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何以打造“现代农业样本”?
发布时间:2025-08-13 08:55 浏览量:3
天门蒸菜,享誉全国。在湖北天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场关于“现代农业”的建设行动正在火热开展,一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拔地而起。
日前,中交一航局武汉建投公司承建的天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公共配套EPC项目完工,项目团队以产业园建设为基础,以推动天门市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搭起蔬菜“保存—交易—运输”的桥梁,有效推动天门农业设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助力打造华中区域最大的农业集散基地。
“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
作为天门市唯一的国营农场,蒋湖农场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此前曾面临蔬菜滞销、保存损坏、销售流程不顺畅等问题,菜农收入受到影响。
为解决这一难题,一航局承建的天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工程于2022年动工建设。项目包括冷链仓储物流区、农贸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配套建设综合服务区、污水处理厂、市政道路等辅助功能板块。
“在建设模式上,采取三方协调机制,一航局进行项目实施的高效把控,天门政府与投资单位协调产业园征迁与工序调整,项目团队积极听取村民建议,充分推动了产业园建设的实施效率,多方合作,抱团发展,挖掘特色与优势,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项目负责人赵向东介绍。同时,在场区布局上,采取布局流程一体化措施,冷冻保存、分拣、交易呈现“一条龙”模式,全面保障蔬菜交易过程的顺畅流通。以蒋湖蔬菜基地为基础,搭建“现代化”蔬菜交易链,同步带动周边大面积农户经济效益,将蒋湖农场变得更加“现代化”与“智慧化”。
“大网架”架起天然屏障
图片来源:天门发布
现代产业园未投入时,大型蔬菜交易大会的召开,受天气及场地影响较大,对天门市蔬菜市场形成了一定局限。“现在,产业园中数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能显著减少场地对蔬菜交易的影响,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同时容纳更多的单位到现场开展交流,也进一步宣传天门蔬菜品牌。”老菜农喜笑颜开。
面对数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上方网架结构施工,项目团队舍弃传统做法,采用了拼图式的施工方法,将庞大的网架分为多个结构,在地面安装拼接成数个部分,整体顶升完成拼装,以“大型网架顶升”模式交出了满意答卷。
产业园交易大厅部分完工后,江汉平原(天门)蔬菜产业大会在此胜利召开。新的现代化的场地,充分保障了现场蔬菜交易活动顺利开展。
“大冰箱”存储蔬菜期货
蒋湖农场年产量巨大,蔬菜的保存质量十分重要。
为此,产业园冷链区设计了四座大型冷库,单座冷库冷藏间最大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可利用存储体量达23万立方米,可容纳1.1万吨蔬菜及肉制品。
存储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包含保鲜库2间、预冷库10间;第二个板块包含真空预冷及制冷车间、气调库8间、保鲜库12间;第三个板块含变温库8间,10小时便可实现最高温到最低温转变,具有充分操作空间。还有速冻库4间,为蔬菜保存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环境,成为蔬菜交易的“中转基地”。
据介绍,冷库制冷设备可自动实现全程最佳匹配,降低运营费用40%,增加冷量储备20%,保障数万吨蔬菜期货市场交易。
“净水源”打造绿色经济
一航建设者立足打造绿色园区,推动产业协同、实现有效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污水处理厂采用行业先进处理工艺,可持续净化规划区内外的20家企业及周边排放的污水,实现每日净水量最高可达3000吨,实现资源再生,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周边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产业园顽强的生命力”。
项目团队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项目设计全过程,终将“不扰民、降污染”作为文明施工核心准则,以“错峰施工+低噪声施工”双管齐下有效控制施工噪音,通过施工过程中的严格把控,构建企业员工与周边居民和谐相处的社区氛围。天门市政府、业主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多次向项目团队发放表扬信,对项目建设品质、周边效益、社会责任履行给予高度评价。
“智慧造”保障农户利益
图片来源:天门发布
产业园在加强产销对接、助力蔬菜产业行稳致远上持续发挥作用。2024年6月,天门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开园以来,已成为辐射周边8个乡镇、带动40万亩蔬菜种植的核心枢纽。其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与全产业链整合,显著提升了周边农户的经济收益与发展能力,推动了当地就业增收、土地增值、产业链融合、技术赋能及村集体壮大,更多农户将依托“华中蔬菜集散基地”实现从“小生产者”向“产业链合伙人”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