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活动的时候,不能忘记毛泽东的杰出贡献
发布时间:2025-08-13 05:46 浏览量:2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国即将举行九三大阅兵以及其他隆重的纪念活动,以此慰告先烈英灵,不忘国耻,牢记教训。
在此隆重的系列纪念活动中,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今天可以这样讲,没有毛泽东,就没有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没有毛泽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就不会开启全民抗战
如果翻开沉重的历史,你会发现,自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5年),所有的反侵略战争,除了抗日战争外,中国就没有赢过。
直至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咄咄逼人,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在步步退让。
特别是从1935年至1936年的两年间,当时的中国面临两个空前危机:
一是日本人在华北不断制造侵略事端,威胁当时的国民政府代表签订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二是中国共产党人被当时的国民政府相继逼上长征路,被疯狂的围追堵截,共产党人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1935年10月,当中央红军突破重重封锁来到陕北时,面临的是以张学良、杨虎成为首的国民党军十几万人的张网以待,处境极其凶险。
时至1936年,国民政府还在调动几十万大军对刚刚完成万里长征的各路红军进行最后围剿,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原先担负围剿任务的张学良、杨虎成对指挥剿共战争的蒋校长悍然抓捕,发生了惊震中外的西安事变。
就这样,国民政府原先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执行不下去了,必须让位于全民抗战。中国原先面临的双重危机解除了。
之所以会发生西安事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与毛泽东推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很大关系。
1935年中央红军刚刚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共产国际联络任务的张浩同志刚好也到达陕北,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阵线的精神。毛泽东本人首先转变立场观点,主动放下对国民党疯狂屠杀共产党人的血仇大恨,胸怀全局,形成了团结全中国一切愿意抗日的人共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战略。并在随后的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说服了他的同志们,确立了全党共识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路线。他的这一理论贡献体现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
其后,我们都看到了,当时的中共中央运用这一策略首先做通了张学良与杨虎成的思想工作,把红军原先的敌人变成了红军的同盟军,首先形成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的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在当时中国就是一个政治奇迹。反映了毛泽东同志高超的政治智慧。
再后来发生的事,我们大家也看到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张学良与杨虎成积极抗日的热情高涨,与前来逼他们打内战的蒋校长发生了思想冲突,最后张、杨以兵谏的方式发动了西安事变,抓捕了蒋校长,逼其抗日,最后推动了全民抗日高潮局面的到来。
不要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本来就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1933年,国民党内已有一部分人不满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悍然发动了福建事变。当李济深、蔡廷锴们派出代表前来中央苏区要求联合斗争时,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那些人奉行关门主义政策,认为李济深、蔡廷锴们是最危险的敌人,应该敬而远之,导致福建事变被蒋校长从容扑灭,人家反过来再围攻中央苏区,把中央红军逼上了万里长征路。
当时毛泽东同志正受排挤,靠边站,有话也说不上。向使毛泽东有后来在陕北那样的说话权,何曾全国抗战局面要后推三年,也许1934年情况就发生变化了。
把中国革命从危机中解救出来,并推动全国抗日局面的形成,这是毛泽东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所作出的第一个杰出贡献。
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略方针
在中国历史上,异族入侵中原,形成由北到南的征服之势,共有三次。前两次,无论是元蒙对南宋的征服,还是满清对南明的征服,都成功了,分明建立了元朝与清朝政权。可是当日本企图复制这种战略时却失败了。
1938年十月,当日本帝国主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占领了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攻占武汉后,不得不暂停对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原因是日本人惊讶地回头发现,前脚他们费力赶跑国民党军队,后脚就被尾随而来的共产党军队占了地盘,在敌后广大地区,共产党发动群众,形成了抗日战争的燎原之势。日本人不得不放缓对正面战场的进攻脚步,抽调兵力回过头来对付共产党。就这样,日本人企图复制元灭宋、清灭明的美梦破产了。
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的领导人毛泽东在八路军出兵抗日时就为自己的军队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战术。并在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上通过了这一战略战术。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红军必须适应由国内战争到反侵略战争的转变,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八路军、新四军不但在数量上与日军相比处于劣势,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也严重落后于日军,唯有游击战方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保存和发展自己。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从1937年八路军出兵山西开始,到1938年日本人停止对国民党军进攻,八路军不但通过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相配合,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太行太岳、山东等山区根据地,并将游击战从山地发展到平原,在冀东、冀中、冀南、冀鲁豫边、鲁西南等地区广泛开展平原游击战。短短一年间,部队实力扩大到五倍以上。
战场上的迅速变化使广大指战员进一步认识到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法宝,并积极自觉运用这一法宝去打击敌人。
而一年多前,这一战略战术是被怀疑的。在这年的洛川会议上,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战术,有人主张用运动战,有人主张用运动游击战,有人主张用游击运动战等。针对于这些问题,毛泽东认为,主要是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时机的运动战。当然这些战术也不能被指战员们很好的理解。出兵山西后,林彪首先集中兵力就打了一场平型关战役。战斗之后,林彪反而理解了山地游击战的重要性。
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关键还在于“独立自主"四个字,这是处理与国民党统一战线关系的关键。
1937年,国民政府虽被迫投入全面抗战,但是借抗日机会消灭异己的贼心却未死。它们通过限制编制,划定防区,统一军令\政令等方式妄想将共产党军队置于前线不利的地位,借日本人之手消灭共产党。对于蒋校长的包藏祸心,毛泽东何曾不知,他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确定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只与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略配合,而不作战役配合,指示八路军开展机动灵活的军事行动,而不受国民党划定的防区限制。这样国民党借刀杀人的阴谋就破产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独立自主”。
从苏联回国的王明就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几乎丧失共产党人的独立性,走到投降主义的地步。他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颇能迷惑一些人。在他担任长江局书记期间,皖南新四军军部就受了影响。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为了处理与国民党三战区关系,接受三战区划定的防区,迟迟不肯派主力部队东进苏南苏中,开赴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他的行为与陈毅、粟裕在苏南苏中不受国民党批评限制积极打击日本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结果皖南新四军军部遭到国民党三战区暗算,九千余人几平被全歼,损失惨重。
