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丨热带雨林深处的欣欣“象”荣

发布时间:2025-08-12 22:56  浏览量:2

热带雨林的密林中传来悠长的象吼声——这里是云南西双版纳,中国野生亚洲象的家园。近30年来,在全球亚洲象总量不断减少的形势下,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逆势大幅增长,较上世纪80年代几乎翻了一番。热带雨林深处的欣欣“象”荣,折射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扎实成效。

“野象去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

“跑!拼命跑!”几天前,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一片静谧的甘蔗地里,野象监测员彭金福遭遇了惊魂一幕——他与一头野象狭路相逢,野象直冲而来。

回忆起那一刻,这位皮肤黝黑的哈尼族汉子仍心有余悸。狂奔数十米后,追击的野象才停下脚步。彭金福立刻操控无人机升空,无人机上的预警喇叭在甘蔗地上空响起:“附近有亚洲象活动,请立即撤离!”

这是彭金福与野象相处的日常。“野象去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他说。

彭金福在大渡岗乡监测象群(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以前,彭金福的工作全靠双腿追,望远镜视线常被密林挡住。如今,无人机能让他同时检测多个象群。

最近象群频繁出没。“勐满村一带活动23头”“大石头河菁一带活动5头”……彭金福手机里近20个预警群365天都在更新信息,为村民出行划出安全范围,避免人象冲突。他还把预警做成带语音的短视频发到社交媒体上。“一些老人不识字,但画面配合声音一听就懂,一看就知道是在哪片区域。”彭金福说。

“监测员是保障人象和谐的重要力量。”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检测室主任周晨浩说,他们还记录象群活动情况,为科研和政策提供基础数据。

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西双版纳州构建了智能防护体系:地上建300余公里脉冲电围栏、1.35公里防象围栏,安装防象灯;空中布设红外相机、智能广;云端通过微信等推送预警……2022年以来,发布预警3.5万余条,避免700余起人象冲突。

下午5点,烈日仍炙烤着甘蔗地。“象群该醒了。”彭金福抬头望向山坳,无人机腾空而起,屏幕里灰黑色身影闪动,远处中老铁路上列车呼啸而过。

“然然家族”野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觅食。远处,一列动车从中老铁路上驶过(无人机照片,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当‘象爸爸’很苦,也很酷”

清晨的阳光透过北纬21度的雨林树冠,洒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年轻的“象爸爸”莫诗宇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小象“崽崽”的额头,鼓励它爬坡。480多公斤的小家伙撒欢冲进林间,惹得莫诗宇满脸笑意。

这里是国内唯一以收容、救助、繁育亚洲象为核心的科研基地。2008年建成以来,累计救助野象30余次。目前,8头暂时无法回归野外的大象在21位“象爸爸”的照料下健康成长。

2021年罕见的大象北上南归故事,让莫诗宇迷上了人象和谐的世界,大学毕业后便应聘成为“象爸爸”。

2024年8月22日傍晚,监测员在大渡岗乡发现一头落单小象,右后腿带着明显伤疤。

送到中心时,它只有90厘米高、100公斤重。初为“象爸爸”的莫诗宇和同事24小时轮流守护——喂羊奶、敷药、康复训练。快一年过去,“崽崽”的伤口已痊愈,从蹒跚学步到活蹦乱跳。

陈继铭是繁育中心的一位“老父亲”。20余载光阴,他几乎参与或见证了中心每一头救助亚洲象的成长。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象爸爸”陈继铭给一头救助的小象体检(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大象“羊妞”已有十岁。10年来,陈继铭一直陪伴着这只出生不久就被遗弃、如今已经约1.5吨重的“大姑娘”。

如何让从小跟人长大的“羊妞”融入象群,是陈继铭这几年琢磨最多的事。在他看来,“救助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圈养,而是让它们回归大自然。”

顶着30多度的高温,终日和蚂蟥、蚊虫为伴,“象爸爸”们日复一日地带着收容的大象进行野化训练。多年来,他们还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编制完成了《收容救护亚洲象康复饲养技术规范》等8项云南省地方标准,为全球大象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

“科技让人和象都更安全”

雨林深处,一台台红外相机静静“守候”。记者在回收的红外相机镜头里看到,象群或低头觅食,或在雨林池塘里打滚。

“通过这些装置,我们能确定象群的数量、分布,还能看出它们的活动规律和种群变化。”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他翻开电脑上的相机布点地图,红色标记点密密麻麻。

上世纪80年代,亚洲象栖息地严重碎片化。“那个时候有效监测都困难,系统性保护更无从谈起。”陈飞说,转折始于管护力量的强化:11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为亚洲象划定了约50万公顷的“生态家园”;栖息地修复工程令退化森林重焕生机;20万公顷的“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串联起断裂的生态通道。

科技赋能让保护“陆地之王”有了更多可能性:长期跟踪、采集粪便和毛发样本用于基因分析,可以判断象群之间的血缘关系;林间的红外相机、无人机巡航和AI识别平台提供了实时数据支持。而在人象重叠区域的示范点,陈飞与技术人员反复测试脉冲电围栏的高度和电流,确保既能有效阻挡象群进入农田,又不会对它们造成伤害……“科技能让人和象都更安全。”陈飞说。

“然然家族”野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觅食(无人机照片,2025年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近年来,中国野象数量稳步增长,保护管理措施持续完善。调查显示,云南野象数量已由1976年的140多头增加到如今的300多头,呈现健康繁衍的良好态势。

“从‘被动救助’到‘主动保护’,从‘关注单一物种’到‘维护生态系统’,我们读懂的不仅是亚洲象,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陈飞说。

监制:卫铁民、刘畅

记者:赵珮然 王贤思 胡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