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诬告门”惊天逆转:杨景媛浸会大学“曲线读博”内幕曝光

发布时间:2025-08-11 08:44  浏览量:2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再起波澜,这场持续发酵的舆论风暴在8月迎来戏剧性转折。曾被全网声讨的杨景媛不仅未被学术圈“封杀”,反而以研究助理身份进入香港浸会大学,距离她的“博士梦”仅一步之遥。

8月7日,一则“浸会大学撤销杨景媛博士录取资格”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刷屏。但很快,包括多家官媒在内的媒体集体撤稿——这场看似正义的“学术审判”竟是彻头彻尾的乌龙。更惊人的反转接踵而至:天津广电视台权威披露,杨景媛实际获得的是浸会大学研究助理岗位,其此前宣称的“保研成功”“美美读博”不过是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

研究助理在香港高校体系中绝非简单过渡角色。这个享有正式薪资、工号、校内邮箱的岗位,往往是“曲线读博”的黄金跳板。通过6-12个月的工作考核后,教授可直接提名转为博士生。这意味着,在全网声讨声中,杨景媛反而获得了“带薪读博”的双赢机会。

这场“学术逆袭”背后暗藏惊人脉络。杨景媛的导师郭某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与浸会大学接收导师系出同门,其专攻的“性别差距”研究方向更与杨景媛的争议行为形成微妙呼应。有消息显示,郭某近期正紧急删除相关论文,并严禁学生接受采访,种种反常举动令人浮想联翩。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背后的组织化支持。武汉大学在事件发酵后竟转发女权主义理论家波伏娃的争议言论,而杨景媛辩护律师的NGO背景与75万成员的“豆瓣生活组”等组织的介入,暴露出极端性别议题背后的系统性运作。

这场闹剧中最讽刺的莫过于学术标准的崩塌。杨景媛被扒出学位论文存在“新中国成立时间写成1049年”等硬伤,甚至涉嫌抄袭,却仍能获得研究型大学的青睐。浸会大学“不会对个别个案作出评论”的冷漠回应,与其标榜的“博文雅志”校训形成尖锐对立。

当高校沦为极端思潮的温床,当学术尊严让位于利益输送,我们不禁要问:被诬告的肖同学所承受的精神创伤,武汉大学百年清誉的折损,究竟该由谁来买单?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个体争议,成为检验中国高等教育底线的试金石。

站在十字路口的不仅是杨景媛个人的学术前途,更是整个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期待。正如网友所言:“看见一只蟑螂时,墙缝里早已藏了一窝。”这出“学术反转剧”的终章如何书写,或许将决定我们能否守住知识殿堂的最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