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人心世道已沦亡,尚留四镇抗强梁
发布时间:2025-08-12 17:52 浏览量:2
五代十国:人心世道已沦亡,尚留四镇抗强梁
且说唐祚已移,正朔复改,梁廷传诏四方,不准再用前唐年号。各镇多畏梁主势力,不敢抗命,独有四镇未服,仍奉唐正朔,且移檄讨梁,兴复唐室。四镇就是上文所说的晋、岐、吴、蜀。
晋即河东,为沙陀人李克用所据。李克用原姓朱邪,其父名赤心,以功任云州刺史,赐姓名李国昌。李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擅杀大同防御使段文楚,据住云州,败奔鞑靼。后因黄巢僭乱,入征有功,拜河东节度使,加封晋王。唐亡后,不服梁命,仍然称天佑四年。
岐即凤翔,为深州人李茂贞所据。李茂贞本姓宋,名文通,讨黄巢有功,改赐姓名,官凤翔节度使,累封至岐王。唐亡后,亦不服梁命,仍称天佑四年。
吴即淮南,为庐州人杨行密所据。杨行密少时为盗,后转投军伍,乘乱据庐州,平黄巢余党,得拜淮南节度使,晋封吴王。唐昭宣帝季年,杨行密殁,其子杨渥嗣职,因见晋、岐不受梁命,亦仍奉唐正朔,称天佑四年。
蜀即西川,为许州人王建所据。王建以盐枭从忠武军(治许州),入关逐黄巢,得补禁军八都头之一。嗣入蜀并有两川,封至蜀王。唐亡后,不受梁命,并因天佑为朱氏所改,不应遵名,但称为天复七年。
那时,四镇变做四国,与梁分峙中原。晋最强,次为吴、蜀、岐。四国移檄讨梁,梁亦传檄讨四国,这真叫作中原逐鹿了。
话说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吴王杨渥,蜀王王建,有志抗梁,移檄四方,兴复唐室。当时四方各镇,号称最大的为吴越、湖南、荆南、福建、岭南五区。这五区见了檄文并没有什么响应,转令晋、岐、吴、蜀四国,亦急切未敢发难。究竟这五镇军帅,是何等人物,也不得不表明如下:
吴越系临安人钱据守地。钱曾贩盐为盗,改投石镜镇将董昌麾下,以功补都知兵马使。后与董昌分据杭越,董昌居越州,僭号称帝,钱由杭州发兵斩董昌,传首唐廷,唐封为越王,继又改封吴王。
湖南系许州人马殷据守地。马殷初为秦宗权党孙儒裨将,孙儒败死,马殷与同党刘建锋走洪州。刘建锋据湖南,为下所杀,众推马殷为帅。马殷表闻唐廷,唐乃授马殷为淮南节度使。
荆南系陕州人高季昌据守地。高季昌少为汴州富人李让家僮。朱温镇汴,李让以入赀见朱温,朱温令为义子,易姓名为朱友让。高季昌亦因李让进见,朱温与语颇以为能,命李让畜为义儿,遂亦冒姓朱氏。后随朱温攻凤翔有功,得拜宋州刺史,仍复高姓。及朱温击走赵匡凝兄弟,遂保奏高季昌为荆南留后,唐廷从之。
福建系光州人王审知据守地。王审知兄王潮为县史,因乱从军,略定闽邑,由福建观察使陈岩举荐,得任泉州刺史。陈岩卒,王潮进代陈岩职,王审知亦得官副使。及王潮殁,王审知继任,寻且升任节度使,加封琅王。
岭南系闽人刘隐据守地。刘隐祖父刘安仁经商南海,留家居此。父刘谦为封州刺史,兼贺江镇遏使。刘谦殁,刘隐得袭职。岭南节度使徐彦若,表荐刘隐为节度副使,委以军事。徐彦若卒,军中推刘隐为留后,刘隐表闻唐廷,且纳贿朱温,遂得实授节度使。
这五镇中,高季昌为梁主朱温所拔擢,当然为朱温效力,刘隐也得朱温好处,怎肯背梁?吴越、湖南、福建与朱温素无恶感,乐得袖手旁观。况自朱温受禅后,格外笼络,加封钱为吴越王,马殷为楚王,王审知为闽王,高季昌实授节度使,兼同平章事职衔,刘隐加检校太尉兼侍中,旋且晋封为南平王。这五镇自然岁修朝贡,稽首称臣,那里还记得唐朝厚恩,愿附入晋、岐、吴、蜀四国,协图兴复呢?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