基本资格。

招生基本流程:

地方推荐:学生需通过各州县的严密甄别和考核并由官员秉公推荐,以确保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检验、统一考试:通过地方推荐后,需参加由湖南布政使组织的统一考试,需要通过湖南布政使的检验,这个过程会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这些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方可进入书院。入学考核:部分史料显示,部分学生还需经过二次考核,确保学术基础扎实。

没有查证到岳麓书院的录取通知书。

(二)著名教会学校成为中国的土地上最早出现的几所现代大学

从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教会在中国的领土上陆陆续续地创办了不少教会学校。

从19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山东登州文会馆(齐鲁大学前身)、北京汇文书院与潞河书院(均为燕京大学前身)、上海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前身)等著名教会学校先后开设了大学课程,成为中国的土地上最早出现的几所现代大学。

这些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是个什么样子,没有找到。

(三)洋务学堂初步地达到了相当于现代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层次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御侮图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也在全国各地开办了不少 “洋务学堂“,其中有水平较高的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 ,突破了中等教育的范畴,初步地达到了相当于现代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层次。然而,由于洋务教育始终未能构筑起一套层次分明、界限清晰的学制体系,也不能算作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大学。

(四)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招生

1、北洋大学堂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是清朝于1895年10月创办的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被政府当局乃至全社会称为“大学堂”的高等学府。

2、学科与课程设置

北洋大学堂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基本达到现代大学标准 。

3、招考严格

丁家立(创始人、首任总教习)等人在主持招考工作时,要求极其严格,且尤为看重学生的英文与数学水平。如1895年10月在香港招生时,共有295人报考,但最终只录取了67人,其中仅有来自广东的王宠佑、王宠惠兄弟2人首批被选入头等学堂(大学本科) ,其余65人均只能暂入二等学堂 (大学预科)学习。由此可见,丁家立在为头等学堂招选学生的过程中,既严格要求,又有一定的策略上的灵活性,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尽最大努力保证北洋大学堂的生源质量。

4、招生方式

(1)公告 、广告

1895年10月在香港招生时,丁家立在公告中表示有关事项。

在各地报纸上刊登广告,进行招生宣传。例如,1907年招考本科生时,广告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地的报纸上刊登。

(2)报名与考试

学生需要报名参加考试,考试严格 。

(3)录取标准

北洋大学堂对学生的选拔极为严格,考试制度也相当严格,升级录取也要考试,主课有一门补考不及格就得留级。

5、中国人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本科毕业生

1899年底,在北洋大学堂头等学堂头班的首批24名学生中, 最终共有18人顺利地完成了四年的学业,经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考试合格后,于1900年初被正式授予“考凭”,最早被中国政府授予大学本科毕业文凭,成为北洋大学堂首届毕业生,而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本科毕业生。

6、赏给进士

在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之后,清政府仍然按照以往的科举旧习赏给进士 ,1910年12月10日,北洋大学堂的12名本科毕业生成为国内3所官办大学堂学生中最早获赏进士者。

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北洋大学堂的录取通知书 。

(五)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1、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898至1912年间的曾用名。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批国办”大学 。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2、办学方针

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屡遭摧残

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

4、重建

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 。

5、选拔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设立之时,科举制度尚未废除,起初的学员并不是通过专门的招生考试选拔的,而是直接从通过科举考试的举人、进士中选拔。学堂成立当年招收举人、进士出身的京曹入院学习,十二月开学,学生不满百人。

6、招生考试

到1902年10月14日,京师大学堂正式举办了招生考试。

为做好招生工作,京师大学堂向全国各省督抚发出了通知,要求各地地方官先在本地选拔,择优录取,然后再送到京师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招生的首先是速成科。考生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本次共录取200名学生。这种评分办法是中国高等学校以60分为及格标准计算学生考试成绩的开始 。

7、三种途径进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根据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京师大学堂同学录》的记载,共有195名师范生。这195人由三种途径进入师范馆:第一种是考取,即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开办时,对愿投考者在京直接进行考试,在这里有76人是通过考取入学的;第二种是咨送,即由各省择选保送,其中咨送生80人;第三种则是译学馆拨入,由译学馆拨入的有39人。

8、京师大学堂的录取通知

(1)入学证

1908年《北平国立京师大学堂入学证》。

(2)录取通知

1902年10月14日,京师大学堂正式招生,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官方公文和章程来规范,而非个人化的录取通知。

京师根据历史资料显示,京师大学堂在创办初期主要通过考试或推荐选拔学生,未形成标准化、统一印发的录取通知书形式,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统一录取通知书制度。

