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艳篱 | 深耕传统的当代表达,让花鸟艺术在跨文化土壤中持续生长

发布时间:2025-08-12 01:45  浏览量:2

7月16日至23日,“鸟语花香——蒋艳篱中国花鸟画作品香港展”在香港湾仔轩尼诗道342号国华大楼3楼艺术香港展厅举办,展出艺术家蒋艳篱的最新力作三十余件。这是继今年3月“湖边无季(第一回)春来花开——蒋艳篱中国花鸟画作品展”在湖南现代美术馆成功举办后,艺术家在一年内推出的第二场个人展览。

两个展览规模相当,作品既有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大尺幅工笔巨制,也有近两年的小尺幅写意精品,都是艺术家蒋艳篱在近阶段对传统、对自我、对时代的思考与回答。

“鸟语花香——蒋艳篱中国花鸟画作品香港展”现场

从长沙到香港,短短四个月之内,蒋艳篱两度以“花鸟”为题,向公众交出最新的创作答卷。作为长沙市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画院创作研究部(青年画院)画家,蒋艳篱的作品早已以“书入画”“山水入花鸟”“西彩入国画”的个人面貌被业界熟知;而这一次,她更想告诉观众:画面背后,是一段持续近10年的“补课”——从书法重新切入传统,再以传统反照当下。

日前,艺术家蒋艳篱与雅昌艺术网展开对谈,从本次香港个展出发,分享其艺术之路以及近年感悟。在感受其对艺术的热忱与坚持的同时,也能清晰感受到她不断学习与进取的执着。

新作

雅昌艺术网:请您分享一下香港个展情况和感受,以及展出了哪些新的作品?

蒋艳篱:这次在香港展出30幅作品,以“书入画”“山水入花鸟”“西彩入国画”为特色,被学界评价为“让花开有声、鸟有归处”,集中展现出中国花鸟画的当代革新。展览的定位是“从湘江到香江”,触发湖湘文化与香港多元文化的深度对话。香港观众对湖湘写意中的“野逸之气”表现出浓厚兴趣,通过与香港观众现场互动,感知到国际都市对“传统当代化”的高接受度,年轻群体对“抽象色块+工笔细节”组合比较青睐,启发我未来在“视觉轻量化”方向的探索。

本次展览不仅是我个体创作的阶段性呈现,更是湖湘美学跨境传的里程碑。香港的国际化平台放大了花鸟画的情感穿透力,而观众反馈则成为创作迭代的活水源泉。未来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深耕“传统当代表达”,让花鸟艺术在跨文化土壤中持续生长。

“湖边无季(第一回)春来花开——蒋艳篱中国花鸟画作品展”现场

雅昌艺术网:在香港个展之前,您在今年春天已经举办了一次个展。与香港个展相比,长沙个展有哪些不一样?

蒋艳篱:这两次展览可以视为同一条河流的上下游:长沙展是源头,回看自己如何“以书入画”;香港展是入海口,让传统与个人、东方与西方、工笔与写意在此交汇。春天的展览算是一个结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希望通过展览,将我这一阶段对于传统的学习和感悟做一个小结。我希望观众在展览中看到的,不仅是草木虫鱼、笔墨色彩,更是一个艺术家如何借由传统完成自我更新的全过程。

雅昌艺术网:在展出作品中,除了梅兰竹菊这些传统的花鸟画题材,萱草花在您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为什么是萱草花?

蒋艳篱:今年,我开始对萱草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现代绘画中,萱草花很少被画家们关注,但在历史上,它一直是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萱草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母亲花”,常被用来表现母子之情。从唐代到清代,萱草花在绘画中的地位经历了起伏。唐代时,画萱草花的画家颇多,但到了宋代,这一题材逐渐减少。明代的文徵明和沈周对萱草花情有独钟,清代的金农和石涛也有相关作品。然而,随着梅兰竹菊成为文人画家的新宠,萱草花在清代后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故园情怀》220cm×200cm纸本设色

我在学习传统绘画的过程中,偶然在一些诗画中发现了萱草花的意象,立刻被它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萱草花的外形与百合相似,画起来十分顺手,这或许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萱草花的文化意象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卫风·伯兮》。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萱草花的美丽,更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希望以新作唤回这份被遗忘的温情。

