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师者说 刘前贵:北疆学子圆了“家门口读本科”的梦想

发布时间:2025-08-12 21:31  浏览量:2

当“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烫金牌匾在骄阳下揭开面纱,这所从兴安大地深处生长起来的职业院校,终于站在了跨越半个世纪的里程碑前。回望这所院校从筚路蓝缕到风华正茂的奋斗历程,它承载着一代代教育者的心血与梦想,也凝聚着无数师生的智慧与汗水。从兴安盟教育学院到职业技术学院的挂牌起步,再到今天职业本科的崭新起点,每一步都印刻着无数教育者的足迹。

刘前贵 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原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11位“兴职人”。他们的讲述里,有筚路蓝缕的艰辛,有产教融合的探索,有目送学子奔赴职场的欣慰,更有对“职业本科”新征程的滚烫期待。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是一段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教育史诗,也是一份写给未来的答卷——在兴安盟的沃土上,职业教育的根系将扎得更深,枝叶将伸展得更远。

他们的故事,是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精神的缩影;他们的声音,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职教史诗。让我们通过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薪火相传的力量,聆听时代与梦想的交响乐。

刘前贵 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原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在内蒙古职业教育发展的版图上,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崛起之路镌刻着一位拓荒者的足迹。2005年11月至2010年9月,刘前贵以党委副书记、院长的身份,在这片沃土上撒改革的种子,用远见与实干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奠定根基。从推动校区蝶变到深化产教融合,从培育艺术之花到强化党建引领,他以对职业教育的赤诚与执着,书写了一段深耕不辍、润物无声的育人篇章。

2005年的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正处在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关键期。走进校园,陈旧的教学楼、简陋的实训设备与日益增长的办学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刚履新的刘前贵深知,硬件设施是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才,没有像样的实训场地和教学设施,一切都是空谈。”在第一次全院教职工大会上,他掷地有声地提出了新校区建设的构想。现如今,一栋栋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标准化实训车间相继建成,图书馆藏书量翻了一番,当第一批学生走进崭新的汽车检测实训中心时,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正是这次“脱胎换骨”的基建升级,让师生们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光明前景。

“职业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必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触摸’到行业最前沿。”这是刘前贵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订单培养”,而是要构建“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的深度融合体系。

在推动硬件建设与技能培养的同时,刘前贵始终坚信“职业教育不能只教技能,更要育精神”。作为多民族聚居区的职业院校,他把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育人的重要抓手。

即便2010年调离后,刘前贵与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情缘从未中断。2021年,已任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的他带队回访,签署了艺术类专升本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依托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兴安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学院成立社科联,身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的他专程参会,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这份跨越十余年的牵挂,正是一位教育者对初心的坚守。

“办好职业教育,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作为当时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刘前贵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他常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党员教师更要成为教书育人的排头兵。”在他的推动下,学院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专业课骨干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把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开展“党员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纳入党课内容,让组织生活“活”起来。

刘前贵常说:“教育是慢功夫,要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事。”在任五年间,他不搞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而是着眼学院长远发展,为后续升格与转型埋下伏笔。这些看似“不显眼”的基础工作,在十余年后逐渐显现成效。现如今,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晋升为兴安职业技术大学。欣闻此消息,刘前贵激动地说:“终让北疆学子圆了‘家门口读本科’的梦想。”

记者:萨日娜 实习记者 张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