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3天被点名4次,人民日报用23字强推,谁被钉在耻辱柱上?

发布时间:2025-08-13 06:50  浏览量:3

暑期档电影接连上映的现状就能看出,现在演艺圈的风向可谓是一天一个样。

不管是口碑票房双赢的《你好,李焕英》,还是彰显爱国情怀的电影《战狼2》,都从一开始的热血番,逐渐变成网友口中的圈钱典型代表作品。

就连最近上映的《戏台》也没能逃过网友的讨伐。
虽然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在豆瓣上纷纷给出了高达8.0的评分,却还是被部分网友说是消费情怀。

如今,电影圈的行情,大家对导演和演员有着更严苛的要求。

即便是自己没有看过,也要对这些作品“倒油”。

甚至连还未上映的《731》也深受其害。

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很多的阻碍。

先是抵制电影不能用观众的情怀赚钱,后面接着就有家长举报,说电影尺度太大,担心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总之,那时候对于《731》的抵制传得沸沸扬扬,更是有传闻称其中举报的人有上百万。

对此,有不少网友表示说,

“只要这部电影能够上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只不过,从电影频繁调整档期来看,离成功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

据说,原本这部电影是定档在去年的7月31日,当时就连宣传海报都宣发了出来,还配文“你若记得,我便活过”这铿锵有力的宣传语。

可在即将上映之际,一些魑魅魍魉纷纷露头,有孩子当借口去抵制电影的上映。

甚至还有人表示,这部电影就是打着历史的主旋律去大肆圈钱。

不过,在充斥着满满抵制的声音中,总有一些理智的发言,有些网友指出,

“你可以不看,但请理解,历史只有被铭记,才能有更多反思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悲惨的历史”。

如果有家长和孩子不喜欢的话,可以选择不看。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被保护的太好,也没有吃过什么苦,历史的苦难,对于他们来说太过遥远。

扒开历史的伤痕,或许会让人产生痛感,但只有这样,才能让现在的人铭记历史。

奈何当时的反对声音太大,所以这部电影也因为舆论被搁置了整整一年,准备在今年的7月31日上映。

可能是有了去年的教训,这一次定档很低调,也没有做什么宣发,只希望能够顺利胜利。

但即便这样,《731》还是没能如期上映,最终再次延后档期,表示定档在今年的9月18日上映。

这次定档之后,不仅让网友翘首以盼,就连人民日报都三天内连续四天发文力挺这部电影。

官方媒体如此罕见的高密度发声,也让观众对这部电影频繁撤档风波的担忧,在一夜之间安心了不少

在人民日报的首篇报道中,特别标注了“九一八事变94周年”,而这也是电影选择在9月18日定档的初衷。

为的就是让那段让人悲痛的历史摆在日光下,让中国同胞看到日军当年的暴行。

可这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电影,在挺过“定档风波”的背后,是导演赵林山长达11年的坚持。

从拍完《铜雀台》之后,赵林山就一直想要拍摄一部关于731的电影,可因为当时的条件和环境的不允许,所以一直到2017年才正式启动这个项目。

为了还原历史原貌,导演还特意来到哈尔滨、日本等地进行考察和走访,搜集了很多历史资料,就是有朝一日想让当年发生的事情再次呈现在同胞面前。

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光是第一波收集资料就遇到了重重阻碍。

赵林山导演在采访中说起自己第一次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采风时,馆长听到他来此地的目的后,态度十分“淡漠”。

一开始他还觉得很奇怪,直到在参观期间,馆长忍不住把赵林山拽到一边,悄悄地问他是不是要真的拍这部电影?

在看到赵林山点头之后,金馆长却一脸沉重地表示,在他来之前,已经有三位导演想要拍这部电影。

赵林山本来还想听一听这三位导演打算怎么拍的,避免重复。

但馆长接下来的话,却让他满脸沉重。

“这三位想要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都不在了,最近不在的(导演)大概不超过一个月……”

这句话让赵林山意识到,拍摄这部电影的难度远远比他想象的要大很多。

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为了拍这部电影抵押了自己的房产,甚至远赴东京去挖掘史料剧本,修改的次数都高达243次,花费三亿资1:1还原当时的实景实验室和操作台。

整整历经8年,赵林山才完成了这部作品。

可就在今年7月31日上映的前两天,这部影片在影院的排片表上却突然消失。

而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龙标”。

电影在审核的过程中,总是在对“青少年的保护”线上被卡。

即便电影做出了调整,但其中的一些特定场面还是不能通过审查。

与此同时,国际方面也给这部电影施加了不少压力。

日本外务省连夜递交了23项外交抗议,要求把“731部队”改成“旧日军防疫给水部队”,删除其中70%的暴行行为。

而“美日合谋”想要抹杀历史的阴谋,官媒直接连发四篇重磅文章击碎所有谣言。

从8月3号开始,连续三天时间里,人民日报都在为电影《731》发声,而且央视《新闻联》也连续三天播报幕后的制作,甚至将没有龙标的《731》电影升格为“国家记忆工程”。

影片最终由山东,吉林,黑龙江等五省宣传部联合制作。

而那些试图阻拦电影上映的力量,也被官媒的四篇文章彻底粉碎。

在官媒的支撑下,想必这部电影也会成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代了解历史的“教科书”。

对此,大家如何看待那些反对电影上映的言论呢?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