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范家的故事」关爷:镌刻在时光里的身影与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12 18:08 浏览量:2
在里范家,“关爷”是后辈对陈关根叔叔的尊称,这声称呼里,饱含着大家对他的敬重与怀念。关爷的夫人汪荷姣,来自合村乡后溪村后柏,如今已九十余岁,身体康健,依旧是里范家熟悉的身影。
关爷家中有五兄妹,命运各有不同。老大大娘早逝,丈夫是安徽安庆市百里乡东冲村人,后来回了老家;关爷排行老二;老三陈金珠嫁与周富生,老四陈碧梅嫁与周百顺,还有个妹妹嫁给了宣关根,老五则回了安徽,名字已模糊不清。1991年下半年,关爷离世,当时我正在合村给王生怡的初中复习班代课,从姐夫周成法口中得知消息,却因教学繁忙未能送他最后一程,这份遗憾,始终萦绕心头。
关爷家与我家是近邻,更是小时候我们爱去听故事的地方。那时没有电视,夜晚的娱乐便是围坐听大人讲过往,关爷家便是这样一个充满故事的角落。解放前,关爷家曾是大户,在里范家置下田地山地,门前有棵古老的枣树,据范於前说,明代桐庐的姚天官曾在此树下休息(枣树下有一块纪念碑,碑石上刻着“姚天官歇脚处”),而后去乌首看望外婆。这棵枣树曾是陈家的骄傲,可惜在办生产队时被砍掉了。关爷家右侧,大儿子盖新房挖墙脚时,挖出18个酒坛,坛上盖着大平石,众人以为有金银财宝,打开却只有水,我当时也在现场,总觉得别处或许还藏着未被发现的宝贝。
小时候,关爷常讲“挑余杭担”的故事,如今知晓这四个字含义的人已不多。过去山区缺盐,桐庐、临安、建德、淳安一带的人,要组织身强力壮的人去余杭买盐,一人一次挑近百斤,往返三四百里。关爷曾和我大伯同去,途中见过为了一口饭而奔波的“站街女”,当时听着似懂非懂,长大后才明白其中滋味。这段共历艰辛的经历,让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后来成了儿女亲家,我大伯的二女儿范秋莲嫁给了关爷的大儿子陈雪旺。
关爷身高一米六五,平时不苟言笑,但若说起笑话,能让人笑到肚皮疼,有时讲起故事又让人胆战心惊。1960年生产队时期,里范家从湖南引进黄花菜,夏天烘黄花菜这份轻松又需技术的活,非关爷莫属。我父亲作为队长,安排关爷一年到头做两件关乎里范家的大事:一是烘黄花菜,二是去乌首看护刚出土的毛笋,因为每年临安乐平村的村民总会来挖笋。
乌首有里范家成百亩的毛竹林、茶子林、茶叶林、松树林、杉木林等,是原生态的森林氧吧,有白鹭、八哥、乌鸦、猫头鹰等鸟类,还有松老鼠、野兔、山猴子、金钱豹等野兽,夜晚怪声不断,没胆量的人根本不敢在此看护山林。1970年村民移民到里范家后,乌首没了电,夜晚只能点煤油灯。有天晚上,关爷在床边迷糊睡着,感觉有个小孩在身边玩,他摸了摸孩子的头问是谁家的,小孩答是“根松的儿子”。关爷惊醒点亮灯,却不见人影。而不久前,里范家高根松的一个孩子刚去世,关爷越想越怕,煤油灯点到天亮。此事传开后,乌首遇“鬼”的故事让众人胆寒,除了关爷,再没人敢去乌首看护山林。关爷也因常与来挖笋的乐平上沃村民周旋,认识了上沃人,后来他的大女儿陈雪莲嫁到了上沃,生了两个儿子,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可惜雪莲姐姐1985年因乳房肿瘤去世了。
里范家因我父亲决定种黄花菜而迎来的变化——两三年后,里范家成了富裕村,别人年终一个公分分一角两角,里范家一个公分能分两元或五元(过去男人干一天是十分,女人干一天是八分)。县里安排我父亲去湖南参观毛主席家乡,父亲觉得好处不应独享,便推荐了关爷。关爷成了里范家那时唯一到过毛主席老家的人,回来后说那里和里范家的乌首一模一样,预言里范家将来必出人才。解放前也曾有地理先生路过乌首,说里范家会出人才,只是这人需到临安方向求学才能成功,否则要多吃苦头,还说里范家将来定会出名人。
关爷一家向来与人为善,荷姣娘和蔼可亲,待我们如家人。如今关爷虽已远去,但他的音容笑貌,那些关于他的故事,仍时常在我眼前浮现,成为里范家岁月里一道难忘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