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协商·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举办第四十二期协商活动:守护大美湿地,共享生态红利

发布时间:2025-08-13 10:40  浏览量:2

守护大美湿地,共享生态红利

——青岛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热议湿地保护

●加快新一轮湿地规划编制,明确全市湿地范围和保有量。各区市要做好规划衔接,确保相关规划内容逐项落实。

●依托盐沼湿地、海草床等优质蓝碳资源,积极推动海洋蓝碳市场交易。

●通过系统全面的教育,让更多孩子树立起科学的湿地保护意识,再通过孩子影响家长,进而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是地球之肾、生命之源,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青岛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有关部门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力度,全市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8月4日,由青岛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12345·青诉即办、青岛日报社共同打造的“琴岛协商·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42期协商活动举行。本次协商活动走出演室,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职能部门负责人走进山东少海国家湿地公园,围绕“推动湿地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主题展开协商,在倾听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在商量中汇集力量,解决问题。

本期协商活动由青岛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办公室承办。

本期协商活动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走进山东少海国家湿地公园,围绕“推动湿地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主题展开协商。

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孙大庆介绍,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含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不含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水域和滩涂)。据统计,青岛市现有湿地约14.8万公顷,包含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浅海水域,其中,滨海湿地为主要部分。

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孙大庆在协商中发言。

青岛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山东大学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教授张林波认为,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青岛是湿地大市,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应充分认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学会尊重湿地、爱护湿地和保护湿地。

青岛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山东大学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教授张林波在协商中发言。

“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强湿地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湿地保护与城市化占用矛盾仍长期存在,威胁到动植物的栖息。”张林波建议青岛采取多种措施,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违法行为。同时,积极推动湿地环境教育与科普宣传,依托相关生态科普馆、博物馆资源,举办湿地保护科普展、湿地保护文化节等活动,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提升公众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的认识,将湿地保护融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

青岛市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市民不了解湿地保护知识,会在不知不觉中破坏湿地生态。“海草床由海草大面积聚集生长而形成,和红树林、珊瑚礁共称三大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是成千上万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巨大的海洋生物基因库。青岛沿海区域有不少海草床,很多市民游客不了解其价值,将海草看作杂草,随手拔掉,让人非常痛心。”周毅认为,在湿地保护宣传中,除了宣传大方向、大概念,还要宣传小细节、小举措,让市民清晰地了解应怎样保护湿地。比如,在宣传滨海湿地保护时,可以着重介绍海草床的作用,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随意破坏海草床。

青岛市政协常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毅在协商中发言。

“做好湿地保护宣传要从娃娃抓起,通过系统全面的教育,让更多孩子树立起科学的湿地保护意识,再通过孩子影响家长,进而提升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徐立强介绍,2023年,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发起成立白沙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教育联盟。联盟以生态系统为课堂,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带领孩子们走进湿地,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了解和认识湿地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联盟吸引了城阳区8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参与,已有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等21所学校获评中国湿地学校。

城阳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徐立强在协商中发言。

今年,青岛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党支部借助“世界湿地日”“世界地球日”等时机,会同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党支部开展“科普进校园”主题党日活动,惠及500余名学生。在协商活动现场,来自城阳区景明学校的胡润卿同学介绍了自己参与“科普进校园”活动的心得:“湿地是动植物的乐园,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未来,我会继续学习湿地保护知识,带动更多人加入保护队伍,让青岛的湿地永远充满生机。”

城阳区景明学校学生、红领巾志愿林长胡润卿作为第二现场嘉宾发言。

孙大庆表示,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与自觉是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关键一步。市园林和林业部门将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打破单一传播模式的局限,用好关键节点,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保护氛围,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筑牢社会基础。

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湿地保护管理事关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孙大庆介绍,青岛持续发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建设了3处湿地公园,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2020年以来,市园林和林业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强化湿地名录管理,严格湿地用途管控,加强多部门协调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周毅认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下,青岛湿地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但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仍然存在,破坏湿地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一矛盾,建立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刻不容缓。《青岛市湿地保护条例》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出台,存在与其不相适应的内容。他建议有关部门结合上位法和自身实际,尽快修改完善《青岛市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在此基础上,修订《青岛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并对湿地实行分类分级差别化管理。

“青岛现有的《湿地保护规划》已经到期,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新一轮规划编制,明确我市湿地范围和保有量。各区市也要与市级规划做好衔接,确保相关规划内容逐项落实。”周毅说。

徐立强的关注点放在小微湿地上。“小微湿地虽然面积小,但数量大、分布广,不仅能够净化水质,为人类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还能为候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其生态功能和价值不容忽视。建议有关部门全面梳理青岛的人工和天然小微湿地资源,将其纳入现有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徐立强表示。

