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无名之辈们顶替不了唐僧,但也能取得自己的“真经”

发布时间:2025-08-13 10:23  浏览量:1

这是一个完美的黑马逆袭案例,在这个特别的暑期档里实现逆袭后,《浪浪山小妖怪》对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对观众情绪的成功触达角度来说,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工作日连续票房“逆跌”后,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在第二个周末连续单日票房破亿,上座率在同档期影片中更是遥遥领先,预测票房从一开始的4、5亿上升到了15亿以上,不仅迅速刷新了《大鱼·海棠》保持多年的国产2D动画票房纪录,也意味着将打破《铃芽之旅》的中国市场2D动画电影票房纪录,一跃成为国内票房最高的2D动画电影。

据说,《浪浪山小妖怪》的制作成本在暑期档破亿大片中,基本属于最低一档。这是一个完美的黑马逆袭案例,在这个特别的暑期档里实现逆袭后,《浪浪山小妖怪》对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对观众情绪的成功触达角度来说,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取经”是什么?

《浪浪山小妖怪》脱胎于上美2023年《中国奇谭》中的现象级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但并非简单续作,而是与之同步启动的平行世界观创作。在这个故事里,小猪妖携与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组成“草根取经团”,假扮唐僧师徒踏上了荒诞西行取经之旅。

影片在社媒讨论上的最大核心是草根叙事。正如《nobody》的英文片名一样,《浪浪山小妖怪》的主角们是一群真正代表底层的“无名之辈”。

他们是寿星的鹿、观音的鱼、老君的牛和弥勒的童子,随手一掏是通天的法宝;而你我只是没有名字的小猪妖、小蛤蟆、黄鼠狼和猩猩精,手里拿的是路边捡的棍和犁地的耙。

小猪妖为了进大王洞这个“大厂”,把鬃毛都擦秃了,和同伴蛤蟆精努力把铜锅擦得锃亮,结果却因为擦掉了锅上的字被大王追杀。在听到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后,两人决定自己拉起团队抢在前面修得正果,而他们找来扮演沙僧的黄鼠狼精,躲在土地庙后面装神弄鬼骗贡品吃,是个讨人嫌的话痨;假扮齐天大圣的猩猩精因为全家被大王洞杀死而胆小孤僻,一句“我是齐天大圣”都学不好。

“取经”是什么?在《西游记》这个框架之中,读者们往往有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看到整个取经活动的规划周密,一切都是“大人物”们设计好的“大项目”。天庭和佛祖各方势力出人出力凑成了八十一难,是一个收编孙悟空、给金蝉子镀金、顺带收拢八戒、沙僧两个因罪下界的天将的大项目,取经团队和路上的妖怪们都背景雄厚,这也是网络上最流行的解读方式。

另一种理解则在于,取经本身就是“修行”。修行也不只一个角度,整本西游记的赞诗和回目里有大量道教内丹修炼的术语,如金公、木母、土母分别指代悟空和八戒、沙僧,易学中“三五合一”,师徒们更是在到达西天时在凌云渡乘坐无底船舍去肉身成圣;此外,原著中佛教的《心经》也颇为重要,现实中也是唐玄奘所翻译的重要经典。

原著中初收孙悟空后者打死“六贼”,意指佛教中指眼、耳、鼻、舌、身、心六根所生六尘,也是修行障碍的象征。孙悟空在书中的变化是从一开始的野性未驯到杀死“六贼”、杀死“二心”(六耳猕猴)后逐渐柔和,且经常反过来引导唐僧“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这也是修行的体现。

如果按这种修行的理念来理解,心猿意马、金公木母,《楞严经》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与《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的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样——整个西游记其实也是在讲“一个人”的修行之路。

这种释道角度的修行再引申到人生之上,取经则能指代更多现代人所理解的自我修行,金丹正果,放到现实中则能视为人心的成长和转变。艰难险阻之初,唐僧经常不信任悟空反而听信八戒谗言、抱怨山高路远灵山难抵,而到了西行末段,唐僧的态度变化巨大:犀牛精一回里八戒稍一懈怠,就教悟空拿棒子打;寇员外八戒贪图饭食,更是一声咄喝退;八戒一开始偷懒懈怠、挑唆师傅和悟空的关系,动不动要散伙分行李,在后面却是荆棘岭变身稀柿衙拱屎开道,连唐僧都得称赞一声“徒弟辛苦”。

