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产业集群加速升级: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品牌”

发布时间:2025-08-13 10:49  浏览量:1

今年上半年,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据央视《新闻联》报道,截至6月底,我国已建成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出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超1000个的各类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特别是在轻工制造领域,今年以来,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腹地,我国各地在加快建设特色产业集群的进程中,轻工产业集群正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轻工制造覆盖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居用品、文体玩具等领域,既承载着庞大的消费需求,也具有链条长、带动强、就业多的优势。

例如,在江苏丹阳市,年产镜片4亿多副,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是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单凭眼镜,丹阳每年就创造出超过120亿元的产值。如今,丹阳眼镜探索出新赛道:验光仪器实现国产替代,能够完成以5度为阶差的精准验配;根据验光数据,数据算法远程生成专属的镜片曲面;智能装备精细“雕刻”,制成定制镜片,不同于传统的统一屈光“版型”生产,定制镜片如同量体裁衣一样,根据每个人的眼球参数、用眼习惯定制生产,配镜精度、舒适度相应提高,视觉质量明显优化。

在河南濮阳的台前县,这座年轻的豫东小城所生产的羽绒产品不仅遍布全国,在近年来更远销至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羽绒产量占世界羽绒总产量的85%,而台前羽绒产量则占全国羽绒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世界羽绒看中国,优质羽绒看台前”。台前县的企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羽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例如,河南省鹏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复合式羽绒分毛机,改进了现有生产设备结构性和加工工艺,生产出90%以上的日本金标羽绒。

轻工产业集群的价值,不仅在于产量大,更在于它能灵活吸纳多元主体、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在“以旧换新”“国货潮流”等消费趋势带动下,从广东佛山的家电制造,到浙江义乌的小商品集群,再到江苏南通的家纺之都,各地的轻工产业集群正加快数字化改造和品牌升级,形成了“传统行业+智能制造”的新格局。

轻工产业集群的升级离不开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浙江、广东、山东等地依托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加快推进家电、家具、日用消费品、造纸包装等细分行业集群建设。各地在优化生产工艺、引进智能制造设备、强化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通过建设研发中心、设计平台,推动轻工产品向高端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政策的精准发力同样是轻工产业集群提质升级的关键。围绕集群特征实施财政补贴、信贷优惠、出口退税等政策,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开拓国际市场。在河南禹州的陶瓷产业集群,当地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推出“陶瓷贷”,支持企业引进节能窑炉、自动化生产线,不仅降低了能耗,也提升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轻工产业集群不仅服务国内市场,还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位置。无论是外贸出口中的纺织服装、家用电器,还是跨境电商热销的文创玩具、厨具用品,都依托了国内成熟的集群化生产体系和完善的物流配套。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拓展,轻工产业集群正迎来更多国际订单,这对稳外贸、稳就业意义重大。

当前,轻工产业集群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高端引领”转型的关键期。未来,应继续推动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转型,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同时,要以品牌建设为核心,讲好中国制造的故事,让更多轻工产品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品牌”。

文|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