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树新风尚 文明月月行|多元赋能 激活安北文明创建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12 21:18 浏览量:2
在辽源市东辽县辽河源镇北部,长白山余脉的安北村正以“党建强、文化兴、乡风正、产业旺”的生动画卷,诠释着文明村镇创建的深层内涵。这个先后荣获吉林省生态村、吉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的村庄,今年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村子要发展,文明要进步,党组织必须挺在前面。”安北村以党建为引领,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村级治理全过程。村“两委”统筹全局,村支书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化“党建+网格”治理模式与“2+5”便民服务机制,让每一项文明创建工作都有抓手、有落实。全村22名党员率先垂范,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带头清扫街巷,在移风易俗中主动革除陋习,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生动局面,为精神文明创建筑牢组织根基。
毕琨宜/摄
毕琨宜/摄
文化是文明的根与魂。安北村将“守护满族文化、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写入村规民约,以制度之力守护文化根脉。新修缮的非遗工坊里,东辽葫芦画的绚丽色彩、东辽木雕的精湛工艺、满族剪纸的灵动纹样,诉说着传统技艺的魅力。村里开发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亲手触摸文化温度,让沉睡的非遗在互动中“活”起来。
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东辽河源头,更是文化与生态交融的典范。投入1028万元建设的2.16公里松木登山栈道,串联起七星泉、将军台、梨花谷等景点,形成“七星北斗望月”的全景画卷。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13万人次,带动周边百姓收入110万元,实现了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让文化自信成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鲜活注脚。
文明乡风的培育,需要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安北村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之道,让乡风民风愈发淳朴。“初心志愿服务队”“平安巡逻队”全年开展治安巡逻300余次,守护着村庄的安宁;“红白理事会”2024年劝导简办红白事15场次,为村民省下15万元,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新风;“乡贤议事会”调解邻里纠纷20起,成功率达95%,用乡音乡情化解矛盾;“百姓名嘴宣讲团”开展政策宣讲12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年举办农业培训8场、健康讲座6场、理论宣讲10场,更有12场“好家风”活动涵养美德,从技能提升到思想引领,从矛盾化解到习惯养成,点滴行动让文明理念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后盾。安北村以“生态+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让绿水青山变成“幸福靠山”。引入“源头客栈”“酱香小院”等5家特色民宿,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增收;东辽河源头景区的提质升级,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创造了就业岗位。产业发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也让大家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更高,形成“产业兴—村民富—文明进”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安北村,景区如画、庭院整洁,邻里互助、笑语盈盈,村民们说:“环境变美了,矛盾变少了,钱袋子鼓了,心里更亮堂了!”这份获得感,正是文明创建最生动的注脚。面向未来,安北村将持续以党建为舵、文化为帆、产业为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将荣誉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持续动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毕琨宜
受访单位供图
初审: 邱珮峰 复审: 李超 终审: 杨春红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中国吉林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