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题】毋燕燕 ▏《深衣》: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

发布时间:2025-08-07 18:18  浏览量:1

《礼记 · 深衣》图样

《深衣》是《礼记》第39篇,主要记载了上古时期的深衣样式、深衣各部分设计在礼法层面上所体现的儒家礼仪思想与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深衣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戴圣《礼记·深衣》),不仅代表着儒者的身份与品格,而且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观念。

深衣谐音为“深意”,意即每部分设计均富有深意,体现着天人合一、以礼治国的思想理念。制作深衣需用布12幅,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有以天为象,天人合一的意味。

深衣的袖口、交领、背缝、衣服下端的边分别对应“规”“矩”“绳”“权”“衡”五种工具。

“规”是画圆的工具,深衣的袖口设计成圆形,既象征着天,又象征着儒者学识渊博与融通。

“矩”是画直角或方形图案的工具,深衣的领口设计为方形,象征着地,警诫儒者应该为人方正敦厚。

“绳”是木匠画线用的墨绳,深衣的背缝要求为直线,并与地面垂直,意指儒者做事要恪守准则,不偏不倚,保持中正。

“权”与“衡”本是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权”是秤锤,“衡”是秤杆,“下齐如权衡”是指深衣下端的衣边要如“权”“衡”一样齐平,象征着儒者做事要公正严明。

由此可见,上古深衣的设计体现了儒家对儒者言行与品德的要求与规诫。

深衣图

此外,深衣所镶衣边色彩的要求也有细致的礼法要求。

衣边宽度为半寸,若父母与祖父母俱存于世,深衣则用带花纹的边﹔若父母存于世,深衣则用青色的边﹔若丧父,深衣则镶白色的边。

深衣对衣边色彩的规定与《礼记·曲礼》“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一脉相承,衣帽是古人外出的必备物品,衣帽镶边的细微变化折射出古人内敛丰富而又重情善感的心灵世界。

古人通过帽子、衣服的素色镶边寄托对已逝亲人的哀思,这一细微的设计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不仅是儒家孝道思想的延伸,而且是儒家仁爱精神与礼法制度中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儒者对深衣的重视,是因其所承载的礼法精神。

儒家多数弟子的人生理想是成为孔子所言“君子儒”,但君子儒的修成需经受不屈不挠、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等重重心灵与肉体的煎熬,孔子一生便是对君子儒的实践。

君子儒的磨砺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格修炼的过程。若能“克己复礼为仁”便是君子儒,反之则是小人儒、贱儒。

孔子之所以伟大,一是构建了儒家文化的框架与思想纲领,二是毕生实践着仁,成为万世楷模。深衣体现了儒者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勉励,承载着儒家对理想儒者人格质量与社会担当的宏愿。

《礼记》书影

《礼记·深衣》结集后,后世出现了很多考辩、注解《深衣》的单篇别行著作。

如司马光《深衣制度》、朱熹《深衣制度》、朱右《深衣考》、黄宗羲《深衣考》、江永《深衣考误》、任大椿《深衣释例》等,这些考证《深衣》服制、制作方法的著作

一是作为学术问题,因深衣故制茫昧,传世文献记载简略,需要考辨清楚,为世所用﹔

二是作为精神层面的寄托与向往,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古代士大夫寄托在深衣上的理想情怀与精神追求,深衣俨然成为儒者德行外化的载体。

后世还出现了一些以深衣意象为吟咏对象的诗歌。有些直接以深衣为名,如黄庭坚在《王子钧深衣带铭》有言:“养心欲诚,择术欲精。自知欲明,责人欲轻。”

魏了翁在《题深衣画像》中说,“言忠信,行笃敬。言若易,圣犹病。申六言,以自儆,行顾言,言顾行。”

这两首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儒者形象。儒者不仅注重养心、择术的内在修养,而且注重外在的处世规范,看似细碎严苛,却是儒者品行修养的必修课程。

心的滋养是儒者毕生要做的事情,唯有养心方能尽心读书治学、无私心于人事、会心于天地。作为儒者的身份符号,深衣具有浓郁的自警意味。

汉代深衣图

“规”“矩”“绳”“权”“衡”除具备现实的实用功能外,还是中国古代五方之帝管理所属区域的法器。

深衣以此“五法”所蕴含的寓意为设计理念,体现了儒家对公平、正义、礼仪、法度的遵循,体现了儒者对仁的内在追求与外在实践。

深衣的设计体现了儒者追求克己毋我与尽善尽美的完人境界。

私欲的祛除是一个闲邪存诚的艰难过程,孔门弟子仅有颜回等少数人做到。

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的质量,是儒者克己私欲的典范,若儒者皆能做到仁,克己私欲,达到无我境界,定会民胞物与,客观公正处理人间事务,达到深衣所期待的规矩绳权衡的品格要求,从而进入“仁”的境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君子儒。

私欲的摒弃与无我之境的实现是儒者内在修养的最高体现,深衣的服制便是儒家弟子的理想人格精神的外化。

中华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其源远流长。

礼,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已深深融入国人的血脉与言行中。它不仅是国人外在的规范与仪式,更是中国人内在的道德准则与精神追求,深刻塑造了社会的伦常秩序与个体的修身之道。

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孟倡仁义礼智,礼文化代代相承,成为维系家国和谐、规范人际交往、彰显尊卑长幼的核心准则。故而,礼实为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独具魅力的精神源泉与灵魂栖息地。

深衣手绘图

文章作者简介: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文获作者授权发表,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08月16日版,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主编《学坛新论》转载。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