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机遇已至,条件日趋成熟,天仙潜,是回家的时候了!

发布时间:2025-08-13 12:37  浏览量:1

俗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世事盛衰无常,人的一生如此,一个家族或者行业莫不如此,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亦如此。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湖北行政区划经历多次调整,传统的“大荆州”被拆分,天门、仙桃、潜江(天仙潜)三个全国百强县划归省直辖,京山、钟祥并入荆门,江汉油田被分割,荆州仅剩洪湖、监利、松滋、公安等传统农业县市和分洪区。

30年过去,湖北经济格局巨变,“一主两副”战略下,宜昌、襄阳崛起,而江汉平原整体发展滞后。如今,荆州强势复兴,成为湖北增速最快的城市之一,而天仙潜发展乏力,在省内经济比重下降,百强县市排名下滑。在湖北冲刺9万亿经济总量的背景下,荆州作为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亟需整合天仙潜资源,重塑区域竞争力。

一、各奔前程大分家,荆州失去工业基础和财政支柱

1983年荆门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荆沙合并,1996年京山、钟祥划归荆门,天仙潜则脱离荆州,成为省直辖县级市。这一系列调整,使荆州失去工业基础和财政支柱。

客观的说,荆州三次大拆分,把原荆州地区布局工业的地方都分出去了。比如荆门县就由荆州地区把炼油厂布局在那里,由荆州所下辖的一个县升格成地级市。“一个炼油厂托起一座城市”说的就是荆门。

荆沙合并的时候划出去的天门、仙桃、潜江和钟祥是当时湖北排名第一、二、三、五的经济强县,也就是说荆州地区布局了工业的工业强县,全被划出去了,留下的松滋、公安、江陵、监利、洪湖都是分洪区或农业县,工业基础几乎损失殆尽。就连江汉油田也被拆分,总部虽然离沙市很近,但油田划归了潜江,炼油厂归荆门,荆州仅剩第四石油机械厂,错失石化产业机遇。同时,这些分出去县市的退休老干部全部留在荆州,使得荆州需要财政供养人员达16.94万人,为定编人数的1.5倍,比宜昌、襄阳多30%以上,财政赤字严重。

荆州承担长江分洪任务,干部群众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防汛抗旱和兴修水利,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天仙潜却没有这些约束,轻装上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荆州从“大荆州”沦为“小荆州”,长期依赖农业,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和宜昌、襄阳“二副”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天仙潜单打独斗,看似风光,难成合力

分离出去的天仙潜虽为省直辖,虽然少了“婆婆妈妈”的管束,轻装上阵各奔前程,但很快就发现缺乏统筹,发展陷入内耗。行政壁垒阻碍协同,三市各自为政,争抢资源,如汉宜铁路选线时,潜江与仙桃激烈博弈,最终线路绕道,闹出了天门南站设在仙桃边上,仙桃西站设在天门边上的闹剧,影响整体效率。

因利益分配无法达成共识,江汉市(天仙潜合并设想)难产,一番折腾之后最后夭折。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三市均以纺织、食品加工为主,缺乏差异化布局,难以形成产业链互补。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各自修建工业园区、物流基地,导致资源浪费,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长此以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天仙潜GDP增速放缓,仙桃勉强维持了在全省经济比重没有大幅下滑,天门、潜江不仅全国百强县排名下滑,在全省经济比重更是一落千丈,区域影响力日渐减弱。

三、“一主两副”崛起,江汉平原发展整体“塌方”

随着湖北“一主两副”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大量优质资源的加持下,武汉、宜昌、襄阳成为核心增长极,而处在武汉、宜昌、襄阳三角区内的江汉平原被边缘化。

首先是交通短板明显,宜昌、襄阳很快就拥有高铁枢纽和机场,而荆州直到2012年才通动车,沙市机场为了扶持三峡机场甚至直接被关闭。和荆州一样,天仙潜铁路网严重缺失。与此同时,江汉平原水运优势未充分发挥,荆州港潜力也没有完全释放。

最重要的是造成了产业空心化。宜昌(化工)、襄阳(汽车)依托大工业崛起,而荆州、天仙潜缺乏支柱产业,依赖传统的低端制造业艰难发展,甚至还形成同质化的竞争。人口外流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省外向珠三角地区流动,省内向武汉、宜昌、襄阳迁移,导致江汉平原老龄化加剧。

湖北经济在武汉、宜昌、襄阳“金三角”虹吸效应下,江汉平原成为发展洼地,在网络上“江汉平原”整体塌方的说法得到广泛共鸣。

四、荆州复兴VS天仙潜下滑,回归时机日趋成熟

痛定思痛,近年来荆州在工业兴市的道路上逆势崛起,而天仙潜增长乏力,区域整合势在必行。荆州强势回归,经济增速领跑:2024年GDP突破3500亿,牢牢稳固了“湖北第四城”的位置,甚至连续三年保持了15%左右的名义增速,达到了当年“一主两副”城市高速发展的水平,跻身全国制造业百强市。

工业突破,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电、石化装备等产业崛起,美的、亿钧等30大百亿企业落户,6家产值过百亿企业呼之欲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793 家,经营主体达 56.2 万户。

更可贵的是发展质量的提升。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42%,5G 工厂数量全省第一,美的洗衣机工厂获评全球家电行业首个 5G 全连接工厂。交通升级,荆荆高铁开通,李埠长江大桥开建,荆州机场复航,荆州港铁水联运势头喜人,枢纽地位提升。荆州人的荷包也鼓了起来,2024年荆州存贷款总量创新高 ,增量位居全省前列。电影票房高居全省第二,豪车销量更是相当于身后孝感和黄冈两市的总和。

反观天仙潜增长乏力,百强排名下滑,仙桃勉强守位,天门、潜江位次下跌。产业瓶颈,传统纺织、食品加工面临转型压力,缺乏新的增长点,在区域竞争中越发处于不利的位置。

当省域战略从"一主两副" 调整为 "一主两翼三带",荆州作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的定位终于获得认可,湖北省委明确要求其 "当好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这也意味着荆州已具备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天仙潜回归可形成“荆州+天仙潜”经济圈,重塑江汉平原竞争力。

五、湖北9万亿战略下,江汉平原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湖北提出2030年GDP冲刺9万亿目标,荆州也率先提出了冲5000亿级城市的目标,江汉平原到了必须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时候了。

行政整合,天仙潜回归荆州。恢复“大荆州”版图,统筹规划产业、交通、生态,避免重复建设。产业协同,打造江汉平原经济带。荆州的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 仙桃的非织造布+ 潜江的化工+ 天门的农产品加工,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交通一体化,构建铁水公空网络,推动仙洪监铁路、武贵高铁荆州段建设,提升荆州机场和荆州港的辐射能力。政策扶持,省级层面推动,将荆州定位为“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给予财政、用地等政策层面的支持。

回归共赢,重塑江汉平原辉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世事盛衰无常,人的一生如此,一个家族或者行业莫不如此,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亦如此。

当年拆分荆州,导致江汉平原碎片化发展;如今荆州复兴崛起在望,天仙潜却陷入单打独斗瓶颈。在湖北冲刺9万亿的关键阶段,唯有打破行政藩篱,让天仙潜回归荆州,才能实现资源整合、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真正打造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引擎,冲刺万亿级的大城市。

历史机遇已至,天仙潜,是回家的时候了!

展望未来,随着天仙潜回归,恢复“大荆州” 版图,统筹规划产业、交通、生态,形成完整产业链,构建铁水公空网络,给予政策扶持,必将重塑江汉平原辉煌,实现湖北经济的均衡发展和高质量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