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监护器独撑营收、单腿闯港股的聚智科技,路能走多远?
发布时间:2025-08-13 08:34 浏览量:2
文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孟祥娜,编辑 | 王亚静
近日,聚智科技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这家以HelloBaby品牌婴儿监护器为核心业务的母婴电子企业,正试图重启上市征程——其今年1月首次递表,已因招股书失效告终。
从2016年推出自有品牌至今,聚智科技凭借婴儿监护器这一大单品,营收实现了从千万级到4.62亿元的跨越。
但眼下,它正深陷多重困局:业绩增速显著放缓,对美国市场及亚马逊平台形成深度依赖,而美国新生儿出生率已然放缓,叠加“贸易战”带来的30%关税压力,多重压力交织下,聚智科技的生存挑战愈发严峻。
二次闯关的聚智科技,能否借IPO撕开破局的口子?
1、业绩增速放缓,美国市场遇双重绞杀与不少港股公司创始人拥有海归背景不同,聚智科技创始人刘强是典型的“草根创业者”,起步于销售一线。
2000年至2005年,他在深圳迅骏电子(主营电话软件开发)担任销售员,这段经历让他对电子消费品的市场需求与用户痛点积累了敏锐直觉。
2005年,刘强与合伙人创办深圳倍耐特,初期业务覆盖液晶屏、触控屏、安防监控设备等技术开发与销售,同时涉足数码电子生产及进出口贸易。
看似多元的布局,实则为后续转型埋下伏笔:2008年,倍耐特针对性研发2.4GHz无线音视频传输解决方案,且专门面向婴儿监护器领域;2011年,公司进一步打通硬件环节,启动LCD显示屏自主生产——这两步技术沉淀,为其切入婴儿监护器赛道筑牢了“软件+硬件”的双重基础。
凭借这些积累,刘强精准捕捉到当时市场的短板:主流婴儿监护器价格偏高,且普遍存在信号不稳、画质差、传输距离短等问题。
2016年,他决定聚焦这一细分领域,依托倍耐特的技术储备,推出“Hello Baby”品牌婴儿监护器,并选择亚马逊作为核心销售渠道,力求以“技术更优、价格更具竞争力”的策略,打破市场壁垒。
这一产品很快打开市场。自2019年起,Hello Baby已有超15款产品斩获Family Choice Award(家庭选择奖);2023年销量突破80万台,业务版图扩展至北美、欧洲等全球市场,在美国这一核心市场站稳脚跟。
从业绩来看,公司的营收由2022年的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6亿元;归母净利润由2022年的3473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9436万元。
但在这一个过程中,增长“加速度”已悄然失速,营收增速由2023年的83%骤降至2024年的33%;归母净利润增速也由2023年的82%降至2024年的49%。
进入2025年,颓势进一步显性化。2025年前四月,公司的收入为1.5亿元,仅同比增长6%;归母净利润2831万元,同比下跌13.6%。
(图 / Wind)
业绩疲软背后,是公司对美国市场的高度依赖——75%左右的营收依赖该市场,而该市场正遭遇需求与成本的双重绞杀。
需求端,美国出生率的下滑曲线持续陡峭:从2020年的10.9‰降至2023年的10.7‰,2025年预计跌至10.6‰,2030年更将探至10.5‰。
新生儿规模的萎缩直接收窄了婴儿监护器的市场空间,存量竞争下,用户更倾向选择品牌力强、功能多元的产品,中小厂商为争夺份额可能陷入降价竞逐,这对主打“高性价比”的聚智科技而言,无疑会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成本端,“贸易战”余波下,公司产品关税已飙升至30%,成本压力陡增。尽管聚智科技试图通过提价转嫁压力,但在需求萎缩的背景下,提价空间受限,最终形成“需求降、成本升”的剪刀差,持续蚕食利润韧性。
在业绩增速放缓下,聚智科技该如何纾困?
