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站在他的光里——追寻常德籍抗日战士、战地记者、革命诗人陈辉的足迹

发布时间:2025-08-13 08:41  浏览量:1

原载于《常德日报》2025年8月13日 1版转3版

“我”是我,又不仅仅是我。“我”是曾经被陈辉的故事和诗歌影响的一群人,是今天仍然追寻着陈辉足迹的一群人。

“我”是陈辉的家乡人,是陈辉牺牲地涿州当地人,是和陈辉一样有过军旅经历的人,是阅读过陈辉诗歌的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是被陈辉的精神之光照亮过的一代人。

“我”身处这个世界的不同地方,每一个“我”之间甚至素未谋面,都因为“陈辉”这个名字被屡屡感动,因陈辉的一首首诗歌眼含热泪。

时间无声奔涌,今天距陈辉在湖南常德呱呱坠地,被欢喜的父母命名吴盛辉,已经过去了105年;距陈辉在拒马河畔遭遇敌人围捕,拉响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已经过去了80年。我们的英雄,倒在了抗战胜利的前夜。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的数量有增无减,更多的“我”继续寻找他的遗物、诵读他的诗歌、传他的故事,让他走出文字,走到越来越多的“我”中间。

故乡一直牵挂着她的英雄儿女,也一直在找寻英雄的遗存。

杨斌是一直找寻陈辉遗稿的家乡人。他想,陈辉的遗稿肯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如果说刚读完《陈辉诗选》时,这个念头还只是一个影子,当他在网上反复阅读、揣摩《陈辉诗选》装帧设计者刘静的文章《再一次被诗歌感动》之后,念头便从影子走向了真实。

为了纪念陈辉牺牲80周年,今年年初,常德市鼎城区革命老区经济建设促进会就开始筹划陈辉烈士生平事迹展陈。区老促会会长韩才渊在多个场合提出:“陈辉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的有力证明;陈辉的诗歌,曾经鼓舞无数青年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青春。陈辉的事迹不仅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更是激励当代人砥砺前行的精神财富。”3月下旬,鼎城区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陈辉亲属前往河北省涿州市,开展陈辉烈士牺牲80周年祭奠活动,并签订了《传承烈士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共建合作协议。

听了杨斌的推论,韩才渊和鼎城区人大常委会二级巡视员王少贤提议:去北京,寻找陈辉的遗稿。

寻找陈辉遗稿的鼎城区代表

6月3日21时许,一行人带着介绍信,与陈辉亲属一起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陈辉亲属名叫陈长付。陈辉自1938年离开家乡奔赴延安之后,多年未归,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无从打听下落,母亲钟梅卿每天站在家门前的田野上翘首相盼。直到1954年,一纸烈士证明宣告了等待的破灭。悲痛的钟梅卿做主将长女吴盛芬的女儿过继到陈辉名下,改名吴雪明。钟梅卿临终前曾一再嘱咐吴雪明,一定要找到陈辉的埋骨之地。2016年3月30日,身负这份嘱托的吴雪明,在涿州市烈士陵园第一次见到了陈辉,满头白发的老人抱着陈辉的墓碑痛哭失声。陈长付就是吴雪明的长子,他随身携带着陈辉的烈士证,以及公安部门开具的他与吴雪明的关系证明。

辗转来到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166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文社”)时,已是6月4日11时30分许。“因为是来自陈辉家乡的客人,又是为了陈辉的遗稿而来,几名莽撞的常德人在人文社受到了热情接待。”王少贤说,他们在人文社得知,陈辉的手稿和日记确实保存在人文社,但人文社准备搬家,很多档案资料都已打包运到新址。于是,双方约定下午3时在新址会面。

内心的急切让他们兴奋如孩童,他们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了人文社新址。大门外,初夏的阳光晒得人满头大汗,年过六旬的陈长付激动地说:“四代人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这么多年来,在亲属后人心里,陈辉是家人的骄傲,也是一个遥远的传奇。

人文社新址的档案室尚未整理,戴上手套的王少贤几人,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个塑料袋,打开,目光触碰到毛笔写就的几个大字:陈辉稿档。这是人文社1982年12月17日整理归档的陈辉遗物。

一个早已残破褪色的布面硬壳夹子里,装着几个大小不等的笔记本和油印件,内容有家书、诗歌、散文、歌曲、学习心得、工作笔记、日常开销记录,还有一张保存完好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分校毕业证。那些文字,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写成,红色的蓝色的黑色的,诗稿上都有多处修改的痕迹,落款也是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些甚至还注明“写于病中”“草于病中”“吐血后之黄昏”。这是一名年轻战士六年生命历程的记录,也是80多年前华北抗日战场的真实再现。

