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女生诬告门:她要的不是女权,而是“女性”这个身份的特权!

发布时间:2025-08-13 06:02  浏览量:2

一.什么是女性主义?

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女性主义”?

这个词也叫“女权主义”。在我看来,它兴起的核心背景有两个:

女性:过去,女性常被定义为“贤妻良母”,价值绑定在家庭、婚姻和生育上。

权利(力):几千年来,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生活依靠男性,并且女性被挡在公共事务和权力之外。

随着文明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普及。女性作为长期处于弱势的群体,开始争取应有的平等权利。

但“女性主义”不等于“女性的主义”。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

前者关注的是“权利的平等”,后者却更强调“女性”这个身份本身。

如今,女性的价值早已不再局限于家庭,但网络上的许多讨论,却越来越偏向“男女对立”,甚至把“女性”身份变成一种特权。

出现了一种逻辑:“因为我是女性,你就该用对我有利的标准来对待我。”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很常见了。

二. 武大——杨某某事件

来看看最近的热点:武大杨某某事件。

1.事件梳理

1. 事件起因

2023年7月11日,武大研二女生杨某某在图书馆自习,怀疑一名大一男生肖同学隔着裤子抓痒是在“自慰”。她拍摄了5段视频,并逼对方写下“道歉信”。

2. 校内处理

杨某某要求取消肖同学的保研资格。申诉未果后,她在2023年10月11日公开举报,引发网络关注。

校方在48小时内对肖同学作出“记过处分”,取消其保研和评优资格,但未认定为“性骚扰”。

3. 司法过程

2024年6月,杨某某起诉肖同学“性骚扰”,要求道歉和精神赔偿。

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证据不足,驳回诉求。并质疑原告的指控方式和取证手段。

4. 社会舆论反噬

判决后,杨某某在社交平台炫耀“保研成功、法考通过、美美读博”,并威胁继续举报肖同学,引发公众愤怒。

随后,有网友举报其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质疑学术不端。

2.女性的“身份的特权”

经典女性主义追求的是什么?是规则的平等,是权利的平等。

但杨某某在整个过程中,什么时候诉诸过规则?

现场:她没有找保安或报警——这是正常程序(规则)。而是直接利用“女性指控男性”的舆论优势,逼迫对方写道歉信。

网络:她没有等校方调查(既定程序),而是发“小作文”引爆舆论(舆论捷径)。很多人支持她,理由只是“她是女生,所以值得相信”。

判决后:她没有接受法院裁决(最终规则的体现),反而说要继续举报,用规则之外的手段达成目的。

她的每一步,都在绕开规则,转而依赖“女性身份”带来的特权。

她不是在争取平权,而是在扮演受害者。在她的逻辑里:“我感觉”就是证据,“我委屈”就是正义,“你辩解”就是伤害我!

3.制造“群体”认同

在“女性的主义”逻辑里,身份比行为更重要。你是谁,比你做了什么更关键。

杨某某的策略很清晰:

她举起“反对性骚扰”的旗,站上道德高地。

然后用“我是被骚扰的弱者”这层身份,对一个毫无防备的个体发起攻击。

这一套操作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复杂的议题简化成身份站队。

人们不用思考“性骚扰的法律边界”,只需要回答:“你站不站女性这边?”

这是在制造敌人,然后拉拢群体去攻击他。

这很有效。思考越少,情绪越强。

肖同学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被塑造成“猥琐男”——一个公共敌人。

当这个标签贴上,所有积压的女性焦虑、愤怒和不安,都有了出口。

杨某某则通过“献祭”这个人,换来了保研、称赞和群体内的地位。

三. “女性主义” ≠ “女性的主义”

情绪比原则更容易动员
公平需要讲理、讲证据。但个体遭遇能快速点燃情绪。
网络平台偏爱情绪,自然把“女权”简化成“女性受苦”的故事。
群体认同比理念认同更稳固
坚持“平等”需要思考和克制。而喊一句“我支持女性”,零成本,还能立刻获得共鸣和安全感。
个体案例被武器化
当群体议题遇上具体冲突,“性别”就成了最方便的标签。
细节被简化成“女vs男”的对立,传快,但事实被牺牲。

四. 一个更大的事实

这件事让人愤怒的,不只是杨某某的行为,更是它暴露的问题:

在身份主导的舆论场里,谁先抢占道德高地,谁就能先动手再编理由

当“女权”变成“无条件支持女性”,它的运作逻辑就跟饭圈护偶像、民族主义排外没太大区别。

不需要证据就能动员,但也容易被个别人利用,制造不平等。

这不是女权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 + 群体心理共同作用的产物。

五. 冷结论(不是道德审判)

女权主义的本意:追求公平,依靠事实
但在流量逻辑下,事实太慢,情绪太快。所以舆论中的“女权”越来越依赖情绪。
性别不能代替证据
极端言论和自媒体趁机炒作,靠“控诉—反控诉”赚流量。
他们不关心正义,只关心输赢。即使指控被证伪,当事人也不会真正受罚。
最终,程序正义被忽视,“女权”被异化成身份工具。
从“女权”到“女拳”:一场话语的污名化
“女拳”这个梗流行后,“女性权利”被简化成站队和贴标签。
自媒体推波助澜,议题变得情绪化、消费化,反而削弱了“平等”的原始意义。
武大杨某某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这类事件的剧本很固定:
身份触发 → 舆情爆发 → 舆论审判 → 司法反转 → 信用反噬
在这个循环里,情绪压倒理念。而当事实反转时,整个群体的公信力也会受损。

当身份成为武器,平等就会被掩盖。

正义变成情绪的仲裁。

武大事件不是个案,而是当下女权困境和舆论机制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