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决定追授张军桥同志为“山东省道德模范”
发布时间:2025-08-13 09:10 浏览量:2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决定:追授张军桥同志为山东省道德模范。
张军桥,男,汉族,山东昌乐人,198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学院教师,兼任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2025年6月15日,张军桥同志在坦桑尼亚为施救当地落水民众而英勇牺牲,年仅38岁。他的英雄壮举,在山东、全国乃至海外引起强烈反响。从医16年来,他坚守临床一线治病救人,孜孜不倦教学育才,用精湛医术和奉献精神守护人民健康,他发起 “心跳行动”志愿服务,驰援湖北勇战疫情,远赴非洲传递医者大爱,为当地留下一支 “带不走的医疗队”。先后被评为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个人、齐鲁最美青年。张军桥同志是坚守信念、忠诚履职的健康卫士,是传承医术、热心公益的优秀教师,是跨越山海、播撒善意的和平使者,用生命践行了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充分彰显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生动展示了齐鲁儿女的忠厚与善良、责任与担当,无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道德风尚的示范引领者。
他俯身跪地,只为让更多生命的心跳重新跃起。麻醉医生张军桥,把手术室外的广场、街头、车间化作更广阔的“手术台”,膝盖上的瘀青和自费购置的教具,见证着近两万人从他手中接过救命的心肺复苏术。
远赴非洲,他握着当地医生的手教授缝合技巧,自掏腰包寄去的药品塞满一个个纸箱。于他而言,这不是额外的负担,只是将“救死扶伤”的本分,拓成了跨越山海的大爱,让“带不走的医疗队”在异国他乡深深扎根。
他虽已远行,那守护生命的“心跳”,却在更多人胸腔里、更广阔天地间,强劲不息。
“跪”出来的公益路:让“心跳”不息
“心跳行动”志愿服务队队员张艳利至今记得,五年前盛夏的潍坊市人民广场,地面被烈日烤得发烫,一个模拟人、一张薄垫儿,从晚上七点到十点,张军桥反复跪地演示心肺复苏术。那双惯于精准操控麻醉设备的手,有力地按压在模拟人的胸膛上,汗水顺着口罩边沿淌下,在薄垫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湿痕。
作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生,张军桥本可以安守手术室的无影灯,但他偏选择了更广阔也更朴素的工作点——喧嚣的街头。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术,他发起“心跳行动”公益活动,组建起一支以科普院前急救知识为主的志愿服务队。自费购置教具,利用休息时间,他一次次俯身跪地,向素不相识的市民重复演示动作细节。
张军桥家住六楼且没有电梯,一次培训归来,恰巧遇到在楼下散步的母亲,被母亲搀扶着才上了楼。“他跪得久了,膝盖都不能打弯走路,更别提上楼了。”张艳利哽咽着回忆,为了让学员看清动作,他每次示范都保持跪地姿势,一场培训下来要重复几十次,膝盖上的瘀青消了又长,新伤叠着旧伤。
2020到2023年间,这样的场景在318场公益活动中不断重演。他带着团队从学校的阶梯教室走到企业的车间,从“地摊式”街头演示到标准化工作室培训,近2万名受益者里,有教师、消防员,也有外卖小哥、退休老人。
“路过的100个人里,有1个驻足学习,这1个人就能再带动其他人。”张军桥的愿望朴素而执着。从年少时“想帮人”,到成为医生后“能帮人”,再到倾力“教会更多人帮人”, 他把这份初心和热忱酿成了日复一日的行动。
后备箱里的“急救站”:生命守护者时刻在线
张军桥的汽车后备箱像个移动“急救站”: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模拟人、急救包,永远塞得满满当当。
2023年,他在培训归途偶遇车祸,一名女士倒在路中间。他立即从车上取出急救箱,确认伤者有意识后为其止血、包扎头部,并安抚情绪,直到协助救护人员将其送上救护车,他才放心离开。救死扶伤,早已融入他的骨血。
当得知张军桥主动请缨远赴坦桑尼亚进行两年医疗援助时,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长王慧毫不意外,“他不仅专业过硬,更时刻准备着回应每一份需要。”
“他是时间管理大师,高效推进工作的背后,是他舍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王慧记得,晚上下了急诊,张军桥办公室的灯还总亮着,那是他在练听力、学英语。赴坦前夜,他在办公室打包物资,纸箱里的常用药品、明胶海绵、无菌棉片,都是他自费购买的。
抵坦后不久,他又万里来电:“这边缺的物资比想象中多,能不能再帮忙寄点?”王慧边回忆边抽泣,“这或许超出了一个麻醉科医生的职责,但只要有需要,他就会去做。”
在坦桑尼亚穆欣比利国立医院,他践行“必须带人,必须留下东西”的信念,推动“造血式援助”。手把手教当地医生掌握可视化气道管理、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等先进技术,降低麻醉风险,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我有时候在想,军桥为什么不知疲倦,他几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公益活动中。”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山东)医疗队临时队长张凯回忆,除了日常手术与教学,张军桥还积极组织团队前往援坦桑尼亚其他地区义诊,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当地公益和志愿服务。
一名8岁坦桑尼亚男孩被医疗队救治病愈后,其母亲想给孩子起个中国名字。张军桥与援外医疗队员们一起想了个颇有纪念意义的名字“齐鲁”,让来自儒家故土的医者仁心,在非洲大陆生根。
朋友圈里的“阳光先生”:温暖与坚韧的双面
翻看张军桥的朋友圈,阳光扑面而来。分享医学科普,他配上点赞表情;晒出亲手做的家乡菜,配文是“简简单单做几个家乡菜,虽不丰盛,但有家的感觉”。他热爱骑行、徒步,甚至能打一手漂亮的咖啡拉花。充沛的精力与感染力,让他成为团队里的“阳光先生”。
“尽管张军桥是宿舍里的老幺,却是最有主意的那一个。”同事也是大学舍友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姚福旺向记者分享了他的几个小故事——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出卖报所得;同学课堂失聪,他第一时间背去就医;同学父亲摔伤,家里断了生计,他向母亲要了1000元,骑摩托车送到同学手里……
生活中的张军桥,藏着让同事会心一笑的细腻。他虽然是援坦医疗队里最年轻的,但作为队长,他在繁重工作之余,不忘记下每个队友的生日,用小蛋糕传递家人般的温暖。
“桥哥没有什么架子,是我们的好大哥。”学生史建明难忘实习考研的深夜,张军桥值完班端来热汤面——那碗冒着热气的面条,是疲惫夜晚最温暖的慰藉,尽管他自己刚做完几台手术,也还没顾上吃饭。
学生李一宁在CPR体验摊初识张军桥,他常说的“救死扶伤,职责所在”八字,沉甸甸地刻进学生心里。“他用行动让我们懂得,医者的标准,远不止于课本。”李一宁说。
6月26日,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管英俊哽咽追忆校友张军桥:“我们痛失一位好老师,患者痛失一位好医生。”
他走了,但那些被他救过的生命、被他教会的双手、被他点亮的灯火,都在替他继续跳动。这跳动里,有白大褂的温度,有跨越山海、超越国界的大爱,更有一个医者对生命最庄严的承诺——只要心跳不息,守护就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