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文学周 中外作家畅谈“古典”

发布时间:2025-08-13 09:35  浏览量:1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上,中外作家畅谈“古典”

古典不“古”,每次阅读都是新生

什么是古典,什么是经典?昨晚,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在虹口区雷士德工学院聚集中外嘉宾各抒己见。

作为上海书展特色子单元,创立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是中外作家进行文化交流、文学探讨的重要平台,迄今已邀请300多位中外作家、学者在上海书展期间来沪,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今年是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也是文学周活动连续六届落地虹口区。

围绕“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主题,学者方笑一、吴雅凌分别担任今年主论坛上下半场学术主持。爱尔兰都柏林乔伊斯中心主任达里娜·加拉格尔,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马来西亚作家戴小华、林雪虹,美国作家马丁·普克纳、张明皑,英国作家艾礼凯,韩国学者薛熹祯,韩国作家金草叶、千先兰,德国翻译家李栋,中国作家孙颙、郭爽、程婧波、张秋子,翻译家余中先、戴从容、黄雪媛等嘉宾轮番上台,发表主题演讲。

“古典不‘古’”,孙颙以中西方两部经典《荷马史诗》《诗经》为例,尽管距今相隔三千年,其中展现的人性内核依然与当下相通。“无论是人性中的恶,人性中色彩斑斓的小算计,抑或是对美好情感的诉求,古今并无二致,只是现代社会的表达方式更为开明便捷。”孙颙认为,古典文学之所以能成为永恒的精神滋养,正是因其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的欲望,当代文学若要流传后世,关键在于对人性的刻画能否入木三分。

达里娜·加拉格尔认为,经典的生命力在于反复地被“拆解”与“重织”。从荷马的《奥德赛》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史诗航程被改写为一位现代广告推销员十八小时的街巷漫游,英雄神话从战场进入了凡俗生活的坚守。乔伊斯的灵感则追溯至兰姆的《尤利西斯历险记》,兰姆的通俗文笔为他打开了史诗之门。这再次印证了经典的本质,“借时间、文化与个体洞见的棱镜,每次重述与阅读都是新生”。

戴小华分享了自己从《红楼梦》中汲取的管理智慧。贾府的管理结构类似现代企业:贾母是精神领袖,王熙凤如强势CEO,以严苛制度提升执行力,李纨则凭柔性管理凝聚人心。管理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贾府的衰落警示着现代企业需要有危机意识。“阅读古典不仅是精神滋养,更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借鉴,是读者心灵的寄托,更是社会进步的灯塔。”

未来六天,近30位上海国际文学周嘉宾将参加50多场文学活动,包括“诗歌之夜”和在上海展览中心、思南文学之家、建投书局、上海图书馆东馆、朵云书院、上海塞万提斯学院举办的文学对谈和签售分享活动。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将采用网络直,让更多文学爱好者、读者“亲历现场”。三位外国作家达里娜·加拉格尔、贾斯明·巴雷亚、艾礼凯还将到今年上海书展首次设立的乌镇分会场,与当地读者游客见面,凸显上海国际文学周的辐射力。

“很多外国嘉宾愿意借上海国际文学周之机在中国多待几天,甚至去不同城市看看。”参与多届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组织的青年作家王若虚告诉记者。连续举办多届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不仅成为中国读者直接了解世界文学的窗口,无形中也成为上海和中国向世界打开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