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断奶别来学校报到”!大一新生家长联系导员,导员发长文怒怼
发布时间:2025-08-11 00:48 浏览量:2
半夜,手机又亮了。河北一所大学的辅导员,姓李,揉着眼睛看了一眼,又是那个陌生的号码。电话那头,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很急,连自己孩子叫什么名字、在哪个班都没说,就劈头盖脸地问过来:“老师,宿舍里到底有没有WiFi?我孩子班主任的电话是多少?”
李辅导员的火气,就在那个瞬间被点燃了。他后来在网上发了一篇长文,话说得很难听,大意就是:还没断奶的孩子,就别送到大学来。
这话一出来,网上就炸了。很多人支持辅-导员,觉得他说出了大家憋了很久的心里话。这事看着小,就是一个家长半夜打电话问WiFi,但它背后藏着一个大问题,一个让很多大学老师和学生都头疼的大问题。
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很多家长,还没学会怎么跟自己已经成年的孩子相处。他们把大学当成了高中的延续,甚至是幼儿园的升级版。孩子都上大学了,他们还想当那个全天候的“保姆”。
这些家长的手,伸得太长了。有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安全,竟然向学校提出,要在孩子宿舍里装个监控。还有的,孩子在上海上大学,他们就在学校旁边租个房子,组团“陪读”。帮孩子填选修课的表格,遥控指挥孩子报哪个社团,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操作了。
这种做法,害了两拨人。
第一拨,是学生自己。快二十岁的人了,本该是学着自己闯世界的年纪。结果呢?硬生生被父母养成了一个生活上的“大宝宝”。
有个985大学做过一个统计,新生刚来学校,问辅导员最多的问题里,有将近四成是这样的:“老师,洗衣机怎么用啊?”“食堂在几楼啊?”“被子要去哪里买啊?”这些事,难道不是一个人生活最基本的常识吗?可他们就是不知道,因为在家里,这些事从来不用他们操心。
心理学家说,人到了18岁到22岁这个年纪,就该“心理断奶”了。意思就是,要慢慢学会离开父母的保护,自己做决定,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后患无穷。
北京师范大学有过一个调查,结果很吓人。那些被父母管得太多的大学生,在做决定的时候,会比别的同学焦虑得多,焦虑指数高出了整整2。3倍。他们选个专业,能纠结半年;找个工作,要全家开会讨论;甚至连今天晚上吃什么,都要打电话问问爸妈的意见。他们不是没主见,而是他们的主见,早就被父母的“爱”给磨没了。这种爱,就像一把软刀子,不知不觉就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所有机会。
第二拨被伤害的,就是大学辅导员。
很多人不知道辅导员是干什么的。按规定,一个辅导员,平均要管200个学生。这20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未来规划,都是辅导员要操心的正经事。
现在倒好,大量的时间,都被这些“巨婴”家长给占用了。一个辅导员算过一笔账,如果他每天要接10个这样的家长电话,每个电话聊上十几分钟,那一天就有两三个小时没了。这被占用的两三个小时,他本来可以用来找有挂科风险的学生谈话,可以用来给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做疏导,可以用来帮大四的学生规划职业。
这些才是辅导员真正该干的活,结果全被“宿舍有没有WiFi”这种问题给挤掉了。
有个211大学,曾经尝试过建一个家长群,想着方便沟通。结果,群建起来不到两天,就彻底变味了。家长们在里面要求老师每天发三餐的照片,看看孩子吃得好不好。还有的要求直播开学典礼,因为怕自己孩子站着会中暑。辅导员和老师们被搞得焦头烂额,群开了不到两个星期,就赶紧解散了。
这是一个位置问题。家长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学校在某些方面也做得不够。
家长的问题很明显。把孩子送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半。剩下的路,需要孩子自己走。你今天追着问WiFi密码,明天担心他衣服会不会自己洗,这跟在他屁股后面追着喂饭,没有任何区别。你以为是在爱他,其实是在告诉他:“你不行,你离了我就活不了。”
也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家长。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都是被学校和家长圈养过来的。大家的唯一目标就是考试、升学。生活能力、独立意识这些东西,根本没人教,也没时间学。当他们一下子被推入大学这个“小社会”时,家长和孩子两方面都会感到不适应。
有的大学,课程安排也有问题。大一的课表排得比高三还满,学生们除了上课就是赶作业,哪有时间去探索校园,去学习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
在这方面,有些学校已经开始改变了。
国外的大学,比如在澳大利亚,新生开学周,学校会直接给家长发一本《分离指南》。里面写得清清楚楚:请不要因为宿舍卫生、食堂饭菜这类问题联系学校的任何一位教职工。您的孩子是成年人,他有能力自己处理。
国内的浙江大学,也往前走了一步。他们给新生开设了“独立训练营”。在营里,不教别的,就用模拟场景的方式,教学生怎么处理和室友的矛盾,怎么在网上预约看病,怎么规划自己的生活费。这才是真正从根上解决问题。
最需要警惕的,还不是那些明着来的干涉,而是那些打着“关心”旗号的隐形控制。
有的家长,每天雷打不动要跟孩子视频通话,美其名曰“看看你,关心你的安全”。实际上呢?就是查寝,就是想知道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干什么。这种情感上的捆绑,比直接打电话问WiFi要可怕得多。它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负罪感,觉得不听父母的,就是不孝顺,就是不懂事。
成长,必然是会痛的。小时候学走路,哪个孩子没摔过跤?现在不让他摔这些无伤大雅的小跟头,难道要等他三十岁了,第一次被社会狠狠打倒在地,就再也爬不起来吗?
那个辅导员的长文,话是难听,但理不糙。
真正的爱,不是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而是该放手的时候,能狠下心来,推他一把,然后告诉他:“去吧,大胆地往前走,摔倒了,自己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