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官狠,对民更狠
发布时间:2025-08-13 08:30 浏览量:3
继续,瞎聊一天是一天。
1305年春天,南宋最后一个词人“蒋捷”,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围坐在僧庐旁去世了。与词人蒋捷一同去世的,还有象征宋朝盛世的宋词。
蒋捷死后,元朝继续存活了63年。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宋朝,士大夫人人都会写词。元朝到来后,科举取消,读书荒废,短短九十八年,宋词从这片土地上灭绝了。
当庙堂乡野充斥的全是清一色的粗鄙之词时,那个从不杀读书人的大宋,彻底成为过去,永远地翻篇了。
01
1368年,朱元璋振臂一呼,赶走了蒙古人,中原王朝再次回到汉人手中。此时,很多人误以为“华夏重生了”。
殊不知,经过九十年“基因编码”,皇明早已不是皇宋,而是一个带有草原味道的“转基因”产品。
它不再是唐宋的延续,而是蒙元的嫁接。
明朝是一个历史的倒退,而且是毁灭性的倒退。
相较于宋朝,明朝把皇权一头独大玩到了极致。一根梃杖把官民的体面,砸得稀碎一地。在大明,除了他们朱家皇室,就没有梃杖解决不了的人。读书人——这个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在梃杖之下,沦为一个个朱家老奴。
组织结构上更是废除丞相,开设厂卫特务,一句牛掰晃腚的“先斩后奏,皇权特许”,直接无视三法司的存在,皇帝比阎王还好使,叫人三更死,一更也活不到。
永嘉侯朱祖亮镇守广东,勾结当地豪强,其罪当诛,但自有司法判决,朱元璋可倒好,下令将朱祖亮父子活活鞭打至死。如此仍然不觉解恨,还亲自持鞭行刑。
朱祖亮是该死,那下面这位呢?
大理寺卿李仕鲁看不惯朱元璋扶持僧道,上疏请求限制僧人,见朱元璋不采纳,李仕鲁递交辞职信,拂袖而去。结果,被朱元璋叫来武士,当场摔死在台阶上。
刑部主事曾秉正是明初有名的直臣,朱元璋担心放任直言不逊的大臣会动摇自己的权威。有一回,曾秉正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把朱元璋给惹恼了。就你一个臭老九,还整天冒充大尾巴狼教训我。当即下令,革了曾秉正的官衔,取消了留京资格,限期十天滚回南昌老家。
对罢官一事,曾秉正到没什么怨言,可平时为官清廉,没有路费。好歹是一介读书人,总不能一路要饭回老家,就想把年幼的闺女卖掉当路费。
朱元璋得知后,以为曾秉正在“阴阳”朝廷(大臣跟自己吃不上饭)。一气之下,把曾秉正给骟了。
02
洪武一朝,是人类历史上,士大夫最为恐怖的时期没有之一。每一次上朝,对各级官吏而言,都是与家人的一次生离死别。
洪武四大案,一案套一案,同朝为官,难免会有所交集,谁知道哪天自己就被定性成为“胡惟庸蓝玉”的余孽,被锦衣卫请去喝茶。
再看人家宋朝,早已产生最早的“民主”体系,连“极端明粹”瞧不起的宋高宗,都虚心接受方庭实关于治天下的建议:
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这叫什么?妥妥的“天下大公”的思想觉悟。法国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称赞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
比起朱元璋“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的“朕即天下,天下即朕”的专制思想,大宋思想之开化,远甩大明十八条街。
如此疯狂的杀戮,随便拿出一个章节,都能拍成一部R级电影。康熙老登还舔着大脸夸赞“治隆唐宋”,治隆个锤子。
如此侮辱唐宋。九泉之下,唐朝二十一帝和宋朝十八帝得联合起来,把爱新觉罗·玄烨给锤爆了。
所谓让“明粹”荡气回肠的铁腕治腐,更是一个笑话。当真以为“六十两剥皮实草”,是为了百姓呀。
根本不是腐不腐的问题,而是在朱元璋眼里,六十两是他们老朱家的。你敢动我家一毛钱,我要你小命儿。
在看待朱元璋的问题上,“明粹”存在一个认知“误区”——把官和民看成了一个对立面,想当然地认为,朱元璋对官狠,是为了对民好。
扯!他只对他的儿孙好。
对官够狠,对民更狠。
03
洪武三年夏天,大明迎来立国第一场大旱,天下粮食几乎绝产,百姓坐在田间地头呼天喊地。
造反起家的朱元璋深知灾荒带来的流民问题会冲击帝国的稳定。于是,问计于刘伯温。刘伯温给出的建议是:
百姓没饭吃,唯一的出路就是揭竿而起。要想稳住他们,就得让他们知道皇上您跟他们一样,没饭吃。
大明第一场“个人秀”,轰轰烈烈的表演开始。
朱元璋下令所有人不得吃肉,一律穿粗布衣服,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一顿只吃一个粗饭团。
为了进一步忽悠百姓,朱元璋特意安排了一场求雨大典。
老朱和马皇后身着补丁衣服,脚蹬破草鞋,就差左手拿一个破碗,右手拿一个拐杖,到岳渎坛求雨。
百姓一看,瞬间感动泪目。
百姓拿他当明君圣主,他拿臣民当大马猴耍。
更要命的是。从这往后,朱元璋觉得百姓一日三餐实属浪费,直接下达最高指示,一日一餐足够了,早晚喝点稀粥对付一下得了。
有人好奇“朱元璋治腐,怎么越治越腐”。
凡事,反常必有妖。
朱元璋是第一个把“捐官”放到明面上的帝王,捐官制就是从他开始的。有钱人可以花一笔钱,买一个官职或者拿到科举资格。
他的本意是增加朝廷收入。
问题是,官是花钱捐来的。走马上任后,他能不捞回来吗?他不捞回来的话,他干嘛当这个官儿,为大家服务?
大明会典明文写着:
生员捐银二百两可授府经历职,监生捐米四百石得县丞衔。
还有户部给开的正规发票。拿着发票后,到吏部领取“准考证”,参加吏部统一组织的“身言书判”考试。
至于什么户籍制、路引制都被人给批评烂了,不再展开详说。
就凭他在大诰里,说得那句话,也足够让他在千古暴君中,占据C位。
纵然所供不足,或遇雨水愆期,虫蝗并作,并淫雨涝而不收,饥馑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
这话几个意思?没吃的,没喝的,宁可饿死,也别给我滋生事端,小心我弄你。
古来暴君,秦皇、汉武、隋炀看了都自愧不如……
真的,演技太拙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