而反过来,悟空从野性难驯大闹天宫到佛法有成的团队核心,而八戒成佛之后,连食肠都变小了,这种变化既是所谓人的成长,但也在另一个角度上意味着对人天性的限制和塑造。

我们之所以花费巨大篇幅讲《西游记》里的修行,是因为《浪浪山小妖怪》在故事创作理念上也延续了《西游记》的精髓——一方面延续了职场隐喻,另一方面,四个小妖怪虽然是冒名假扮,但和唐僧师徒们一样也经历了属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那句“致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

群体迷茫心理中的“自我重建”

四个小妖假扮唐僧师徒取经,先是不得不隐藏天性吃斋化缘,又不得不对鼠妖泛滥的村庄出手相助,但随着老和尚把袈裟送给了假扮唐僧的蛤蟆精,村民们为打败鼠妖的他们送吃食锦旗,他们会在路上施舍饥民,更是在面对吃童男童女的黄眉怪时放弃“大妖洞编制”,选择拼死一博。

这个过程中,猩猩怪从胆小怕事到第一个坚决反对黄眉;小猪妖和蛤蟆精不再执着编制,认清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变化最大的黄鼠狼精把磨刀石磨成了小小一块,从话痨变成一语中的,一切芜杂都被磨去,剩下不变的是初心——“我从来没有说过要吃唐僧肉,我一直说的是去取经。”

这四个小妖凭借“大招”燃烧了自己的一切,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最后孙悟空留给他们救命毫毛,村民们为他们立庙香火供奉,取没取到他们的真经,其实已经非常明显了——为了朴素的正义彻底团结再拼上性命,即便最后弥勒和黄眉不会在乎,但童男童女们在乎、悟空在乎、立庙的百姓们在乎,这就是意义了。

灯塔专业版显示,购票群体中25-35岁群体占比超50%,而35岁以上群体也达到20%,观影中时长出现大量中年父母/爷爷奶奶+小朋友的组合,同时拉拢了“一老一小”的亲子群体以及职场核心群体,这其实是很罕见的现象。

《浪浪山小妖怪》深深击中打工人们的内心的,一开始是通过“妖怪也要进大厂、进编制”的寓言故事来隐射当下——努力工作的业绩被上级随手抹去,小猪妖最强的“头铁”在黄眉面前也是不堪一击,黄眉创办的“大厂”妖洞也不过是被“正儿八经”哄骗的草台班子。

这种自嘲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种价值观的迷茫,是面对无可动摇的结构性固化环境下的无奈、无意义感。

观众们能带入哪一边的视角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大鹏主演的《年会不能停!》和今夏自导自演的《长安的荔枝》,其实也是对准了同样的社会心理。大众所共情的是《年会不能停!》里的白客,《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甚至是被莫名杀死的骑手、逃跑的馆驿,可这般无奈和无意义感,又应该如何去消解呢?

《浪浪山小妖怪》所希望传达的,或许是在当下的价值观迷茫中,为观影的普通人们也寻得一个内心层面上的修行目标——即便我们像黄鼠狼那样丢失了天性童真,但磨砺既是丢失也是成长,最重要的是记得你出发时的初心。

庸庸碌碌是世间多数,我们扮演着家庭和社会希望我们成为的角色,为之努力并不断消解着自我。但话说回来,无名之辈们虽然注定不能取得为唐僧团队准备的真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要丢失自我和本真。黄眉也疑惑“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你到底想要什么?”而小猪妖的答案只是“我想要活成我喜欢的样子。”

小妖们修为全失变成野兽的一幕最令观众们震撼,这也说明观众们仍然认可那些真正珍贵的品质和精神。

当下的观众已经不太能接受“只要努力再努力就能成功”的故事,那是专属于上个世纪的风貌,也是姜文在《你行!你上!》里试图传达的积极意味;但大众仍然会感同身受“我们能够自己赋予生活以意义”的故事,因为这种“自建内心的秩序和支柱”,恰是当下的集体迷茫中所需要的方向之一。

影视作品基于现实,但又是艺术性和浪漫化的,需要呈现出的不只是社会现象和群体心理本身,也应该站在作者和个体尊重的角度上,呈现出世界“应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