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给出“答案”

发布时间:2025-08-13 10:05  浏览量:2

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召开追授边晓斌同志称号表彰会,追授边晓斌同志“全国模范法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摄影 孙若丰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本刊记者 徐畅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他把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赤诚、对人民的热诚,镌刻进每一起案件中、撒在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上。”

“您没走完的路,我会带着您的期望更加坚定地走下去——做自己人生的战士,做一个勇敢而温暖的人,做永远让您骄傲的女儿!”

“边晓斌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大爱的人民法官。他的每一次公正裁决,都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每一次耐心调解,都是对人民群众深情的回馈。”

……

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共江苏省委在江苏南京联合召开追授边晓斌同志称号表彰会,追授边晓斌同志“全国模范法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边晓斌生前系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四级高级法官。2023年12月14日,边晓斌在执行案件现场勘查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9岁。

扎根基层法院29年,边晓斌始终奋战在司法一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一件件民生案、做实一件件民生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法官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表彰会上,边晓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讲述了边晓斌工作、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带我们追忆了边晓斌司法为民、忠诚担当的一生。

01 想,都是问题

做,才是答案

在边晓斌的一本工作笔记上,有这样一句话:“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内容简短但富有哲思,折射出边晓斌自我砥砺的奋斗自觉。

几年前,仪征市重点民生工程——宝能小学在建项目因债务纠纷陷入停工,周边适龄儿童入学受到影响。案件诉至法院后,法律关系进一步得到明晰。但能否以情况紧急为由裁定先予执行,让接手单位尽快进场续建?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审委会上,有人提出上述疑问。

边晓斌态度鲜明:“先予执行是为了满足当事人的迫切需要,如果上千名儿童上学的事都不算迫切需要,那什么样的情况才算?出了问题我负责!”

执行当天,面对原施工单位的阻挠,边晓斌耐心说理、讲明利害,最终圆满完成了执行任务。

2024年9月,宝能小学如期开学,琅琅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周边学校入学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这民之所盼的和谐一幕,边晓斌却没能看到……

边晓斌常说:“迟到的正义是打折扣的正义,人民群众的诉求等不得、拖不起,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办好。”

“一句‘以最快的速度办好’,是边晓斌对‘公正与效率’最真挚、最朴素的解读,背后凝结着他无限的深情和汗水。”仪征法院副院长李忠正说。

在边晓斌的职业生涯中,江苏苏港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港船厂”)破产案件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从2014年企业裁定破产后直至2021年,苏港船厂资产8次挂牌拍卖,均因无人报名而流拍。破产财产变价处置困难,导致拖欠200余名员工工资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边晓斌主动接手这起案件。他走访了多个部门,寻找破解之路。

为了这起案件,边晓斌常常加班熬夜。家人劝他早点休息,他说:“晚睡一会儿是小事,没把问题搞懂就是大事。工人们都等着安置款过日子呢!”

2021年下半年,造船业发展有了起色。边晓斌发现转机后,立即向仪征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议,请他们组织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将破产财产处置与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相衔接,多渠道宣传苏港船厂资产优势,吸引多名投资人参与竞价。2021年12月14日,经过26轮激烈竞拍,最终,苏港船厂以2.3亿元的价格成交,超过起拍价5000万元。边晓斌激动地说:“这下好了,职工和债权人拿到钱,可以安心地过个好年了。”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边晓斌不仅把这句话写在了纸上,更刻在了工作中的每一天,践行在办过的每一个案件中。

02 每一个“小案”背后都关系着

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法官不仅要办好大案,更要办好‘小案’,因为每一个‘小案’背后都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是边晓斌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1年,边晓斌刚到仪征法院新城人民法庭工作不久,法庭受理了大量拖欠电话费纠纷案件。当地电信局起诉拖欠电话费的居民,案件标的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案情简单、矛盾不大,边晓斌却不急着判,而是挨家挨户到拖欠电话费的居民家里,一家家谈。那时候,村民的家散落在各村各组,乡间小路又难走。顺利的话,一天能跑十几家;不顺利的话,只能去三四家。有时家里找不到人,边晓斌就去田里找,往往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同事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费力?”边晓斌回答道:“老百姓日子好了,电话成了必需品。如果我这个月判了,下个月老百姓再欠费怎么办?再判一遍吗?要让老百姓从心里接受,认识到问题才能治本。”在边晓斌眼里,老百姓不是不懂理,只是没有人好好跟他们讲道理。

边晓斌熟悉村里的人情事理,他总是能很快找到话题,破除村民们的防备心理,然后再把法条掰开揉碎讲给大伙儿听。大伙儿从一头雾水到频频点头,从心底接受这位法官的观点,很多人再也没有拖欠过电话费。

2010年年底的一天,外地人魏师傅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了下来,造成脑部重伤、多处骨折。魏师傅一家在仪征举目无亲,面对高额医疗费,家人四处借债无果。法院虽然判决包工头赔偿,对方却不愿赔,躲了起来。

揪心于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边晓斌一边发动仪征法院干警捐款,协调民政等部门发放救助金,一边想方设法寻找包工头。经过边晓斌的不懈努力,魏师傅不仅收到了赔偿款,身体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魏师傅的案件让边晓斌陷入了沉思。他了解到,仪征从事木工、漆工、瓦工、水工、电工等“小五匠”工作的农民工有8万多人。这些人一旦因工受伤,医疗费少则三五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不仅农民工自己付不起,有的雇主也赔不起。边晓斌遂建议开展农村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并多方协调财政资金,为“小五匠”购买保险,推动当地包工头“凡用工、必买险”,该举措被誉为破解农村“小五匠”维权难的“仪征样本”。

