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玫瑰大棚”到“农家院落” 行走的思政课开启乡村振兴调研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13 08:57  浏览量:2

盛夏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兰州新区智能温室大棚,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的青年学子已整装待发,开始了一场以“青春助农兴农•助力产业升级”为主题的乡村振兴调研之旅。

实践团成员探访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花卉产业基地4号智能温室

实践团首站探访了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花卉产业基地4号智能温室。作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鲜切玫瑰繁育基地,这里各色玫瑰竞相绽放、芬芳袭人。基地不仅以科技赋能种植全流程,更在社会效益上成效显著,既为周边创造了就业岗位,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在此地调研让我读懂了花卉产业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种植端的科技赋能,更体现在美丽经济、电商物流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密码之中。”实践团成员康玉贤深有感触。

在甘肃大北农集团的企业发展展示区,饲料成品、专利证书、照片奖牌等件件实物勾勒出我国动物科技和动物营养学从探索到突破的轨迹,更彰显出大北农作为行业标杆对科技强农的坚定信念。

实践团成员刘妍说:“不管是随处可见的企业文化,还是严谨负责的生产过程,亦或是科研工作者扎根基层的身影,我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员工不仅仅是在工作,更是在用热爱建设企业、用情怀扎根新区。”

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

在秦川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实践团成员们深入感受田间地头的生机。从精心养护的大棚瓜果到沐浴阳光的玉米小麦,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

田埂上农户的笑脸,与不远处甘肃引大入秦工程展览馆中,一张照片上农民手捧旱土的愁容,形成鲜明的时空对照。

引大入秦工程将青海大通河水跨流域引入兰州新区秦王川,这泓“生命之水”唤醒了干涸的土地,化作滋养产业的“发展之水”,更孕育着振兴希望的“未来之水”。如今,“引大入秦玉米科技小院”在田间扎根,以技术赋能续写新篇。

实践团成员李媛感触颇深:“从旱地百姓独创旱砂地技术,到老一辈修渠抗旱;从引大工程润田,到抗旱小麦获专利、‘和尚头’品牌增收,如今引大入秦玉米科技小院接续奋斗,代代接力正是对这份‘引大入秦精神’的最好传承。”

实践团成员为孩子辅导作业

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新昌村罗大爷的家中。因家庭变故,年迈的罗大爷需要和老伴一同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外孙女。

聊天中,罗大爷难掩感激:“娃娃上回住院总费用2900多元,最后合作医疗报销下来自己才花了180元,国家的政策真是太好了!”孩子们也高兴地讲述着每天都有校车免费接送的便利。成员们辅导作业时,书本上“你做过什么梦?”的题目引发孩子深思。孩子望着队员,眸中似有星河闪烁:“我梦见自己成了语文老师,教大家读书识字。”

“听完孩子的话,我差点落泪。”队员李涛涛感慨,“罗大爷一家的生活在政府的帮扶下明显改善。乡村振兴就是要让老人‘老有所依、病有所养’,让孩子‘学有所教、心有所系’。他们的好日子,正是暖心政策的生动体现。”

两天的调研之旅很快过去,在大家的一路见闻总结中,兰州新区乡村振兴的图景愈发清晰:智能温室的玫瑰、大北农的饲料、纪念馆的引水故事、孩子作业本上的憧憬……这些碎片拼出兰州新区乡村振兴的立体图景

“乡村振兴从不是抽象概念,它藏在花瓣的保鲜期里,在饲料的检测数据中,在渠水的流淌声里,更在每个普通人的笑容中。”实践队员史燕蓉说。

归途中,风声呼啸,队员们心中下的投身乡村振兴的“种子”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