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龙潭丨吃早茶
发布时间:2025-08-13 09:14 浏览量:2
大概是被尿憋醒的,不知道鸡啼了几遍,我听到我家西侧南北向的石桥上响起路人的脚步声,一声两声,不急不慢,却很清晰,由北向南,消失在乡下小路上……我问醒了的父亲:“这么早,他们要做啥去?”父亲回:“上广福,吃茶去。”
那时我八九岁,和父亲同睡,他东头,我西头。后来他也去吃茶了,回来时给我买一根油条,我开心得不得了。长大后才知道,乡下没茶馆,喝茶要去广福镇(今属宝山区顾村镇),离家有三里远。
听说嘉定镇上不止一家茶馆店,可惜我都没去过。真正去茶馆是在浙江的荻港,那次是去考察文物保护的。荻港饱学之士甚多,溥仪之师陆润祥便是荻港人。我一个人在晨曦初露时走进一家茶香氤氲的茶馆,热腾腾的水汽里,五六个四方桌边坐着上了年纪的吃茶人,喝茶聊天,煞是热闹。茶客只需付一元茶叶钱,开水管饱。打听下来,这些都是老茶店老相识,茶具大多是自己备的,可以寄存。店主从年轻时做起,一直清晨来开门烧水,七十多岁了,不改一壶茶一元钱的老规矩,喝的是岁月悠悠,是情意绵长……
再后来我去广东吃过早茶,艇仔粥、肠粉、萝卜牛腩、虾饺、马蹄糕等,每款我都喜欢,尤其是凤爪,烂烂软软的,一个爪子塞进嘴里,用舌头就能把它在嘴里舔离了,肉是肉,骨是骨,味道好极了。还有肠粉、皮蛋瘦肉粥,滑爽鲜美极了!一壶茶,一家人或者几个好友,从早上笃笃定定地喝着吃着,都神态悠然,好像世界上这顿早茶最重要了。这大概就是一种慢生活。还见服务员推着一轮小推车,放着各色小盘早点,问你要添点什么,态度和蔼,笑容可掬。在这种氛围里,人与人的关系融融,亲情又深了一层,谈生意的也许在慢言细语中就完成了。反正在我看来,那情景特别亲和。
还有,广东人吃早茶,可谓吃得没清头。一顿早茶,从早晨一直吃到晌午,还用吃午饭吗?
今年烟花三月时下了扬州,瘦西湖、平山堂、史公墓等游过后,翌日清晨,约三五好友去了冶春早社——扬州有名的吃早茶的百年老店。六点不到,门口已排起长长的队,取票上位。那数十褶皱的汤包和滚圆的狮子头是我的最爱,白白嫩嫩的虾仁和细之又细的干丝也不能放过。一根吸管插入汤包,慢慢吸吮,那鲜美的汤汁布满舌苔,没有肉却有肉香溢出来,至于那个扬州出名的狮子头,清汤里微微泛着点点油星,一根碧绿生青的菜躺在汤汁里很是夺人眼球,搛一筷狮子头送入嘴里,瘦肉肥肉都有了,不用咀嚼,入口即化……那个时候,一切都停止了,时间当然也停止了,只有鲜嫩鲜嫩的肥瘦相间的狮子头的味道在喉咙里、味蕾上翻腾着,我几乎醉在了冶春。
冶春早茶尽显淮扬菜系的特色,鲜美,精细,滑嫩。
最震撼到我的,是兰溪游埠古镇的早茶。那天雨好大,六点多钟到的,下了车,我们撑着伞进了街。店铺挨着店铺,瓢泼大雨中早就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琳琅满目的小吃,浓浓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据说,游埠镇是三江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船带来了各地风味,千年古镇保留了原始的热闹。粗看,店铺不到百家,但少说也有五六十家。走进规模较大的武春茶馆,择桌坐下后,由我们自己去点吃的。鸡子粿,外皮炸得金黄酥脆,咬一口是满满的肉馅、葱花、鸡蛋。肉沉子,鸡蛋里塞满了肉末,十分鲜美。还有豆腐汤圆、金华酥饼、烧饼夹油条,都是我们喜欢吃的。每人不到40元,就完全体验了江南第一早茶的味道。
情不自禁地又回忆起我父亲一辈上广福吃茶的事了。时过境迁,广福镇已然消逝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家也已迁至马陆镇附近了。一天清晨,我住的小区边的一座大桥的栏杆上,倚着位瘦瘦的老人,正将水杯里的茶水斟入茶杯里,喝了一口,就一动不动地遥望有些浑黄的河流。朝霞如火,老人成了画中风景。我想,老人眺望着的,或许是一波又一波的往事。也许,是我多情了,老人只是不想闷在家里喝茶,附近也没有茶馆供他去喝早茶,可以侃大山,讲家长里短。无处可去,只得以天地作店,喝一杯舒心的茶!
茶馆,已成为一个遥远的念想。
撰稿:赵春华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刘静娴、袁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