张林波建议将湿地保护修复与城市更新、城市治理相结合。在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转变以往以工程建设为主的思想,遵循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最大程度保留天然湿地原貌;在城市治理过程中,要提升精细化水平,避免垃圾、化肥、杀虫剂破坏湿地生态。

保护湿地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2023年4月,中国农工民主党青岛市委员会创新性开启“美丽青岛农工行”活动,至今已连续3年开展以湿地保护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活动。青岛市政协委员、农工党青岛市委会秘书长赫旭介绍,农工党青岛市委会联合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积极探索创新“志愿服务+生态保护”公益模式,相继开展“青春鹭岛”植被种植修复、“为鸟安家”安装鸟类栖息平台和生态巢、“为越冬候鸟投食”等活动,为鸟类栖息繁衍创造良好条件,有力推动了“青春鹭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曾经的“不毛之地”逐步变身“鸟类天堂”,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农工党青岛市委会还在多所小学设立生态环保社会服务基地,邀请知名环保专家开展湿地保护专题讲座,并捐赠了多个野生动植物科普长廊和价值152万元的教学设备,全力推动自然教育进校园。

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青岛市委员会秘书长赫旭作为第二现场嘉宾发言。

湿地保护与监管是一项整合性、协同性的工作,横向、纵向联动是关键。委员和专家表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协同推进湿地保护与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岸线整治等工程建设,不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工作合力。

在协商活动现场,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域海岛管理处副处长张立介绍,近年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围绕滨海湿地保护与开发等重点工作,加强与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等部门和相关区(市)协作,严控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强化用海项目审查,统筹谋划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整治修复滨海湿地面积约2300公顷,修复海岸线约110公里,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域海岛管理处副处长张立作为第二现场嘉宾发言。

委员和专家的建议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与国家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标准,明确我市湿地范围和保有量,积极推进市、区(市)两级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此外,继续开展陆生野生动物及其野外栖息地监测体系建设,定期开展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能力。”孙大庆表示。

推进湿地生态价值转化

湿地是兼具生态功能与景观价值的自然综合体,统筹保护与利用,可以有效激活湿地的经济社会效益。

周毅认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推进湿地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青岛湿地类型较多,可以在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的前提下,立足特色,差异化发展生态旅游。例如,在大型湿地公园规划游览区,设置水上游乐、垂钓、徒步跋涉等项目;在远离城区、光污染较少的湿地,开发湿地观星项目,同步发展民宿、露营等特色住宿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居民增收“双赢”。

“有关部门可以整合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打造集休闲观光、康养运动、科普宣教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旅游线路。如此,游客既能领略青岛湿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湿地类型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又能体验青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周毅说。

随着湿地生态保护不断推进及调查评估的深入,野生动植物数量逐年增多,生物多样性“家底”日益丰厚。据了解,青岛市有明确记录的鸟类达400种左右,其中有不少珍稀物种,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前来,为发展“观鸟经济”提供了良好基础。青岛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邵蕊建议,依托珍稀鸟类带来的“生态流量”,青岛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专业观鸟平台,提供鸟类知识讲解等服务,加速形成湿地“观鸟+生态旅游”“观鸟+自然教育”等新兴业态,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青岛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理事会副理事长、青岛市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机制专家组成员邵蕊作为第二现场嘉宾发言。

“蓝碳是指海洋及沿海生态系统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储存二氧化碳而增加的碳汇,这类生态系统包括海藻场、海草床、红树林、盐沼湿地等。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在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张林波认为,青岛拥有丰富的盐沼湿地、海草床等蓝碳资源,应大力发展蓝碳经济。例如,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打造休闲渔业与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海洋天然产物、藻类新药等新兴蓝碳产业开发,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高速发展;学习国内外经验,建设蓝碳交易市场,依托盐沼湿地、海草床等优质蓝碳资源,积极推动海洋蓝碳市场交易,打造国际海洋蓝碳交易中心。

近年来,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结合本土湿地动植物特点,联合专业机构,研发了鸟类文创服装、流苏茶等生态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徐立强建议有关机构利用湿地自然资源,如植物、鸟类等,结合编织、雕刻等非遗技艺,开发特色文创产品,让游客在直观感受湿地生态的同时,助推生态文化传播。

“推动湿地生态价值实现离不开人才助力。青岛可以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湿地保护事业。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湿地保护科研成果转化,为湿地生态价值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徐立强说。

“感谢各位委员和专家对湿地保护的关心和支持。下一步,我们将和有关部门一同推进湿地生态价值转化,在严格保护生态本底的前提下,探索‘保护—利用—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孙大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