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冠三军——高怀德

发布时间:2025-08-12 17:00  浏览量:1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秋,汴梁城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朝廷追赠中书令、渤海郡王、谥号“武穆”的诏书已经下达,武胜军节度使高怀德的府邸,正在举行一场高规格的葬礼。这位七十三岁的老将军,在改任武胜军节度使不久后,便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灵堂前香烟缭绕,前来吊唁的文武百官络绎不绝,人们低声谈论着这位开国元勋的赫赫战功与传奇经历。高怀德的名字,几乎贯穿了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他的离世,仿佛一个时代的注脚缓缓合上。

就在几个月前,高怀德还拖着病体,跟随宋太宗赵光义的大军,完成了对北汉的最后征伐。那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的事。北汉小朝廷盘踞太原多年,一直是宋朝北方的心腹之患。太宗皇帝决心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御驾亲征。作为开国宿将,高怀德虽已年迈,但仍被委以重任,参与了这场关键战役。北汉灭亡后,他被移镇曹州,并受封冀国公,这是他戎马生涯中获得的最后一项显赫荣誉。然而,长年的征战和岁月的侵蚀,终究拖垮了他的身体。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春天,高怀德就病倒了。宋太宗赵光义对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颇为关心,特意派遣了太医王元佑和精通道家养生之术的道士马志一同前往他的府邸诊视。名医良药,道法玄功,似乎也未能完全挽回这位老将流逝的精力。

时间回溯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高怀德是赵匡胤夺取后周江山、建立北宋的重要支持者之一。显德七年(960年)那个改变历史的陈桥驿,当黄袍加身的一幕上演时,高怀德坚定地站在了赵匡胤一边。新朝甫立,根基未稳,宋太祖立刻对拥戴自己的将领们委以重任。高怀德被任命为殿前副都点检,这是禁军最高指挥官之一,地位极其显赫,并移镇滑州,兼任关南副都部署,负责防御北方的辽国。不久,为了进一步巩固君臣关系,也为了酬谢功臣,宋太祖将自己的妹妹,尊贵的燕国长公主,下嫁给了高怀德。高怀德因此加封驸马都尉,成为皇亲国戚,恩宠无以复加。这份荣耀并未让他安享富贵。

建隆元年(960年),盘踞在上党(今山西长治)的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举兵反宋,对新生的北宋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宋太祖决定御驾亲征,但先锋重任交给了高怀德和另一位大将石守信。两位名将在泽州(今山西晋城)南面与李筠叛军展开激战。高怀德身先士卒,指挥若定,最终大破李筠军,为平定叛乱立下头功。凭借此战功勋,他被升任为忠武军节度使,并加封检校太尉。随后,他又跟随宋太祖南下,平定了盘踞在扬州的反抗势力。

建隆二年(961年),他的防区调整,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年)秋天,功勋卓著的高怀德被加封“同平章事”的头衔,相当于荣誉宰相,位极人臣。然而,同年的冬天,他的妻子,秦国大长公主(即燕国长公主,宋太祖去世后晋封)不幸去世。爱妻的离世对高怀德打击沉重,他按照礼制,废除了自己驸马都尉的称号。

在宋朝建立之前,高怀德已是后周世宗柴荣麾下威名赫赫的勇将。后周显德年间(954年—960年),世宗柴荣胸怀大志,意图统一天下。南方的南唐成为首要目标之一。高怀德跟随柴荣征讨南唐,被委以重任,执掌庐州(今安徽合肥)行府事务,并担任招安使,负责军事和招降工作。在庐州城下,他与南唐军队展开了一场恶战,勇猛冲杀,阵斩敌军七百余级,威震敌胆。凭借此战功,他升任能捷左厢都指挥使,兼任兵州防御使,世宗还特别赏赐了他七匹骏马。当时南唐名将刘仁赡据守寿春(今安徽寿县),舒元则盘踞在附近的紫金山,他们构筑了坚固的连珠寨防御体系,互为犄角,顽强抵抗后周军队的进攻。