《北堂之下生萱草》68cm×68cm纸本设色

雅昌艺术网:除了工笔作品,展览还有一些写意作品。请介绍一下这一批作品。

蒋艳篱:从一开始接触绘画时,我就直接尝试了写意画。那时候,我的老师莫迎武总是鼓励我大胆去画,不要害怕犯错。他告诉我:“画坏了没关系,不过是一张纸而已。”这种鼓励让我变得非常大胆,敢于尝试各种风格和技法。写意画的奔放风格也让我深受吸引,我享受那种自由挥洒的感觉。

今年除了工笔画,我还创作了一系列小品和一批条幅。在画了一天工笔画之后,就想要歇一歇,随手写一写,出来的效果都还不错。一下笔,就很奇妙地感觉是对的。因为是写意,所以创作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可能就几分钟。但是这几分钟非常宝贵。那应该就是创作最好的状态。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画完了之后,我一般会放一段时间,然后再找出来题一些字上去。

传统

雅昌艺术网:您刚刚有提到,您在最近几年经历了一个借由传统完成自我更新的全过程。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蒋艳篱:我从2016年开始练习书法,在此之前从未练过书法,总觉得只要能写几个字就行。我开始意识到书法的重要性,是因为在画画需要题款的时候,总是要找别人帮忙。后来我想,我也可以自己来做这件事。

起初,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书法上,每天大概有八九个小时都在写字。我把纸裁成一条条的长纸,一天下来,写完的纸能叠得很厚。书法让我着了迷,甚至有一段时间,我都几乎不画画了。无论去哪里,我都会带着裁好的纸、小毛毡、小砚台和字帖,哪怕是在出差或者游玩时,也从不间断练习。

五年过去,书法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现在,我画线条、勾线的时候都很自信,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用颜料或墨水去画。现在还可以可以自己题字,甚至还能写一些长长的款。会写字真的让我在画画上提升了很多。如果不会写字,就只能靠画面去撑。画写意画讲究以书入画,书法成为了我作画的一个优势和风格。

《微月》35cmX55cm纸本设色

雅昌艺术网:我们了解到,在您练习书法两年后,就进入在北京荣宝斋画院郭石夫大写意花鸟画高研班有为期两年的系统学习。这两者之间有何关联?两年的学习对您学习传统有哪些影响?

蒋艳篱:2018年,为了继续深造,我报考了郭老师主持的高研班。到了高研班之后发现,很多同学都是有备而来,有很多同学去的时候就带着郭老师的画,有的人甚至已经学习郭老师很多年。而我的优势就在于持续不断地书法练习,郭老师也曾多次对此表示肯定。

在第一次见面时,郭老师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在挑选学习对象时,应该直接向古人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前一辈的艺术家。如果直接从前一辈艺术家那里学习,学到的只是他们对古人的理解,而这可能只有80%的精髓。而当你再从他们那里学习时,你可能只能学到50%甚至更少,这样越学越少,最终会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因此,他鼓励我们从源头获取最纯粹的营养。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他展示了一本夏昶的画册,并告诉我们,他自己的艺术也是从这些古人那里来的。

在郭老师的启发下,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向。我决定从古人的作品中寻找学习的榜样。我买了一套历代梅兰竹菊的画册,每个朝代的都有,从中挑选了自己喜欢的画家进行学习。我选了金农的梅花,夏昶和吴镇的竹子,文徵明的兰花和沈周的菊花。金农的梅花构图古朴而现代,文徵明的兰花飘逸、叶子细长,这些都是我最喜欢的风格。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意识到,选择古人作为学习对象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虽然郑板桥的竹子非常有名,但他的个性太强,学习他的风格很容易被他的影子所笼罩,很难找到自己的风格。而夏昶和吴镇的竹子则更加中规中矩,既适合教学,又容易从中找到自己的风格。

高研班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印象中有一位来自浙江的学生,绘画基础很好,而且因为自己做收藏的原因,眼界和审核也很不错。还有些学生甚至已经模仿郭老师多年。但是因为书法练习的缘故,郭老师记住了我。

《芙蓉国里尽朝晖》220x200cm纸本设色

雅昌艺术网:以山水入花鸟,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想法?

