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磁县|非遗烧饼啥味?磁县贺记:咬一口,三代烟火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13 08:50 浏览量:2
贺记烧饼
从1978到2025
40余年的坚守与热爱
在磁县老街的深处,藏着一家不足十平米的小店。每日清晨,芝麻与炭火交织的焦香便会从门扉间漫出。门楣上 “磁州美食・贺记烧饼” 的牌匾,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这门传承了40年的烧饼手艺,不仅是贺家的生计,更早已化作磁县人血脉里的味觉记忆。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进这条巷子里的磁州老字号——贺记烧饼。
三代人的烟火:从盐臼子到炉膛,藏着不褪色的时光
“那时候没有轧面机,凌晨一点就得起来揉面,哥哥捣盐、我搓芝麻,弟弟挎着篮子去火车站叫卖。” 在贺红林的记忆里,烧饼是全家人的生计,更是文化传承的起点。
1978年,父亲贺德仁带着这门手艺闯生活时,七岁的贺红林便跟着哥哥、弟弟围着灶台转。盐巴在石臼里被捣成细沙般的粉末,芝麻在掌心被搓去“外衣”,炭火在炉膛里跳动——这些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恰恰构成了文化传承最本真的模样。父亲离世后,哥哥弟弟陆续转行,唯有贺红林守着这口老炉子。从5分钱一个到如今的亲民价,烧饼的分量没变,火候没变,磁县人对它的偏爱更是一点没减。
“早餐配豆沫,中午就大锅菜,少了这口烧饼总觉得缺点啥。” 老顾客李阿姨的话,道出了无数磁县人的生活日常——当美食文化早已深深融入一日三餐的烟火里,便成了地域身份的独特标识。
舌尖上的讲究:老手艺里藏着“不硬”的秘密
“和面的水温得看天,冬天用温水,夏天用凉水,这样放三天都不硬!” 贺红林手里的面团在轧面机的碾压下逐渐变得光滑筋道,这是他摸索了几十年的门道,更是传统美食文化里 “因地制宜” 的生活智慧。
选芝麻得挑颗粒饱满的,盐粒要研磨得细碎如粉。先在鏊子上烙5分钟定型,再移进炉膛烘烤5分钟锁住香气——每一步都凝结着老匠人的匠心,更藏着传统美食“精益求精”的传承密码。刚出炉的烧饼圆滚滚像小皮球,外皮焦脆得一咬便“咔嚓”作响,芝麻香混着麦香直往鼻尖钻;咬开后内里却松软绵密,连汤汁都能吸得饱饱的。
“别处买不到这味儿!” 在外工作的人每次回乡,头一件事就是来买十个,“带回去给孩子尝尝,这是咱磁县的味道。”这种 “独一份” 的味觉记忆,正是美食文化最强大的生命力。
“我吃贺记烧饼快30年了,就好这口焦脆。儿子在外地,每次视频都问‘烧饼摊开了没?’这味道早就刻进骨子里了。现在它成了市级非遗,咱磁县人的骄傲!”商户刘姐说:“我家餐馆每天都从这儿订烧饼,顾客就认这个牌子,现在成了市级非遗,来买的人更多了。”
传承的期盼:让美食文化飘得更远
如今的贺记烧饼早已是磁县的名小吃,一天卖1000多个,消耗5袋面粉,贺红林两口子忙得脚不沾地。从2018年入选县级非遗到2024年晋级市级非遗,这份荣誉让贺红林更坚定了传承的决心:“想把这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磁县有这么个老字号,知道这烧饼里藏着咱的文化。”
从清晨的炉火到深夜的余温,贺记烧饼的香气飘了40年。它不仅是填饱肚子的主食,更是磁县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正如《论语》所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口烧饼里藏着的,恰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烟火情怀,也是最鲜活的文化传承。
来磁县,可别忘了对店主喊一声:“老板,来两个贺记烧饼,要刚出炉的!” 因为你吃下的不只是美味,更是一段被市县级非遗认证的流动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