为了摸清敌营虚实,世宗柴荣决定派一支精锐小队进行突袭侦察。这个危险的任务落在了高怀德肩上。他毫不畏惧,只率领自己最亲信的几十名骑兵,在夜色掩护下悄悄渡过淮河,深入敌后。直到天快亮时,南唐军才惊觉营地被袭。面对汹涌而来的敌军,高怀德临危不乱,率领小股部队在敌营中左冲右突,不仅成功击退了围攻,还生擒了南唐军的一名副将,安全返回周军大营。这次行动,他带回了至关重要的敌军布防情报。

世宗柴荣大喜过望,再次厚赏,赐予他袭衣(成套礼服)、金带、贵重器皿、钱币以及装饰精美的银鞍勒马。还有一次,柴荣在视察前线时,远远望见一位周军将领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勇不可当,甚至夺下了南唐士兵的长矛(槊)凯旋。柴荣急忙问左右将领此人是谁,得知正是高怀德。柴荣立刻将他召到行营(皇帝临时驻地)亲自慰劳,并当场许诺,将来要授予他节度使的旌节斧钺(象征方面大员的权力)。

后来,世宗柴荣北伐契丹,意图收复燕云失地。他命令高怀德与大将韩通率领精锐部队先行抵达沧州前线。在初步夺取关南(瓦桥关以南)地区后,高怀德又作为副手,协助陈思让担任雄州兵马都部署,成功攻克了战略要地瓦桥关,并促使辽国守将姚内斌投降。后周恭帝柴宗训(世宗之子)即位后,高怀德继续受到重用,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兼任江宁军节度使,后又担任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负责对北方辽国的防御。

高怀德的军事生涯,早在其青年时代就已绽放光芒。他出身将门,父亲高行周是五代时期威名赫赫的藩镇大将,曾镇守延州(今陕西延安)、潞州(今山西长治),担任过洛阳留守,并节制宋州(今河南商丘)、亳州(今安徽亳州)等地。高怀德很早就跟随父亲在军中历练,高行周在所镇守的各处藩镇,都任命儿子在自己帐下担任牙将(亲卫将领或中级军官),悉心培养。后晋开运初年(944年),北方强大的辽国(契丹)军队大举南侵,边境告急。后晋朝廷任命经验丰富的高行周为北面前军都部署,率军迎敌。

这时,刚满二十岁的高怀德血气方刚,主动向父亲请缨,要求随军出征。高行周看着英气勃发的儿子,点头应允。战事激烈,后晋军队在戚城(今河南濮阳北)一带与辽军遭遇,陷入重围。援军迟迟未至,情势万分危急,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年轻的少帅高怀德毫无惧色,他手持强弓,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同时纵马在敌阵中反复冲杀,所向披靡。辽军被他的勇猛震慑,阵脚松动。高怀德抓住战机,奋力杀出一条血路,成功护卫着父亲高行周冲出重围。此役之后,高怀德勇冠三军的名声迅速传开。朝廷论功行赏,破格提拔他为罗州刺史,并赏赐珍裘、宝带、名马等贵重物品,以示特别的恩宠。

后来高行周转而镇守郓州(今山东东平),高怀德也改任信州(今江西上饶)刺史。不久,辽国再度大举入侵。后晋朝廷命高行周为邢赵路(邢州、赵州一带,今河北邢台、赵县)都部署,负责抵御辽军主力,而将守卫后方重镇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的重任交给了年轻的高怀德。恰在此时,后晋大将杜重威在前线投降了辽国,导致京东(开封以东)各州叛军蜂起,局势一片混乱。高怀德临危受命,在睢阳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加固城防,清除城外可能资敌的物资,顽强地遏制了辽军和叛军的攻势,为父亲高行周率军回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最终,辽军见难以迅速取胜,只得退兵。

汴梁城外的送葬队伍绵延数里,载着高怀德灵柩的马车缓缓前行。道路两旁,有沉默的百姓,也有曾与他并肩作战的老兵。这位从乱世中冲杀出来,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从牙将之子到开国元勋、皇亲国戚,最终位至使相(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封疆国公的传奇将领,终于走完了他充满征战与荣耀的一生。青石的墓碑上,新镌刻的“武穆”二字,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