蒋艳篱:在学习古人的绘画过程中,我最初的作品风格较为实在。我习惯于一笔一画地去描绘,追求每一笔的到位和完整,画面显得扎实而厚重。这种风格在我的早期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山石的勾勒还是花卉的渲染,我都力求做到每一笔都有所交代,没有太多虚化的处理。这种实在的画风让我在学习古人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笔法和构图,但也让我意识到,画面中缺少了一些灵动和虚实结合的韵味。

后来,我接触了许多山水画大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画中的烟云处理,让我深受触动。这些作品中的烟云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还赋予了作品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画风。我尝试在背景中加入了烟云的处理,结果发现画面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

这种新的创作思路让我在后续的创作中有了新的尝试。例如,在画了一天的画之后,我会利用碟子里残存的墨,随意挥洒几笔,往往会有惊喜出现。这种状态下的作品,虽然看起来很随意,但却有一种虚实结合的美感,仿佛画面中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烟云,给人一种雾蒙蒙的感觉。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不仅让我的作品更加丰富,也让我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乐趣。

《庭院一角》68x50cm纸本设色

热爱

雅昌艺术网:能感觉您是一个积极学习的人,而且非常擅于学习。能介绍一下学习经历吗?

蒋艳篱:其实支持我这么多年的,就是我对于画画这件事情的热爱。

我出生在湖南安化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在长沙工作,我从小是个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我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还经常因为写字马虎而被老师批评。然而,这一切在我小学二年级时发生了改变。

美术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画鸭子。班上大约有20个同学,大家都画了尖尖的嘴巴,只有我画的鸭子嘴巴是扁的。这幅画让我第一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是全班唯一一个被表扬的作品。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在画画方面有天赋,从此爱上了画画。到了初一,学校开设了兴趣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素描。我的画画天赋很快在学校传开,班上和学校的手抄报几乎都是我负责的,而且每次评奖都是第一名。这让我更加自信,也让我对画画充满了热情。在兴趣班里,我学习了如何画坛坛罐罐,干劲十足。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绘画技巧,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初中毕业后,我决定报考中专的美术学校。当时,我的哥哥也准备高考,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只能供一个人上学,而且艺术专业的学费尤其昂贵。我独自一人从家里跑到长沙,找到了一位在轻工业美术学校任教的老师,希望成为他的学生。在我的坚持下,我得到了上学的机会,但是我的哥哥放弃了上大学,转而参军,还每月给我寄生活费。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确实很不懂事,但我也知道,我对画画的热爱是无法割舍的。正是这份坚持,让我走上了艺术之路。

《杜鹃红(二)》58x34cm纸本设色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学习历程中,哪些老师对您产生了影响?

蒋艳篱:我从湖南轻工业美术学校考上了云南美术学院,毕业后感觉还是需要学习,我又找到了当时在湖南轻工业美术学校的老师莫迎武,提出想要跟他继续学习。莫老师给我提了要求,一天画满50张,就重新收我为徒。我明白老师的意思,一来是看我的水平如何,二来是想试探我对画画的喜爱程度。第二天,我带着大大小小的40多张作品登门,老师看完之后就收下了,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画牡丹。画了一年有颜色的牡丹后,老师交给我的第二个任务是用水墨来画牡丹。

在花的题材中,牡丹与菊花并列是最难画的,因为它的花瓣非常复杂。尤其是在画水墨牡丹,其实就是一个黑白关系的处理和明暗的对比,需要充分掌握墨的浓淡干湿。这段经历当时是觉得有些枯燥的,但是为我后来的水墨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我在报社做过编辑,也做过杂志设计,我最终选择成为一个职业画家。间隙时间,我也会继续帮别人设计画册、也开过画廊、策划展览。后来在荣宝斋一次展览中,意外地发现了郭老师的作品,非常喜欢,就特别想要拜师学习。我是那种想做事就立马去做的人。最终得偿所愿。我觉得,所有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忘憂》纸本设色

雅昌艺术网:您的下一步创作计划有哪些?

蒋艳篱:不管外面多么热闹,作为艺术家,最终还是要拿自己的作品说话。我会继续推进传统学习,包括书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我会深入学习书法的基础知识,同时阅读相关理论书籍,积累感悟。在此基础上,我会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感悟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探索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并明确从何处汲取灵感,让学习之路更加清晰,避免盲目。

雅昌艺术网:谢谢!

文/江静,

画家简介

蒋艳篱,现为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湖南现代美术馆执行馆长,湖南省女画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协新文艺群体联络委员会委员,长沙市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画院创作研究部(青年画院)画家,长沙画院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