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老气,没苦相,年纪越大,越要多做这些事!
发布时间:2025-08-13 08:19 浏览量:3
文章开头,先跟大家分享个消息:
8月16日,也就是本周六下午16:00-17:00,我在上海书展会有《职业的真相》的新书分享和签售。
上海书展是对外开放的,如果你正好有计划来逛,记得来。也可以带孩子的,就是天气炎热,展会人流会比较多,大家合理安排。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的东一馆E1-21(记得这个展会号)
扫码购买门票,选8月16日16:30 夜场即可。
---以下是正文---
最近刷小红书,总会刷到有人问,为什么皮肤身材保养得还挺好,但看着仍然显老呢?(可恶的大数据,为啥总推这个给我?!图源:小红书
我们也在生活中见过一些人,华发满头,眼神里却还是清澈有光。我其实不怕变老,可以符合自然规律地老去,远比充满科技和塑料感地“保存少女”更美好。但我害怕心态上的老:不再对生活充满期盼,没有了体验的热情,觉得“后面的人生已经注定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要感谢你们哦,因为你们给了我持续输出的动力,让我对很多事物都抱持着好奇和究根问底的心态图源:自己的
这种老其实是会影响眼神、容貌、甚至整个人的精气神的。而更加可怕的是,这种老也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一个活得毫无生机,缺乏上进动力的人,怎么能让孩子信服从她口里说出的话,是引导孩子越来越好的呢?别让自己活得越来越窄,心眼越来越小,对我来说,就是最终极的保养。01中年抗老从对抗精神熵增开始我第一次体验到自己“老了“,不是从第一根白发、第一条皱纹开始的,而是从我35岁那一年,团队小伙伴们开始陆续发我各种抖音或者小红书的短视频开始的。
她们说,看,好有趣,这个选题好。而我的反应是,这都是啥呀~然后我连打开的兴趣都没有。
那一年的后半段,我见到了我的老领导,曾经意气风发的他,开口闭口就会说,“都50多啦,还学啥呀~”
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不自知地也缓慢滑进了“人生大局已定”的固有模式里了。
那一刻,我对于很早之前读过的“精神熵增“这个词有了具象化认知:
环境固化(每天都差不多)-- 认知节能(大脑优先调用熟悉的方式解决问题)--敏感度减弱 (对新鲜事物觉察好奇下降) -- 环境进一步固化 -- 自我验证(“人生已成定局“的信念加强)。
图源:影视剧截图
原来,我第一反应就抵触短视频的模式,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我的大脑本能地抗拒重建神经脑回路的高耗能模式。
原来,我“衰老”了。
会花挺多时间保养脸蛋和身体的我,想明白这点后,自然也开始保养心灵,来对抗精神熵增。
02重新定义“学习”对抗思维固化你们有没有发现,心理变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凡事先有评价,哪怕还不完全了解。比如之前我习惯性地会说,这都是啥呀?做这些干嘛呢?有啥意义?有什么好处?你干这个还不如去好好干XX?有人说,这就是“爹味/妈味”,说到底这就是我们的“精神熵增”,我们面对所有一切,都自动翻译到我们已有的认知范围内,我们已经害怕拓展未知,体验不确定。我从35岁开始,每年都会学习一个和工作无关的课程。就是属于我身边的同龄人会评价说“学这个有啥用?能赚钱能当饭吃吗?”的类型。我学了爵士舞,这个算是烂尾了,我并不能跳出一支很好看的成品舞;图源:自己的
我接触了呼吸、眼睛、筋膜对于体态的影响,也没有学成体系或者说很深入;我去上了中医课程,还被人喷“走歪路”了,后来又去打了太极拳。图源:自己的
换做以前的我,是绝对不能接受以上这些没头没尾的,毫无意义,乱七八糟……甚至都没有一个学成“正果”的课,对以前的我来说,这纯纯浪费时间和钱。而现在我知道,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学习技能,而是刺激大脑新突触的连接。图源:网络
这样的“无用”学习并不是说要占据我们生活很多时间,但下次遇到别人正在干XX,我们发现,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不理解甚至嗤之以鼻时,能不能有个暂停键,我也去试试看再说。就像我学太极拳,并没有开始系统学习,但我只是去上了一节体验课,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推演一下: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咱们小区的保安、单位新入职的年轻人(我们很容易对他们第一印象形成固有认知);
