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岁的老农民工,还为生计发愁,接下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08-13 12:12 浏览量:2
一段时间,关于社保的话题,被大家热议。
根据相关法律、政策,企业不给打工人缴纳社保,行不通了,就是打工人自愿放弃社保,也不行。
不得不承认,时代在进步,也许不久的将来,会全民社保,个个晚年有保障。
但有一批人,他们已经五六十岁了,也打工大半生,还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资格了,生活也困难,又何去何从呢?
这一批人,就是第一批进城的普通的农民工。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还在为生计发愁。
0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种地,城里人上班,农村和城市的界线很明显。
八九十年代开始,陆续有农民进城务工,他们没有文凭,也没有技术,只能在工地干活。或者在某工厂做保安保洁,搬运工等。
当初到城里,也没有想以后怎么办,只是有一份收入,比种地好一点,就够了。
还有,打工的地方是不固定的,也许几个月在上海,几个月在广州。或者在同一座城里,兜兜转转在不同的工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0年,农民工都没有很强烈的社保意识,时代也没有给予配套的政策。
人在城里,身份是农民,也让农民工和城里的职工,城镇户口的普通人,不太一样。
城里人,在早些年通过补缴养老保险等方式,也享受到了退休的好处。
再后来,也没有了职工养老保险补缴的政策,而是提前缴纳十五年,然后在五十岁、五十五或者六十岁退休。
言归正传,第一批进城的农民工,他们的人生轨迹,大概是这样的:“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为改善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条件而奋斗,老了还要自己存钱养老,真是让人非常心酸”。
我们罗列一下,为什么第一代农民工,没有退休。
第一,参保制度限制。农民要参与职工养老保险,在当年是没有政策的。工地打工,也没有配套的政策,让每一个人都有养老保险。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制度,也是后来才有。
第二,养老保险的认识有限。第一批到城里的农民,不知道什么是养老保险。他们的骨子里,还是想着“养儿防老”。小农意识是很强的。
毕竟,祖辈都是这样养老,到了自己这里,也应该是这样的。
第三,手里的钱,并不是很多。每个月干活的钱,不是很多。还是优先考虑到子女读书,家里盖房子等。
尤其是多子女家庭,一个农民工的收入,可能还不够子女的学业费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50岁以上的农民工比例,从2014年的17.1%,上升到2022年的29.2%。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第一代农民工,六十多岁了,或者临近六十岁,还不能休息。养老的问题,也只能靠自己多一点点储蓄。
02
我们仅仅说困难,却不找解困的方法,这是不对的。
俗话说:“老天给你一个难题的时候,也会给你一个解题的方法。”
谁都不要“等靠要”,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寻找最佳的养老方法。
其一,在自己没有满六十岁的前提下,建议缴纳最高档次的农保。一次性补缴的政策,很多地方都有。
别看一次性缴纳八九万,但是每个月有八九百,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养老的基本生活费是够了。这比要子女派赡养费,还是好很多,起码不看脸色吧。
现在的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房贷车贷,工作也不一定稳定。赡养父母的压力是很大的。老人自己每月固定有收入,也算帮助到子女了。
其二,已经六十多的农民工,能干几年,也能有一定的积蓄,可以缓解养老的压力。
干体力活,肯定是越来越困难。建议去干一点技术活。
别以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其实很多小技能,很容易上手。一技傍身,一生无忧。
比方说,学会做烧烤,然后在学校门口,热闹的街头,摆一个烧烤摊。
还比方说,学会剪头,在城里摆个摊,就算几块钱一次,一个月的收入也不低。
花几个月时间,掌握一门技术,在身体变老的时候,可以多撑一些赚钱的岁月。
其三,一家人合力去做点什么,老人作为子女创业的后盾。这样子女增收了,老人的生活费用,也不愁。
比方说,子女开店,老人做服务;子女开工厂,老人帮忙看仓库。
其四,转型成新农人,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
城里确实留不住了,就去老家。能够种地,也能减少日常开销。
另外,可以养鸡养鸭,学会直播带货等。农村的东西,能够很顺利地卖出去,收入也是可以的。
积极向地方产业大户学习,或者搭他们的销售顺风车,做养殖种植,也可以有不错的收入。
03
当初去城里打工,也没有想到,时代发展那么快,养儿防老的能力越来越弱,退休的好处越来越明显。
错过了时代的风口,不要总是唉声叹气。还是积极面对现实,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无法改变的。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谁都没有办法和时代对抗。
第一代农民工,也许自己吃尽苦头了,但是为子女创造了很多的学习、谋业条件,也不错了。很多人还为子女在城里买了房子。
多少底层的农民工,托举了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倍感欣慰。
人生路漫漫,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去寻找晚年的路,总是有路可走的。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上一篇:邢台安全应急产业加速转型
- 下一篇:开展金融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