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韩国出土4块千年木简,韩媒:这些汉字都是啥意思?

发布时间:2025-08-12 04:02  浏览量:1

有件事,听着就觉得很奇特。韩国那边挖出来几块烂木头,上面清清楚楚刻着字,这些字他们自己一个都不认识。

这个事情发生在京畿道杨州市一个叫大母山城的地方。这地方挖出来的东西,据专家说,应该是三国时期的,距现在最少也有一千多年了。别的国家挖到这么古老的东西,肯定会很高兴。韩国人也很高兴,但这份高兴里面,总感觉混着点别的味道。自己的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自己拿在手里,却像看一本没学过的外语书,一个字都不懂。

这次一共挖出来四块木头片,专业上叫木简。两长两短。最长的一根有50厘米,另一根短一点的47厘米。专家研究了半天,说这两块长木头片出自同一棵树。他们费了很大劲才把这个事搞明白,好像在证明这两块木头是亲兄弟一样。

但木头是什么树做的,是不是亲兄弟,这些都不重要。最要命的是木头上的字。

上面刻着这么几个字:

「金瓦人」

「土瓦人」

「此二人」

这几个字,都是很标准的汉字,一笔一划写得很清楚。可就是这些我们看着很普通的汉字,到了韩国学者那里,就成了大难题。他们围着这几块木头,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金瓦人”是干什么的?“土瓦人”又是什么工种?“此二人”指的是谁?

他们的新闻里,电视上,网络上,到处都在讨论。学者们对着木简上的字,表情很严肃,心里很着急。这是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物,记录着自己祖先的生活信息,但这些信息,他们读不懂。

这就好比你回家翻出一本爷爷的日记,日记本是你家的,日记里写的事也是你家的事,可爷爷用一种你没学过的文字写的,你一个字都看不明白。那种感觉,又亲切又遥远,非常别扭。

有人就私下里说,与其自己人在这里猜来猜去,还不如直接拿去问中国专家。对懂汉字的人来说,解读这几个字,可能就是喝杯茶的功夫。但这个事情现在变得很微妙。韩国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摆脱汉字的影响,在他们的文化里,什么东西都想证明是自己的。如果这次去请教中国专家,一方面显得自己没本事,另一方面,万一又引起什么关于文化归属的争论,事情就更麻烦了。

为什么韩国人会不认识汉字呢?这就要从他们的历史说起。

在很久很久以前,朝鲜半岛上的人们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他们说的虽然是自己的语言,但要写字记录事情,就只能借用汉字。当时,只有贵族和读书人有机会学习和使用汉字,普通老百姓大多不识字。这种情况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

后来,到了朝鲜王朝时期,出了一位叫世宗大王的君主。他觉得总用别人的文字不是个事,很多平民百姓都不认字,国家的政令也传达不下去。于是,他下令创造一套属于朝鲜人自己的、简单易学的文字。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韩文。

韩文被创造出来以后,因为简单,很快就在普通民众中传开了。在官方文件和学术文章里,汉字依然是主流,这种情况又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到近代,韩国为了强调民族独立性,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推行韩文,并且逐步减少汉字的使用。这个过程,就叫做“去汉化”。

到了今天,韩国的年轻人,除非是专门学中文或者历史的,否则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接触不到汉字了。他们看书、读报、聊天,用的全都是韩文。

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直到现在,所有韩国人的身份证上,都必须标注汉字的姓名。

这是因为韩文是表音文字,很多不同的汉字,用韩文写出来发音是一样的。比如“”,可能是“朱”,也可能是“周”或者“珠”。为了区分清楚,在身份证这种最重要的文件上,就必须用汉字把本来的姓氏和名字写出来。

情况就变成了:汉字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消失了,但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份根源上,又留着一个深刻的烙印。

这种历史造成了今天的尴尬。当这些写满汉字的木简从地底下重见天日的时候,它们就像一份来自祖先的信。信到了,可后代子孙却成了文盲,读不懂了。

这个新闻出来以后,韩国网民的反应也很有意思。有的人很激动,觉得这是自己国家了不起的历史发现,证明了自己悠久的过去。也有的人很实在,开始自我调侃,说“这下好了,还得麻烦隔壁国家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了”。也有一些比较极端的声音,硬说汉字就是他们祖先发明的。

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这也很正常。历史这个东西,太久远了,久远到很多事情都说不清楚。说不清楚的时候,就容易吵起来。

其实,这种与历史的隔阂感,我们自己有时候也能体会到。我们虽然一直在用汉字,但几千年前的甲骨文、金文,不专门去学,我们一样也看不懂。我们去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的字画、文书,上面的繁体字和古人的书法,也常常需要借助专家的解释才能明白大概意思。

历史就像一条长河,我们站在下游,很难完全看清楚上游的风景。中间总会有些地方,因为时间太久,变得模糊不清了。

那么,木简上的“金瓦人”和“土瓦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直到现在,韩国的专家们也还在猜测。

有人推测,这可能是一种官职或者工种的名称。在古代,宫殿和城墙的修建是大事。“瓦”就是指屋顶上的瓦片。“金瓦”可能指的是用铜或者其他金属制造的、比较贵重的瓦片,而“土瓦”就是指普通的陶制瓦片。“金瓦人”和“土瓦人”可能就是分别负责烧制和安装这两种不同瓦片的工匠。木简上的“此二人”,可能就是指管理这两组工匠的某两位负责人。

也有人推测,这可能和当时的驻军编制有关。古代军队里,会用金、木、水、火、土这些称号来给不同的小分队命名。

还有人觉得,这可能只是当时某次工程的记账单,记录了调用了哪些工种的人,方便完工后算工钱。

哪种猜测对呢?现在谁也给不出一个百分之百肯定的答案。要想解开这个谜,需要找到更多的、类似的文物,相互印证,才能慢慢拼凑出历史的真相。

这几块小小的木头片,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来的,不只是韩国与汉字之间复杂的关系,也照出了所有现代人和自己古老历史之间的一段距离。

祖先留下的东西,不管是具体的文物,还是无形的文化,都需要后人不断去学习、去理解,才能传承下去。如果不去学,不去懂,那这些宝贵的遗产,就真的会变成一堆谁也看不懂的“天书”。

这件事最后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好。也许过几年,韩国的专家们通过努力,真的靠自己弄明白了这些字的意思。也许这些木简会一直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但这件事本身,已经给很多人提了个醒。忘记了过去的文字,就等于关上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门外到底是什么样子,就只能靠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