目前可查的历史记录中,尚未发现京师大学堂早期使用类似现代录取通知书的专门凭证。大学堂早期的录取通知可能结合了官方文书和地方公示,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录取通知书,但可以推测在招生考试后,京师大学堂会给被录取的学生发放录取通知书,但具体形式仍需更多史料佐证。

9、毕业证

1907年的记录显示,京师大学堂曾为首期师范生颁发毕业证书。

(六)清华学堂

1、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本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

2、发端

1909至1911年,游美学务处先后选派了三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 1911年4月29号,学堂里传来第一阵读书声,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按照美国方式,清华校庆安排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3、"清华学堂"与"清华学校"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后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 清华学校还是一个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到这里来,主要是念英文,然后念一些欧美的文化,学生在校学习8年,毕业后公费送美留学,进美国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

4、设立大学部

1925年,清华设立了新制大学部,开始招收大学一年级学生,并创建了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

5、国立清华大学

1928年8月,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

6、招生方式

(1)各省选派与公开招考结合

清华学堂初期的招生方式是按照中国各省分担的庚子赔款的比例进行分配的 ,通过各省选派与公开招考结合进行。

(2)公开竞争的考试方法

自1909年始,清华录取的前3批留美学生共计180人,都是采取公开竞争的考试方法,并且录取后直接咨送赴美留学,学生籍贯多为江浙沿海地区。

(3)公开招考

1912年清华正式更名为“清华学堂”后,初期招生延续了晚清时期各省选拔优秀学生的传统,同时面向全国公开招考。这种招生模式在1924年前仍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生源格局。

(4)中等科的幼年生的招生

中等科的幼年生,主要为各省选拔咨送,年龄限制在11至13岁之间,各省的推荐选拔过程,大多通过考试依照成绩优劣排序推荐,之后由清华学校开展复试后录取。

(5)高等科的招生

高等科学生的来源:一是幼年生在中等科完成学业后,成绩合格者可以直接升入高等科就读。

二是插班生,往往通过公开招考的途径选拔。

高等科插班生的招考,通常为每年一二月间在国内各大报纸刊登招生广告,学生可以根据当年的报考要求并结合自身学力,报考高等科的相应年级。之后,每年七月分别在上海、北京等处试场举行考试,报考与录取不作省籍的限制。历年高等科插班生的报名学生中,除了中学毕业生以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大学学生。

(6)大学部的招生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大学部学生。此后直到1937年抗战前,清华招生的各个环节呈现出文理兼顾、开放包容的特色,这与清华所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这段时间内,清华的学生全部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录取,不再进行分省配额 。每年招考之前,清华会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发布招生简章,招生章程通常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学校招生人数及报考资格。第二部分是入学考试的科目、时间和地点。第三部分是报名须知,规定报考须履行的有关手续。第四部分是新生到校报到的有关注意事项。”“凡在公立或曾经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曾经参加会考准予升学之男女学生”经审查合格后都有资格报考清华。

投考清华的必考科目为国文、英文、历史、地理、代数和平面几何;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者任选其一即可。必考和选考科目的结合,既兼顾了文理,又有利于选拔专才。

清华的招生选拔十分严格,考生之间竞争激烈,大部分年份淘汰率都在90%以上,这也从侧面反映清华在学生中间的声誉之隆。

(7)统一招生制度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始推动建立统一招生制度,试图全面接管国立大学招考权,清华的招生自主权也受到了相当的削弱,通识教育的传统也不断遭到侵蚀和挑战,政府和学府之间在招生领域的冲突和互动变得更为频繁。

抗战期间,迫于时局,西南联大的招考除了昆明的主要考区之外,还通过代招等种种形式,扩大学生的地域来源。

1938-1940年,西南联大的招生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教育部统一招生委员会几乎管控全部的招生环节,最为关键的学生的录取与分配权,也牢牢掌握在教育部的手中。然而,联大校方仍积极寻求招生自主权 。

1941年起,随着全国统招的难以为继,西南联大的招生也进入了新的模式。其主要特点为教育部在招生数量、招生科类、考试科目、命题范围等方面进行宏观指导,而联大则保留了自主命题、确定录取和分发标准的招考权力,这种招生模式一直延续到1948年。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的招生继续广设考点,以1947年为例。考点除了北平以外,天津、上海、武汉、广州、南京、昆明、成都、沈阳等城市皆有安排 。清华的一开始就将招考范围定位为全国各地,同时通过考点设置等制度性安排,进一步强化了清华在全国各地的生源分布和学校影响。

