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青少年成长“蟹化”,成为全球教育新课题
发布时间:2025-08-13 09:37 浏览量:2
人类的进化图,有很多相似的版本:从匍匐的猿猴到直立的人类,仿佛文明阶梯的终极勋章。但今天,它却以一种荒诞的形态戛然而止——历经百万年,人类赫然长出了钳子、甲壳与分段身体,最终变成一只螃蟹?
人类在生理上不会真的变成螃蟹,但人类群体尤其青少年,确实在经历某种形式的“蟹化”——他们被困在现实与虚拟交织的“潮间带”,极度依赖技术构建的“甲壳”;在标准化教育的模具、内卷化的泥潭中,只会“战斗”、不会创新。
情感荒漠化、心智浅表化、成长趋同化……警惕青少年成长“蟹化”,正成为全球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今年5月,OECD发布的《数字时代的儿童生活如何》显示,十岁儿童手机持有率突破70%,日均社交+游戏时间为3小时。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网络将导致负面心理健康问题及成瘾行为,网络欺凌也呈上升趋势。
虚拟互动的侵蚀,让青少年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缺乏目光交接和真实感知的线上交往,制造了愈来愈多的现实对立与情感隔离。
另一方面,网络人设与现实人格界限不清,混淆真实的感受与他人的期待,网络中热情活跃的“社群达人”、现实中却是沉默寡言的“校园人机”,蟹化的防御背后是更深的自我压抑。
泅游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的青少年,正如螃蟹生活在“潮间带”——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暴露于空气——青少年正在网络与现实世界两种环境的夹缝中生存。
今年2月,法国教育部宣布自9月起将在全国实施社会情感关系教育计划。小学阶段着重培养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初中和高中阶段则涉及权利观念和责任行为。
虚拟应该是现实的延伸,而不是对立的两岸。
教育是让个体逐渐敞开安顿自我人生的生命情怀,而不是让青少年逐渐步入一种紧绷的、被硬壳覆盖的生命形式。通过更多面对面交流的空间,让青少年通过附近的联结牢牢抓住现实的土壤,抵御虚拟世界的冲击,既能借技术之力遨游深海,亦能在现实滩涂呼吸自如。
于学校,设计更多真实的协作与情感流动,开设情感急救课,教青少年“如何安慰朋友”“如何表达愤怒”“如何与父母沟通”,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心理游戏等学会识别情绪,理解他人感受,在复杂世界里找到平衡。
于家庭,设立更多“无屏幕时间”,通过陪伴重建眼神交流、语气感知等情感连接的细节;父母学会“笨拙的倾听”,当孩子分享虚拟世界的趣事时,别急着否定;当孩子抱怨现实烦恼时,别急于建议。不必假装“我懂你”,而是真诚地说“我不太明白,但我想听听”。
无论时代更替,技术应当永远服务于人类情感。在丰富多姿的人的际遇中重建一片情感湿地,帮助青少年长出共情的能力、联结的渴望和作为“人”最珍贵的柔软与温暖。
今年7月,微软宣布将40亿美元投入K-12学校、社区学院与非营利组织,推动AI教育普及。此举推动教育成为AI变革的前沿阵地,也预示AI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的“新基建”。
每一次技术革新,教育领域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一轮“技术崇拜”。根据今年5月OECD和欧盟联合发布的《赋能学习者迎接AI时代:一个面向中小学教育的AI素养框架(草案)》显示,43%的学生每周至少使用1次生成式AI,其中61%的学生无法识别输出中的事实性错误。
拍照搜题、AI写文一旦被滥用,技术提供的标准答案将带来深度思考能力的退化;算法推荐将青少年的认知收窄,失去了接触陌生但重要的知识机会;更糟的是批判性思维弱化,丧失了辨别信息真伪、质疑来源立场的能力。
当青少年过度依赖技术,心智极易在“高效”的幻觉中逐渐浅表化、萎缩化。譬如螃蟹——拥有了更厚重坚硬的甲壳,就只能不断简化内脏结构,失去了进化的灵活性。
就在前几天,韩国国会通过新法案,正式将“AI数字教科书”从官方教科书体系中除名。悉知,韩国曾为此投入了巨额预算,单年拨款高达5333亿韩元。这一项目叫停的背后,是社会对技术革新的热情期望,最终被教育一线对于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实践的理性考量压倒。
每项技术都有自己的议程,但思想永远是世界的刀锋——千百年来,人类在技术发展之路上风驰电掣,核心目的恰恰在于解放思考而非放弃思考。同时,“AI退潮”也绝非AI无用,而是提醒我们,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一技术都难以成为“灵丹妙药”。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AI在教育中的定位与边界,让技术回到辅助位。守护思考和试错的空间,积极设计一些“反浅表化”的学习场景,让青少年的思考有机会重新“深下去”。
让AI成为思考的“对手”:语文课堂用AI生成平庸的议论文,让学生修改;数学课堂让学生给AI的解题步骤挑错;科学课让学生设计实验,用AI的数据工具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学中,以问题链替代标准答案,倒逼学生调动知识、串联逻辑、形成自己的判断。
心智力量绝不来自技术给的标准答案,而是自己想的过程,自己闯的弯路。让技术从“给答案”变成“促思考”,技术就成了天使的翅膀,而非魔鬼的甲壳。