每个月选择一个和自己观点截然相反的内容,了解后写一篇反驳自己旧观点的文字(不需要很多字,用随笔或者用语音备忘录记录都可以);
去接触一个年轻人当下热门的内容,自己也去做去体验,而不是旁观。图源:网络
总之,少一点评判,多一点体验,体验后哪怕自己不喜欢,再去想想,我可以怎么理解这群人这件事。这个就在锻炼大脑去主动拥抱可能性的“肌肉”。03创造“微脱轨”的生活体验成熟的一大好处就是,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确定性,但确定性太多后,我们就不敢有好奇心和挑战冒险了。就拿我这个公号来说,我写了整整11年了,从每天的文字里面,你们或多或少对我形成了一些印象。以前,我会反复在你们的印象里更努力,希望不辜负你们对我的这些期待。但后来我发现,这些印象也成了我的“镣铐”,我经常面对一些未知挑战就会下意识说,我不能做这个吧,读者眼里我不是这样的。可是,这个逻辑经不起推敲的,为什么不能,凭什么不能,人到中年觉得”这辈子就这样“,“生活稳定但不快乐”,本质就是我们自己在“画地为牢”。后来我就身体力行了一个“可控失控”原则,90%做的事情仍然是稳定确定的,但我会用10%来冒险。图源:自己的
“我这样的不可以,我就应该那样……”,这些话已经在我语境里剔除了。“我这样的”到底是什么样?我们本来就可以是”多样“的啊。我自己的每一样我都很喜欢,如果你看不惯不喜欢,那是你自己需要去完成的功课,和我无关。因为有了这样一点点的轻微“失控”,我就变得更加大胆积极,更愿意去拥抱变化和不确定。我甚至感觉,自己又更酷了一点嘿嘿图源:自己的
04构建弱连接社交生态人觉得老了,还有一个感受就是,除了同事家人,半年没有认识新的朋友了。虽然总说成年人的社交只做筛选,不同频的人宁可不接触。但人失去好奇心的一大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放眼望去,自己和身边人都太相似了。因为太像了,所以就失去了探索欲和好奇心,甚至会觉得,我们的归宿都是被定义好的,就该是这样。我从三年前,就会每个月主动找一个在我微信联系录里、但和我工作完全没交集的人吃饭或者喝咖啡。大家很喜欢的《大J的朋友们》系列这个栏目,其实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图源:自己的
我的小伙伴CC就有一个天南地北因为喜欢旅游而结识的旅友群,他们定期会一起出去旅游,也大大拓宽了她的生活圈子。我今年就会有意识地去结交一些年轻的朋友,保有好奇心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职业观和人生态度。我把这些社交称为“弱连接”,就是保持相对低的交流和联系频率,但每次聊天却是高质量的,而且一定是非功能化和功利化的(比如为了谈个合作),这也能帮助我打破思维定势。从“看啊,我身边都这样,我也注定这样了”,变成了,“哇,人真的可以多种多样,人生可以丰富多彩”。图源:自己的
年轻的时候觉得“不安分”是个贬义词,我们都是反复被规训着走到了人生中年,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当然肯定也有遗憾)。今年我41岁了,我开始认识到,就像衰老不可逆转,我们的心理老去也是一样的规律,但我们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像保养身体那样保养大脑和心理。我们肯定不再需要年轻时候那种盲目的可能性,但我们可以保持适当的“不安分”,换来定向探索的自由。愿每个中年人,都可以更“自由”!正在团
大J叨叨叨
我在特别忙的周一,抽空去练了个肩。上肢力量尤其肩膀和下背部是我最弱的,以前总是逃避。我最近感悟就是:让人痛苦的课题需要直面,不然会反复出现。就像我有时候累了一天不想护肤,只想赶紧睡觉,但又担心自己皮肤没护理好长皱纹。这下好了,Evereden的兰花系列可以让我心安理得地犯懒了。这是我去年给品牌出的题,没想到她们做到了,一瓶抵三瓶,有对标大牌的兰花成分,还有大牌前沿的粒抗衰技术理念。品牌方的姑娘们抢着自己用,我们团队的30+妈妈也都在囤。
说实话,因为是我出的题,所以送的防晒喷雾、小蓝唇膏都是刚上的新品,下次还能不能谈到这个政策我不敢打包票了。
云闺蜜们昨天留言区反复确认的,都是“是不是只涂精华就够了?”。是啊,原来我们都到了“没时间、没精力、没胆子折腾”的年纪了。
如果因为忙碌错过了它,去看看吧,昨天已经售罄现货,要预售了。但好货不怕晚,愿大家都能在忙碌生活中,悄悄赢回一张不垮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