(9)小结: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招生分为3个阶段

根据清华大学招生政策和招考群体的变化,结合清华大学的发展阶段,可以将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招生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为1909-1924年,从招考第一批留美学生开始,直到停止招收留美高级部学生为止;

第2阶段为1925-1937年,从清华学校招考第一批大学部学生开始,到清华大学在抗战前的最后一次招生,自主选拔、通识为本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3阶段为1938-1948年,为政府宏观指导阶段,在这一时段,无论是参与教育部的全国统一招生,还是与其他高校联合招生或单独招生,都在招生数量、科类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教育部的宏观控制。

清华在民国阶段的招生制度和招生实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在地域公平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内陆地区的教育发展;其招生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也为1952年高等院校全国统一招生的成功实现创造了基础和条件;同时对于当前高校招生在区域公平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具体实践,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七)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总体情况

1、高等学校共210所

清朝末年中国46所大学,截止中华民国1946年,国内各类高等学校统计共210所,也就是说民国时期建设了164所高校。

2、自主招生、文理分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即实行高等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政策(自行命题并录取学生),各个高校也实行了文理分科,各校招生考试连科目都不尽相同,如北大招生考试分第一类和第二类,第一类为文、法、商三科招生,别的不考,必考中文和英文;第二类为理、工科招生,则要考数学。

3、重文轻理

单独招生注重的是个性,但当时全国在校大学生中,重文轻理,有七成以上都是文科生,这个比例,和当时中国对大批科技、工业人才的需求,显然是极不相称的。

4、“比例招生法”

重文轻理的传统弊病,迫使国民政府教育部从1933年起强制实行“比例招生法”,即文科生比例不得超过实科(理科)生。在此之前, 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比例并没有强行规定,考生想报什么和学什么全凭自己的兴趣。

193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更是直接给各高校下达了文理两科的招生人数,这是中国高校“计划招生”的开始,此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5、统一招考的尝试

作为“计划招生”思路的延续,到1938年,民国实行了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全国统一高考,也是按计划招生,也分文理科,还为此专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

当时南京、上海、北京都让日寇占领,全国只设了武昌、长沙等12个招生区 。

考试内容已很接近今天的高考科目了,1940年全国统考是8门,其中有四门必考:公民、国文、英文、生物。另外四门,要看报考志愿,文、法、商、及相应的师范等专业另考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及理化(综合卷);理、工及相应的师范等专业则另考数学、物理、化学、中外史地(综合卷);医、农科则另考数学、物理、化学、中外史地(综合卷)。

新推出的全国统一高考,相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来说,它更公平;相对于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来说,它又更科学。

6、“联合招生”与“委托招生”

民国统一高考仅仅进行了三年,因为1941年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而无法组织了,取而代之的是“联合招生”、“委托招生”制度。由民国教育部划分出相应考区,指定区内的公、私院校使用一张卷子,设一家召集大学组织牵头,联合招生。

1942年,全国划为10个联合招生区。 联合招生的报名、命题、阅卷等事宜,一般根据民国教育部的规定,由各考区自己决定。但各校的招生名额须由教育部审核,招生不足时可组织第二次考试。

此后,经历抗战和内战,直到1949年退到台湾,民国政府始终没能在大陆再次组织起全国统一高考。

8、录取通知书

因大学实行自主招生,优秀考生通常会收到不止一份录取通知书。

和现在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相比,民国时期的通知书简单甚至简陋,没有那么花哨美观,但行文典雅而规范,秀丽的手写体,质朴的感觉也是别有风味,有着浓烈的时代特色。民国时期的通知书中不称"同学",而称"君"。

(1) 沈映华1946年的西南联大“入学证”:

图:沈映华的西南联大“入学证”

从这张珍藏了七十多年的“入学证”来看,当时的录取通知书,做工比较粗糙,内容也比较简单,上面除有照片、姓名、录取专业、注册时间等学生基本信息外,就是一些注意事项,如“入学证系为证明学生学籍之用,应随时携带以备向各处接洽事物时查验并妥为保存”等。这可能与抗战期间无暇顾及通知书的样式有关。

(2) 邝仪真的西南联大“入学证”:

通知书上左方写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字,中间书有“入学证”3字,右边是“民国三十三学年度”8字。通知书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邝仪真的女生,学号为3184号;通知书左侧中间位置,贴着该生1寸黑白照片,脖子上系着围巾,头上夹有精致发夹,貌似化过淡妆,细细端详,该生很有民国范儿;通知书的右侧,分上下学期两栏,分别印有注册日期、注册股盖章及主任盖章等内容。

民国及以前的大学的招生和录取通知书 , 对于现在大学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待续。

一民生态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