《三联生活周刊》在“没有朋友的青春期”一文提到:中学校园里,“好朋友”正在渐渐消失——课间的走廊人烟罕见,教室里乌压压的学生,39个在低头刷题、8个在背诵课文,唯一闲聊的两三个,话题90%与学习相关……学业压力、同辈竞争,让这一代中学生没朋友、没聚会、没交流。
北京某重点高中的问卷调查显示,61.2%的学生认为“同学间存在隐性竞争压力”。在功绩主义下,“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认知刻进骨髓里,身边本该亲密无间的同窗也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即便全球范围内包括倡导“快乐教育”的美国,残酷的学业军备竞赛一直在上演。
《高达》《银河战士》《异形》等影视作品塑造了一群极端高效的“战斗蟹”,它们丢弃脆弱的尾,将柔软肉身不断萎缩折叠,经过一轮轮残酷进化,长出了扁平甲壳、钳状附肢以及敏锐眼柄。
在绩效主义导向下,青少年也被武装成“战斗蟹”,刷题、补课、竞赛、升学,在同类互搏中失去人性善意,失去同理心和自由意志。
学校要做“生动活泼的充分发展”,而非“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培养”。AI爆发的年代,同质化竞争必将终结。未来的世界将是一汪变化莫测的海洋,教育应培养孩子在不断变化的未来中“游泳”,在新的领域展开独创性竞争,而不是在千篇一律所谓“成功”的浅滩边结对厮杀。
为此,学校教育需要一场彻底的转向,做水一样的教育——
从选拔标准化人才转变为培养多元化人才,从行政管理转向共同创造,从同样的标准和方式转变为技术引领下的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个性化学习;同时建立多维评价坐标系,以评价“指挥棒”激活发展动力,从数据导向走向成才导向,注重深度学习和学习方式改变,鼓励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探究学海拾贝;教师也要从传授已有知识转变为“知识的共创者”“学习的激励者”和“终身学习者”。
家庭接纳孩子“不完美的独特”,社会创造更多平台拓宽成功的“海岸线”;媒体不做渲染“状元学霸”的单一叙事,而应该多关注那些如小草般不断破壤而出的小众职业,蕴藏无限生机的小微创新;企业招聘要打破“名校滤镜”和“优等生光环”,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热爱逻辑的成为研究者,让擅长共情的成为服务者,让痴迷创造的成为革新者,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全球智力衰退的警报已拉响。
经合组织(OECD)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每三年测试15岁青少年综合能力的“教育体检”数据显示:全球15岁青少年在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成绩自2010年代初达到顶峰后便持续下滑;成人的认知能力也在同步衰退,35%的成人受访者无法完成“比较两份超市促销单哪个更划算”的基础运算。16至24岁的青壮年也出现了技能退化,导致一些对认知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金融和工程出现了技能短缺。
与此同时,202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报告揭示,中国儿童创造力排名已滑落至第37位。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却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在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藏在日常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当老师设计有趣的任务或问题形成创造性碰撞,就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课堂成为不同思维方式“杂交”的实验室。就像MIT媒体实验室的“跨界工作坊”,让物理专业学生与戏剧社合作“光影装置剧”,编程高手与历史小组开发“古代文明模拟游戏”等等。
除了推动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融合减少“标准答案”导向,还要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开辟“非功利生长区”,给暂时用不上的创意留一些土壤。企业牵头设立“失败博物馆”,推出“创意孵化基金”,资助一些小发明;而家庭要容忍孩子“浪费”时间”,给予自由探索的闲暇时光,包括发呆、涂鸦、拆装旧玩具……
地球每一次物种大爆发,都源于环境压力的暂时松弛,唯有生存不再是唯一目标,生命才会向着更丰富、更柔韧的方向展开进化。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技术爆炸”与“人文衰退”交织的时代,AI、大数据、算法、虚拟现实等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教育的形态。
值得警惕的是,效率、数据、竞争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必须让人类摆脱生存本能的“蟹化”,重新找回灵活性、社会性和多样性,回归“有温度、有思考、有创造力”的生命,这才是人类不被“蟹化”的真正出路。
参考资料:
1.https://aeon.co/essays/are-humans-destined-to-evolve-into-crabs
责编丨马婉月
美编丨张天禹
执行主编丨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