陈辉稿档

晋察冀通讯社为陈辉开具的记者介绍信

陈辉的抗大毕业证

陈辉遗稿《我的志愿书》第一页

陈辉遗稿《我的志愿书》第二页

重要档案不能带出去,人文社的影印设备尚未搬过来,几人便用手机拍下这些遗稿。“我们笨拙地取出发黄的纸张,两人一组分工拍照,来不及看看上面的文字,小心翼翼又迅速地一张张拍下。”王少贤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晚,王少贤就一页页翻读起来。“我本湘水一狂人,儿时梦摘天上星,长笑洞庭十七载,挥戈北国又三春。”王少贤说,“这是陈辉遗稿中的一首诗,这种气势与豪情让人敬佩,我读了好几遍,久久难以平静。”

6月5日,阔别家乡87年后,陈辉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了沅水之畔,没有寄出的家书也回到了母亲身边。

“从小就听说,我们村有一位抗日英雄。”鼎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牟志扬家的老屋与吴雪明家仅相距200米左右,他的祖母与吴雪明关系不错,“我奶奶曾对我说,陈辉离家的前一天黄昏,站在牟家桥上画了一幅画,他应该是想把家乡随身带走。”

牟志扬说的“我们村”是常德市鼎城区双桥坪镇大桥村。陈辉离家要去的地方就是延安。那一年是1938年,北方战事正酣,他刚刚在湖南省立第三中学(今常德市第一中学)完成了六年学业,也完成了思想的启蒙。陈辉1943年在《自序》手稿中写道:一九三五年我才十五岁,就是一个许身斗争的社会主义者了。

陈辉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湖南常德,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受文化与地缘的影响,常德人既有聪慧守礼的一面,又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在风云际会的时代更是勇立潮头、勇往直前。王少贤与陈辉有着相似的青葱岁月,都是十七八岁离家入伍,陈辉去华北平原守家园,王少贤去广西边境守国防。王少贤说:“从陈辉遗稿的墨迹中,可以看到一个追求理想信念的激情勇士、一个热情奔放的阳光青年、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满怀责任担当的血性男儿站在我们面前!”

没有寄出的家书

没有寄出的家书

没有寄出的家书

1938年5月7日,血性男儿陈辉带着母亲筹来的路费,起程北上,去往硝烟炮火中的战场。

一年后,在晋察冀通讯社当新闻记者的陈辉,给1000多公里之外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什么时候回家呢?……抗战完毕后也许可能吧!今天摆在我们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不是安适的家,而是整个民族的生存!母亲,你不是说人生就是战斗吗?将来我们要战斗下去!

直到1945年2月8日牺牲在华北平原前,家乡和母亲都只出现在他的梦中、他的诗里。

“如果陈辉当年没有牺牲在涿州,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脱下戎装,拂去征尘,与郭小川、贺敬之、田间等著名诗人一起吟咏新时代,该有多好啊!”2016年9月24日,河北省涿州市人武部政委杨鸿站在大桥村的棉花地里沉痛地说。

当年来常,杨鸿背负着涿州人民的嘱托。9月初,与陈辉同为军人、当过记者、爱好写诗的杨鸿发出了“冀湘两地联手送抗日英雄陈辉烈士英灵回故乡”的倡议,涿州市6万多名师生每人捐出一元钱,企业和社会团体也纷纷解囊。爱心接力的后续就是杨鸿护送陈辉雕像回故乡。杨鸿说:“希望通过这些纪念活动,让陈辉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让英雄重新站在常德人民中间。”

2016年9月26日,鼎城区委、区政府以最高的规格,迎接烈士英灵归来,将永安路与大湖路交会处的一座城市公园命名为陈辉公园,让这位常德好儿郎在此“安家”。

陈辉公园,新华社湖南分社祭奠英烈

记者陈辉发表的通讯稿

在这里,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单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年轻人瞻仰心中的英雄,父母向孩子讲述烈士的故事——陈辉公园已成为鼎城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先烈的缅怀与敬仰。然而,建设于十年前的陈辉公园,布局缺陷是不能回避的话题。今年,区老促会提交了一份提质改造申请,希望改造后的公园“将红色文化融入公园的每一个角落,让红色教育润物无声又无处不在,让市民在休闲中被熏陶被感染”。

