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懒?原来是“病”了!上班族别硬扛,试试这几招→
发布时间:2025-08-13 08:50 浏览量:3
近日
有网友发文称
秦皇岛一家二甲医院
除设有“不爱上学门诊”外
还开设了“不爱上班门诊”
随后
话题#河北一医院开设不爱上班门诊#
冲上热搜
“周末有必要去一次秦皇岛”
看到“不爱上班门诊”后
有网友调侃说
你爱上班吗?
广报心传君随机采访了几位上班族
有没有听到
为什么爱/不爱上班的最好答案?
不爱上班不单纯因缺钱、懒
据上游新闻报道,“不爱上班门诊”值班医生——该院睡眠心理科主任岳利民透露,该门诊是在患者建议下开设的。岳利民表示目前来问诊的患者并不多。“工作中心生乏力、疲惫的感觉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好、感觉上班很痛苦这些表象背后有很多复杂原因,我们作为专业人士的作用就是找出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和诊断最后进行治疗和改善。”岳利民表示。
不爱上班,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倒贴上班” ——钱的问题,也不是因为“累点低”——懒的原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超表示:“从心理学上说,人们做每件事情都需要动机和动力,当动机和动力缺失的时候,人们做事的意愿自然就会下降。”
孙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班族为什么不爱上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深层原因。
工作界限模糊打碎日常生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工作时间越来越模糊,“隐性加班”已成为显性的存在。微信群、钉钉群时刻盯着,要及时回复、打卡,否则老板就会质疑上班族的工作态度。不少人的周末、假期已基本形同虚设,随时可能被要求用来加班。
这种生活和工作边界感的破碎让一些上班族产生了疲劳、紧张、焦虑等情绪。
知识更新太快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为避免被淘汰,这要求人们要随时提升自己、“充电”,这让不少上班族产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再加上一些单位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很多人觉得同事干活没有自己多,但是评优和晋升却比自己快,这让职场人产生了职业疲惫感,“能者多劳”变成了“能者过劳、白劳”,怨气也就产生了。
人际关系复杂
现在很多团队小圈子文化盛行,和同事闹别扭、被孤立现象常见。“唯能力论”被“唯关系论”替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已很难激发起工作热情,这让很多有能力的职场人陷入了精神内耗。
“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网络热词“班味”正是对上班族工作压力和疲惫感的无奈与调侃。与此同时,另外一个词“精神离职”出现了,则是上班族 “人在曹营心在汉” 状态的另外一种阐释。当工作压力无法排解时,他们只能通过心理抽离来反对自主性被剥夺,维持内心的平衡。带着一身“班味儿”的应付工作,进而工作效率低下。
图片由AI生成。
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揭示了“不爱上班”的核心矛盾:当工作无法满足自主性、胜任感与归属感三大心理需求时,人就会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行为动力。这便会削弱上班族的内在驱动力,使人将工作视为外部压力而非自主选择。而长期压抑真实感受以维持职业形象,如同持续给心理 “拧发条”,便会陷入 “身心耗竭综合征”,最终引发心理疲劳,形成对工作场景的本能回避。
对于职场人
尤其是有能力、想打敢拼的年轻人来说
很需要正向的积极反馈
比如升职加薪、领导的肯定
这些都能提升他们的价值感和人生意义感
警惕“职业倦怠”
孙超表示,“不爱上班门诊”的设立,意味着“不爱上班”这个社会现象背后的心理问题终于得到了医疗层面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关注职场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不爱上班”通常是一种情绪倾向或态度,多数人表现为对工作缺乏热情、兴趣和积极性,可能伴随抵触、拖延、逃避的心理。对于不同人来说,它可以是情境性的,比如局限于某个时间段要面对某个人或事;或者任务性的,因为讨厌某项具体工作等,也可能是更广泛和持续性的。
但是,职场人士需要警惕的是,当持续、强烈的“不爱上班”情绪,尤其是当它开始弥漫到工作的大部分方面,并伴随疲劳感、易怒时,“不爱”发展为深刻的疲倦、麻木甚至憎恶,这往往是职业倦怠的初期预警信号。
图片由AI生成。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中首次收录"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一种职业健康综合征。
该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持续的工作压力环境下,个体出现身心能量被过度消耗的状态,其特征是长期压力积累所导致的情感枯竭、工作态度消极以及行为效能下降的三维综合征。
2023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000名职场人士进行的调查显示,93.8%的受访者对工作有倦怠感,薪资达不到目标、工作时间长是倦怠的主要原因。
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职业倦怠状况调查》显示,针对职业倦怠,超六成受访者希望在工作中获得心理健康支持,同时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目前企业管理者在察觉心理健康方面没有达到期望。
职业倦怠是对整体工作角色乃至职业身份产生普遍的消极感受和疏离感。它往往伴随着更明显的生理症状(如失眠、肠胃问题、免疫力下降、慢性疼痛),这是长期压力导致的生理反应,超越了单纯的心理“不爱”。职业倦怠是资源彻底枯竭的状态,个体无力再有效应对工作要求,并出现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全面退缩。
图片由AI生成。
“不爱上班”与“职业倦怠期”之间
不是孤立的情绪反应
而是一个连续光谱上的不同阶段或表现
有着内在的因果和演变关系
孙超表示,防止上班族“不爱上班”变“职业倦怠”,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都需要掌握点技巧。
管理者
1、给予员工人文关怀
管理者要以人为本,从“消耗人力”的工作思维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思路,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的休息需要。
引入心理咨询专业队伍,为员工提供持续稳定的心理援助支持以及职业规划等服务,帮助员工减轻身心负担。
2、增强团队可持续发展
管理者要破除小圈子文化,实行科学的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员工干得好的晋升,干的不好的自然淘汰,激发起员工积极的工作心态,让团队稳定提升。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是迅速消耗员工,而是能保持持久的发展动力。
员工
1、给生活画条边界
下班就是下班!培养点工作之外的爱好,比如运动、画画、爬山,哪怕是追剧喝咖啡都可以,给自己找一处安心的“休息站”。
2、试试“30分钟法则”
不管再忙的工作,工作30分钟,就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一会,活动一下,喝点东西,或者看看窗外,允许自己喘口气。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工作,反而能提升工作效率。
3、小成就清单:
每天工作结束,将自己当天完成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记录下来,给自己一点正向反馈,让自己的心情愉悦一下,以健康的心态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职场不是战场
更不是人生终点
每一个职场人都有权利
在职业中收获价值感、意义感
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人生不仅有长度
更要有宽度、厚度,以及温度
在获得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同时
也要让自己感受生命的美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崔素华
部门资料来源:上游新闻、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
指导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