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食减损 济南贡献粮方
发布时间:2025-08-13 10:13 浏览量:2
减少粮食损耗,是端牢“中国饭碗”、筑牢全球粮安体系的关键一环。日前,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泉城济南圆满落幕,全球目光聚焦于此。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农业专家、学者在这里碰撞思想,共谋粮食减损的全球治理与科技合作新路径。
而在会场之外,济南的沃野良田早已将减损的理念深深融入“从种子到餐桌”的每一步。
这并非偶然——多年来,济南在粮食减损领域深耕细作,成效斐然。今天,就让我们化身一粒小麦种子,开启一段穿越实验室、智慧田、收割场的奇妙旅程,探寻济南从源头遏制损耗、守护粒粒皆辛苦的“减损秘籍”。
济南的沃野良田早已融入减损理念。
研——
实验室里的“芯片”革命:破译高产抗逆基因密码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粮食产业链的起点,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
在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袁园园正专注地对新一代“济科109”小麦种子进行“性能测试”。这些看似微小的颗粒,实则是粮食减损战役中的“先锋尖兵”——它们凝聚着抗旱抗虫的优良基因,旨在从源头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良种选育,是我们对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守护。”袁园园的话语透着坚定。2009年,怀揣振兴乡村梦想的她加入济南市农科院,一头扎进小麦研究领域。依托农科院平台,她集结了一支多学科融合、覆盖小麦全产业链的科研团队,十数年如一日攻坚克难。
如今,他们已经掌握了两项核心科技:高产基因育种“专用芯片”,将传统上效率低下(低于千分之一)的普通基因芯片,优化为针对特定高产基因的“专用芯片”,效率提高1%以上,育种周期大幅缩短;高产精准设计育种,摒弃“海量经验杂交”,转向“基因设计组配”,优化“经典单株选择”为更高效的“组合+穗行选择”,辅以加代技术,将育种周期从8-10年压缩至4-5年!
“济科109”正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对比国家主导品种“济麦22”,“济科109”在山东省两年区试中表现亮眼:平均亩产635.7公斤,增产4.8%;株高稳定在78.5厘米,兼具抗寒抗倒、耐晚播、磷高效等优良特性,完美适配山东高肥水地块。它不仅高产稳产,其抗旱抗虫能力更是从生命之初就为减少田间损耗奠定了坚实基础。
袁园园团队的“拳头品种”不止于此。国审品种“济科568”“济科628”,以及省审的“济科109”均已成功转化或正在走向市场,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减少生产环节损失的“硬核”力量。
种——
“智慧大脑”掌控全局:万亩良田迈向“零”损耗
离开实验室,我们的“种子”被播撒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在这里,“科技种田”正上演着现实大片。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实地探访这片高标准农田发现,该示范区已通过“智慧大脑”系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数字农业的华丽转身。
走进示范区指挥中心,占据整面墙的智慧大屏上,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多项参数实时跳动。工作人员轻点触控板,三公里外的智能喷灌系统随即启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示范区技术负责人介绍,通过优化田、林、路、渠、机、电、井等基础设施,示范区已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林相连、渠相通”的现代农业样板,成为黄河流域农业新地标。
土地用上了“黑科技”,增产减损的效果如何,全凭数据说话。2024年玉米收获季期间,示范区实现粮食亩产提升15%、化肥农药减量30%、全过程减损5%,每亩为农民增收300元。在太平街道郝家寨村推广的蛇床草——小麦生态种植技术,更让农田实现“一地双收”,形成了“万亩方+千亩片”的稳产保供体系。
田间地头的科技应用更是令人瞩目:地面上,指针式和平移式喷灌设备精准灌溉;土壤中,浅埋式滴灌系统无声滋养作物根系;田埂旁,太阳能虫情测报灯和智能孢子捕捉仪24小时值守。据负责人介绍,“科技种粮”的秘诀在于三大系统:物联感知系统让作物“穿”传感器、土壤“装”监测仪;智能决策系统整合气象、土壤等数据生成最优方案;精准执行系统控制无人农机作业误差不超过厘米级。
目前,该示范区已成为黄河流域首个全场景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其技术模式正通过山东省农业大科学中心向全国推广。据悉,起步区即将启动北方种业总部基地建设,首批10个现代种业项目将陆续落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芯片”级支撑。
收——
农机化身“减损仪”:颗粒归仓的精密艺术
把指针拨回到今年三夏生产期间,骄阳似火的六月,齐鲁大地麦浪翻涌。我们的“种子”迎来了丰收时刻。
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田野间轰鸣前行,驾驶舱内,农机手紧盯着智能终端屏幕上跳动的参数,每个数字的细微调整都关乎能否将每一粒麦子“颗粒归仓”。在他们眼中,收割机不仅是钢铁巨兽,更是精密的“减损仪器”。
在济南市历城区唐王街道,娄培娟和韩玉德夫妇已守望麦收27年了,此前他们曾是到处奔走的“铁军”。如今固守“十里八乡”,收割价格从最初的每亩二三十元涨到了如今的六七十元,从拖拉机到联合收割机,娄培娟和韩玉德夫妇见证着农业机械化的浪潮。
随着各地收割机的增多,这对麦客夫妻的作业范围也正逐年收缩。现在,每年工作时常不足半月。韩玉德望着田野上越来越多的同行轻叹道:“再干几年就不干了”。
韩玉德今年56岁,体形微胖,头发花白。自1998年购入第一台拖拉机和收割台开始,他的人生便与轰鸣的机器和无边的麦浪牢牢“焊”在了一起。“那时候年轻,一到收麦的季节就到处跑。”韩玉德不善言谈,目光紧紧盯着驾驶室前方的麦地。他的“坐骑”也跟着时光在更新迭代:最初是小拖拉机牵引着收割台,接着是力量渐长的上海五菱拖拉机,后来换成了背负式收割机、大马力的东方红,直到三年前,韩玉德才咬牙换上了现在这台更高效的联合收割机。
2006年是韩玉德麦客生涯的转折点,那一年之后,他不再跋涉全国。“外地收割机越来越多,咱也上年纪了,跑不动了。”他解释。曾经纵横全国的路线图,先是收缩回山东境内,如今更是固守在济南周边这“十里八乡”。跨区作业的盛景,更是被各地蓬勃兴起的农机合作社和更便捷的本地农机服务所取代。
从“靠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从“粗放收割”迈向“颗粒归仓”——这场深刻的农业变革并非由惊天动地的轰鸣宣告,而是蕴藏在联合收割机掠过金色麦浪的作业声中。这声音背后,是智能芯片的低语、卫星数据的奔流,更是中国农民依托科技进步,为守护每一粒粮食付出的不懈努力。全程机械化水平的显著提升,已成为确保颗粒归仓、最大限度减少收获环节损耗的关键防线。
一粒小麦种子的旅程,清晰映射出济南在粮食生产全链条减损领域的系统性、科技化探索。从实验室突破种子基因瓶颈,到示范区构建智慧农田管控体系,再到收获现场实现农机精准作业,减损的“泉城密码”贯穿始终。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参与和万千农户共同努力的成果,为端牢“中国饭碗”、筑牢粮食安全基石提供了有力的济南实践。(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钱堃)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