2、产品绑定婴儿监护器、渠道依赖亚马逊在产品端深度绑定婴儿监护器,销售渠道则重度依赖亚马逊平台,“单条腿走路”的聚智科技亟待破局,多元化发展已成必然。
作为专为婴幼儿设计的电子设备,婴儿监护器通过无线传输实现画面与声音的远程互通,成为家长照护孩子的重要工具,而聚智科技的业务重心,几乎完全围绕这一品类展开。
(图 / 公司招股书)
与伟易达、萤石等同行相比,聚智科技的差距并非局部短板,而是系统性的“单点依赖”困局——其业务根基、竞争能力与市场纵深均被局限在单一维度,而对手早已搭建起多维度的立体护城河。
反观伟易达,通过早教玩具、电子学习产品等多品类矩阵构建起“产品组合拳”,既能通过跨品类用户迁移降低风险,又能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
萤石则将监护器接入米家IoT系统,与智能门锁、摄像头等设备深度联动,织就一张“智能家居生态网络”,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更打开了数据服务等增值空间。
聚智科技这种“单条腿走路”的模式暗藏致命隐患:一旦婴儿监护器市场遇冷,比如出生率下降,聚智科技将缺乏其他业务“托底”,而当行业向“智能生态”升级时,其单一品类也难以承接用户对“场景化体验”的新需求。
在销售渠道上,聚智科技对亚马逊的依赖度呈持续攀升态势:2022年亚马逊销售额占全年营收的85%,2023年升至91%,2024年进一步突破至95.6%,亚马逊平台已成为业绩的核心支柱。
尽管公司同步布局了沃尔玛、线下及自营网站等其他渠道,但和亚马逊平台相比,这些渠道的贡献微乎其微。
这种依赖直接驱动营销资源的倾斜,公司营销及广告开支从2022年的0.17亿元增至2024年的0.46亿元,其中,亚马逊是主要的广告投放渠道。聚智科技称,公司约79.7%的营销及广告开支与亚马逊有关。
其中,在2023年、2024年,亚马逊渠道的营销投入同比暴增137%、75%,更像是“all in赌流量”。
表面看,亚马逊广告成效显著。2022年至2024年,产品曝光量从2.4亿次跃至5.7亿次,点击量从80万次飙升至260万次,转化率从9.1%提升至13.2%。2025年前四个月,公司更有六款产品占据十大畅销产品之列。
(图 / 公司招股书)
倘若长此以往,会形成一个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亚马逊流量费持续攀升,只能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结果销量越高,单品利润越薄。一旦亚马逊调整规则、上调佣金,或竞争对手加入“价格战”,聚智科技的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若不能打破这种对单一产品、单一渠道的过度依赖,聚智科技不仅会在竞争中逐渐丧失话语权,更可能错失行业迭代的关键机遇,降低未来发展的抗风险能力,难以打开增长天花板。
3、IPO前夕分红2620万元,靠募资能解困局吗?为摆脱“单条腿走路”的困境,聚智科技此次赴港上市,试图以资本为杠杆,在产品、渠道、技术等多个维度同时发起“破局冲锋”。
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扩大销售渠道及覆盖范围、加强在北美及新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宣传力度、研发新产品及升级迭代现有产品、采购新生产设施所需设备及机器、扩充及建设智能仓储系统仓库、补充运营资金等。
不过,这场突围的前提是公司能否登陆港股,成功募资,而这还充满不确定性。今年1月,公司首次递交的招股书以“失效”告终。
现阶段,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拓展新渠道,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2024年5月、8月,聚智科技的运营主体聚智湖北却进行了两次分红,合计2620万元。
彼时,聚智湖北还未引入外部投资机构,由创始人刘强和其妹妹刘艳100%持股,该分红落入了兄妹俩“口袋”中。
但分红后,公司现金流收紧。截至2025年4月末,聚智科技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2739.5万元,甚至不到2024年销售费用的一半。
从发展历程看,聚智科技此前从未引入外部私募股权基金(PE),直到2024年9月才首次引入外部投资机构鸿达财富,获得1990万港元投资。
IPO前,创始人刘强通过哈贝比国际持股80%、鸿达财富持股20%。
从资本视角看,创始人刘强80%的绝对控股权虽能保证决策效率,但也可能让潜在投资者顾虑,在外部资本持股比例较低的情况下,公司战略是否会过度向创始人利益倾斜。
公司首次招股书失效的原因虽未公开,但结合行业背景与公司现状推测,或许与市场对其“单点依赖”风险的担忧、业绩增速放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