英雄的诗篇,还在陈辉生前就读过的大桥村小学广为传颂。学校不仅建起了陈辉事迹展室,还把讲述陈辉的英雄故事作为每年的“开学第一课”。虽然这位从未谋面的英雄在年龄上是他们的祖辈,而在孩子们心中,这位家乡的英雄就是他们心中最闪亮的星。

“由于没有找到可确定的作者遗像,这里遗憾空缺。”2021年人文社出版的《陈辉诗选》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

陈辉到底长什么样子?在常德市第一中学尘封已久的档案中,一张一寸大小的黑白照片,贴在陈辉的学籍簿上。那是12岁的陈辉,当年刚考入湖南省立第三中学初中部。1935年升入该校高中普通科第七班。1938年2月,陈辉入党。3个月后,陈辉结束学业,“把自己抛到战火最响亮的地方去”。

陈辉的《学籍簿》

陈辉《学籍簿》上的照片复原图

设计《陈辉诗选》之前,刘静认真阅读了陈辉的诗歌和手稿。“读他的每一首诗,心里都会有同样的情愫在和他的诗共鸣,都好似能抚摸到他悸动的脉搏。”刘静在《再一次被诗歌感动》一文中写道,十八岁,正是多梦的年纪,是享受父母呵护的年龄,而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十八岁的陈辉从家乡奔赴延安前就写下了:为了民族的独立,大众的解放,我愿意付出所有的代价,甚至这颗年青的头颅。走吧!暴风雨中的海燕样勇敢地向前飞去吧!

这些“跨越了漫长时间、风格如此丰富、有太多情怀太多色彩”的诗稿,让刘静重新审视了设计者的使命。最后,他在遗稿中找到了“质朴的气息、硝烟的味道、时间的痕迹和文学的温度”,也找到了《陈辉诗选》应有的形态和风貌,并成功地“将震撼和感动传递给了未来这本诗集的读者”。

刘静装帧设计的《陈辉诗选》 吴紫欣 摄

陈辉遗稿《为祖国而歌》

杨斌就是被震撼和被感动的读者之一。2021年秋天,他任职鼎城区政协三级调研员,买了20多本《陈辉诗选》赠送给同事。

杨斌与陈辉的故事开始于20多年前。2012年,他只身前往河北涿州寻访陈辉的足迹,找到了陈辉中学、涿州市烈士陵园的陈辉墓,听涿州人讲述了他们心中的英雄。当年的《晋察冀日报》这样评价他年轻的同乡:“肯动脑筋,不畏艰险,出色完成任务的模范干部。”在当地群众的印象中,陈辉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八路”。在涿州市松林店镇韩村,一位40多岁的男子提到陈辉的名字就泪流满面:“我们对不起陈辉,出卖他的叛徒就是我们涿州人。”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一直没有忘记他。”常德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鼎城区双桥坪镇大桥村驻村第一书记段斌说。2024年初夏,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了陈辉的名字,读到了陈辉诗集《十月的歌》,他慢慢靠近那如烟花般短暂而壮烈的生命,写下了长达四千字的日记。

还有许多我们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在我们未知的地方,以自己的方式寻找陈辉、阅读陈辉、纪念陈辉。

“我一直在研究陈辉,我闺女也在党校讲陈辉。陈辉是出色的战士,也是出色的诗人。”北京市房山区史志办原主任刘文江从小就听堂伯讲陈辉的事迹。1941年,刘文江的堂伯与陈辉在房涞涿联合县政府共事。在堂伯的回忆中,陈辉个子不高,很有精神,对人热情,喜欢写诗,双手都能写字,毛笔字写得很漂亮。陈辉随身带着一个本子,只要不打仗,就拿出来写诗。他写战场,写战士,写村庄,写母亲,也写普通群众。敌人来了赶紧收好本子,投入战斗。“陈辉遭遇围攻,宁死不降,是因为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2021年7月9日,67岁的刘文江见到寻找陈辉足迹的吴雪明和陈长付时,颇为激动,“他是我们房涞涿地区的骄傲,也是湖南常德人民的骄傲,我们有必要继续挖掘陈辉的思想内涵。”

2025年7月,太阳山下,阳光炽烈,“抗日烈士革命诗人陈辉故里”的牌匾庄严肃穆。水泥路两旁的稻田里,收割机正在来回奔跑。远处的青山与民居,近处的田畴与野花,勾勒出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模样。同时,收割机的响声又提醒人们,这里是行进中的现代中国新农村,宁静安稳,又生机勃发。这样的场景,是陈辉在梦中诗里多次描摹过的,也是他愿意用青春用生命去守护的。

陈辉出生地,今常德市鼎城区双桥坪镇大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