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糖衣文艺”:当娱乐至死遇上精神缺钙
发布时间:2025-08-13 11:01 浏览量:2
凌晨三点的直播间里,网红主播正对着镜头背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背景音乐是电子合成的海浪声,屏幕下方滚动着"9.9元包邮海子诗集"的购物链接。这一幕荒诞得令人心颤——当诗歌沦为直播带货的BGM,我们失去的何止是文学的尊严?
在这个短视频称王的年代,"虚无文艺"正以更精致的面貌卷土重来。某平台年度报告显示,"治愈系"内容播放量突破万亿次,而同期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点击量不足其百分之一。更可怕的是那些披着正能量外衣的"糖衣文艺"——用滤镜美化苦难,用鸡汤稀释疼痛,最终把文学艺术变成精神麻醉剂。
我曾见过一个城中村的年轻人,他的手机里存着三百多首"励志金句",墙上贴着"星辰大海"的网红标语,却连续三个月拖欠房租。这种"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现象,正是虚无文艺培养出的畸形产物。就像某位粉丝百万的"正能量诗人",其诗集销量破十万,但评论区最常见的问题是:"老师,我照您说的保持好心态,为什么还是被裁员了?"
当代文艺创作正在经历一场"去痛化"手术。某省级作协的年度选题中,"改革开放成就"占比43%,而"工人下岗"、"农民失地"等题材不足5%。这种选择性失明造就的文艺作品,就像没有苦味的黄连,治不了任何病症。更荒唐的是某些"扶贫剧",把山区的贫困拍成田园牧歌,把基层干部的皱纹美化成"奋斗的勋章"。
但真正的文艺从来不是歌舞升平的伴奏带。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会为了描写煤矿工人下井的细节亲自钻矿井;陈忠实为《白鹿原》搜集素材,在关中农村一住就是三年。这些沾着泥土、带着血丝的文字,才是支撑民族精神的钙片。可惜现在某些作家,把"深入生活"变成了"到此一游",拿着采风补助在农家乐摆拍几张照片,就敢写"农村三部曲"。
数据不会说谎。某平台统计显示,反映社会痛点的《我不是药神》讨论量是同期甜宠剧的17倍;讲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山海情》重播收视率超过首播。这证明群众不是只需要"糖",而是渴望"能治病的药"。就像那个在电子厂打工的读者留言:"看十篇鸡汤文,不如读一首《悯农》来得解压。"
更值得警惕的是文艺批评的"犬儒化"。某些评论家把"政治正确"当成免死金牌,对粗制滥造的主旋律作品一味吹捧。某反映抗疫的电视剧豆瓣评分2.8,却有专家在研讨会上称赞其"开创了新时代文艺新范式"。这种指鹿为马式的评论,比烂剧本身危害更大。
真正的文艺应该像针灸,找准社会的痛穴扎下去。贾樟柯的电影之所以能走向世界,正因为他镜头下的县城青年、下岗工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疼痛神经。而那些整天喊着"厉害了"的爆款视频,除了制造精神多巴胺,还剩多少真正的营养?
在这个算法统治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警惕"电子鸦片"式的文艺产品。它们用精准的流量计算麻痹人们的思考,用甜蜜的虚幻替代苦涩的现实。就像某网红诗人的名言:"生活吻我以痛,我报之以诗",结果被网友扒出其名下有三家公司,住着别墅开着保时捷。
文艺如果失去了疼痛感,就变成了精神美容针;作家如果不敢直面黑暗,就只能生产文字化妆品。当某平台"岁月静好"类内容日均产出突破百万条时,那些记录外卖骑手猝死、程序员过劳的帖子却频频被限流。这种"选择性失明",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虚无主义?
要打破这种局面,需要重建文艺创作的"疼痛伦理"。就像那位在富士康打工十年的诗人说的:"我的诗里必须有机油的臭味,否则就是对工友的背叛。"当我们读到"凌晨四点的菜市场,豆腐西施手上的冻疮比豆腐还白"这样的句子时,那种真实的刺痛感,才是文艺最珍贵的营养。
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靠糖水浇灌的。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那些敢于揭开伤疤、直面脓血的文艺作品。因为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疼痛,才能生长出抵御风浪的骨气。
作者简介:易白,本名王增弘,编剧、导演、作家、诗人、画家、音乐人及专栏作者。多年来在军旅中坚持创作。出版诗集《心界》、小说《逃兵》《猎豹》等多部小说,创作歌曲《唱给人民的信》《铁花开》等。作品获杨牧诗歌奖、国际生态文学奖等荣誉。他的文字扎根底层,直面现实,在《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发表多篇文学评论。
- 上一篇:逸笔雕琼 神墨镂月——潘文良大写意荷韵赏析
- 下一篇:儋州洋浦:项目建设提速度增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