毛泽东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的实力成几十倍增长,根据地不断扩大,成为中国战场的中流砥柱。1944年,当日本人发动豫湘桂战役,集中力量再次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进攻时,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发动局部反攻,从敌后牵制日军进攻,解放区再次走向恢复实力的道路。从那以后直到抗战胜利,共产党的力量空前地发展起来,取得了军队发展到一百万,民兵二百万,解放人口一个亿的伟大胜利。
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统一战线"的关系,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为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保证。这是毛泽东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所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
三、把一盘散沙的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军事动员从乡村民主变革开始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开展政治民主改革主张和行动指南,强调了团结抗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性。
对基层社会而言,这场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开展减租减息、广泛建立群众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三个方面:
(一)广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为了进一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中共中央于1942年1月28日作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对减租减息政策作了明确规定:(一)减租减息政策的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保证农民的政治经济权利,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二)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因此实行减租减息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它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利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给了根据地农民看得见的经济利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并拉近了他们与共产党的距离,为广泛发动民众参加抗战奠定了经济政策基础。
(二)把农民广泛地组织起来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民为主体,农民们素来一盘散沙,力量分散,意志薄弱,根本无力与外界争抗。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广泛地发动群众,把基层农村一盘散沙的农民广泛地组织起来,开始凝聚力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各个抗日根据地普通发动了全体农民,在各个村庄组织了农会、妇救会、各界救国会,民兵,青抗先,等等。连未成年的小娃娃都被动员起来,组成儿童团,帮助大人们站岗放哨,传递消息。
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主张,游击队的战略战术,反特除奸活动,甚至是各顶作战技能的训练,都是通过这形形色色的群众组织开展起来的。有时候党组织开展扫盲运动,组织识字班,文艺下乡等活动,也是通过有组织的方式推行的。农民的有组织化,一下子把农村从古代社会带进了现代社会,乡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有史以来第一次组织农民进行民主选举活动
改革政治机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十大救国纲领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条件成熟之后率先在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政治民主改革试验,
给农民以选举权,引导他们选出自己信任的代表参加政府工作。
1940年3月,在总结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起草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要求在各级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三三制”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避免忽视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左”的倾向,以达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目的。该指示还强调提出:“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施政方针,应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保护抗日的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和镇压汉奸、反动派为基本出发点。”
为了动员不识字的农民广泛参与选举,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使用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其中最为人所传颂乐道的就是豆选。“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首质朴的歌谣,反映的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的生动场景。
在国家战争期间进行政治民主改革,并将与军事总动员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当时所有交战国唯一的特例。
毛泽东的民主改革给了中国农民极大的利益与尊严,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农民参战的积极性。这些被发动起来的人们开动脑筋,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集体智慧被开发出来,他们想出了许多高智商办法来打击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弥补了中国武器与火力方面的短板。比如说,河北冀中平原发明了地道战,用各式各样的地道来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山东半岛民兵把地雷的效能发挥到极致,开发出各式各样的地雷品种来与敌人斗智斗勇。此外华北军民还创造出了掩门战、挑帘战、麻雀战和利用内线关系配合的内应战等多种多样的战斗方式。让日本侵略军应接不暇,疲于奔命,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寸步难行。
四、是毛泽东把中国从最危险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先烈,感概颇多,兴奋之余,能否记得88年前的今天,红军们还在草地上艰难地拔涉,当时他们能否生存下去更多的还是侈望。是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人带出了困境,并推动了全国抗战这一天的到来。
就在1945年,曾经的各路诸侯经过8年抗战杀的遍体鳞伤,元气大伤时,当初弱小的红军却在抗战中不断壮大,不但战胜敌人,而且发展出百万大军,有人是否还在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与“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的两条路线争论不休?
等人们看到国外某国为了战争还在大量抓壮丁,并与当地民众发生严重冲突,甚至大打出手时,能否想到1938年时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细仔的群众工作,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掀起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携手上战场“的热烈参军运动。“片面抗战”与“人民战争"的对比高下立判,你能否想到为此做出杰出贡献的毛泽东?
当人们还在被侵略军表面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发出中国技不如人,抗战必亡的亡国哀嚎时,是否还记起那位在延安窑洞里几天几夜不吃不休,埋头写出《论持久战》的毛泽东?在漫漫长夜中,是他为人民提供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说他是人们黑夜行军的指路明灯,毫不过份。
在人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候,我是这样想,如果不是当年毛泽东振臂一呼,当时的人们会不会随着散布亡国论的汪精卫一并投了日冦,以便苟且偷生?这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