在同事眼中,边晓斌常年扑在办案一线,带着感情、带着温度审理每一起案件,用滚烫的心架起与百姓的连心桥。

“从‘办理一案’到‘治理一片’,边副院长教会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始终胸怀大局、心系百姓,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仪征法院法官朱建回忆起边晓斌的言传身教时说。

03 无用功做到极致

就是有用功

走进边晓斌的办公室,一眼就看到他的书架上放着一张和工人们手拿锦旗的合影。这张照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朱建为我们解开了疑惑。1994年,仪征当地近500名农民成为某大型国企的短期合同工。2007年,企业突然提出终止劳动合同,让工人以劳务派遣工的名义回到原岗位工作。工人们感觉不公平,纷纷找到法院,要求法院介入,帮助他们协调签订稳定、有保障的劳动合同。

法院多次调解却未能成功,工人们情绪波动很大,嚷嚷着要停工。那时,边晓斌刚到民一庭工作,他主动接过这个“烫手山芋”。工人们白天上班,他就带队晚上登门,找每位工人谈话。一次次遭遇“闭门羹”后,朱建忍不住问边晓斌:“您说,我们这么一趟趟地跑,做的不都是无用功吗?”

“无用功做到极致就是有用功。”边晓斌斩钉截铁地答道。

一次次上门走访,一次次耐心调解,准确了解工人们的合理诉求后,边晓斌三番五次找企业领导,终于说服企业接受了分步调解方案,确保工人待遇不降、企业生产不停。

不久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为工人们的诉求提供了法律支撑。边晓斌抓住时机,果断组织调解。最终,近500名工人与企业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困扰工人们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调解成功那天,工人们拖着一车鞭炮到仪征法院。边晓斌笑着摆手说:“鞭炮千万不能放,大家一起合个影吧。”看着开心的笑容在工人们饱经风霜的脸上荡漾,边晓斌对身边的法院干警说:“你们看,只要用心用情去‘磨’,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

“他的声音不大,但平静有力。每当我办案遇到困难,就会想起这句话。”朱建满怀深情地说。

十余年的基层法庭锻炼教会边晓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本领,也给他温厚谦和的性格注入了优秀法官所需的胆气、魄力和担当。他总是笑着和大家聊、静静地听当事人讲,很多难调的案子到了他那里,他总能找准症结、巧妙化解。

“这个案件能不能调”是边晓斌的口头禅。他深知,调解是纠纷解决的“减压阀”,更是社会治理的“润滑剂”。这些年,边晓斌直接承办了1641件案件,其中,调解550件,当事人撤诉256件,约占全部结案数的一半。许多别人调解不了、长期无法解决的案件,他都有办法给出满意的答案。

04 援疆不仅是任务

更是责任

“畜牧交易市场有他的身影,基层网格调解中心有他的身影,辖区的草区牧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条援疆路,他一步一步,走得坚实,也总是走不够。”仪征法院审委会委员王玥是边晓斌20多年的“战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人民法院,王玥找到了边晓斌留下的印记。

2016年,新源法院希望扬州法院派员帮助建立审判管理制度。在酝酿挂职人员名单的时候,领导考虑挂职人员既要懂业务,也要懂管理,认为边晓斌是很理想的人选。

2016年7月,已任仪征法院副院长多年的边晓斌,带着组织的重托、对援疆事业的忠诚,克服家庭困难,来到4000多公里外的新源法院挂职,任新源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作为一名援疆干部,边晓斌将新疆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

“我决不能碌碌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作用,播撒援疆的爱与责任。”这是边晓斌对新源法院干警坚定的承诺。

在新源法院工作期间,边晓斌结合在江苏积累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了新源法院全员绩效考核制度、审判执行质效分析研判机制、审判委员会议事程序和议事规则,推动新源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正规化、高质量发展。2017年起,新源法院审判质效跃居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法院系统第一方阵。

“遇见边副院长,何其幸运。以前拿到复杂的案件,我总是手忙脚乱、汗流浃背,现在我都可以主持专业法官会议了。”新源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古丽孜拉说。专业法官会议让这些年轻的法官们在专业领域更有底气,也更自信。如今,当年的青年法官们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庭长、副院长,成长为有能力指导别人的领路人。边晓斌援疆时播下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硕果累累。

边晓斌秉持着不忘初心、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努力将援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他不仅关注新源法院的一案一事,更关心法院干警的一日三餐。当边晓斌看到新源法院干警们大多从家里带些包子和馍凑合着当午餐时,他协调扬州、仪征两级法院援建了“心连心”食堂。如今,干警们就算忙到再晚,也能吃上热饭了。

“爸爸援疆那一年,正逢我备战中考,家里房子面临装修,奶奶身体也不好,家里很需要他。面对组织的需要,爸爸还是带着牵挂,踏上了前往新疆的行程。300多个日夜,视频里的爸爸每次都会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见闻。他对新源和对援疆工作的热爱常常透过屏幕感染着我们。”边晓斌的女儿在回忆起那段时光时,也被父亲对于援疆事业的热忱与担当所打动。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指出:“边晓斌同志是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优秀代表,是人民法院倾心为民、竭诚奉献的榜样楷模,是全面履职、勇于担当的基层法院干部先进典型。”

边晓斌的离去,令整个仪征法院的干警们陷入深深的悲痛当中,他们把对边晓斌的思念化作了笔下饱含深情的诗句:“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您就是最温暖的那颗。我们知道再也见不到您,但您的引力仍在、光芒仍在,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边晓斌一生守护正义、为民奉献,如同一盏明灯、一颗星星,激励着无数法院干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担当、勇毅前行,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奋斗终生。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4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2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