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成“坑老”新陷阱,免费鸡蛋背后藏万元骗局

发布时间:2025-08-13 12:35  浏览量:1

免费领取鸡蛋、分享养生知识、十天包教包会用养老机器人......这些备受老年人欢迎的举动后面,却暗藏着种种玄机。

近段时期,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揭露了私域直电商领域针对老年人的新型消费陷阱。不法商家利用私域渠道的隐蔽性,精准围猎老年群体,通过虚假宣传、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等手段牟取暴利,维权取证困难重重。

免费作饵,课堂变收割直播间

近年来一些套路骗局逐渐由公域向私域转移,也让私域直播间沦为“割老”重灾区。

从当前来看,私域直播“坑老”骗局精准拿捏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与心理特点,形成一套“引流-养熟-收割”的标准化流程:首先是利用门店引流,通过大量无正规资质的线下门店,以“免费领取鸡蛋”等小恩小惠为诱饵,吸引老年人扫码加入微信群,将其圈入“私域流量池”。

然后利用社群“养熟”:商家在微信群内通过发红包、分享“养生知识”、嘘寒问暖等方式,扮演“贴心人”角色,逐步建立信任,卸下老年人的心理防线,最终进行直播“收割”,让核心骗局在私密直播间内进行。值得留意的是,商家还在会微信群内设置进入门槛高、无内容回放的私域直播间,规避外部监管。

在这些直播中,主播常常大肆夸大产品功效,比如声称鞋里植入了钛核磁芯片;或者利用“限时秒杀”“最后一单”“错过后悔”等话术来制造紧迫感,有时候还通过情感绑架来要求老年人“听话、执行、照做”。

又或者打着“知识付费”的旗号,拉进微信群、专属直播间,举着高科技、养生旗准备收割养老钱。据媒体报道,王阿姨看到“零基础学AI,轻松高收益”的广告,加入免费学习群还花2980元解锁了高级AI课程,并投资了所谓的高精尖项目,但后来直播间早已关闭,“教授”也已经人间蒸发。

海淀区人民法院日期发文揭秘了私域直播,指出这类骗术逃不过三大套路:一是假权威,张口“央视推荐”,闭口“祖传秘方”,其实证书都是合成图片;二是玩焦虑利用“限时秒杀”“最后优惠”的话术施压,诱导消费者冲动付款;三是画大饼,忽悠老人当养生合伙人、机器人股东,表面卖课背地骗投资,骗取老年人养老金。

老年人深陷“银发陷阱”案例

近年来,一些网络主播的“套路”逐渐由公域向私域转移,“私域”直播已沦为“割老”重灾区。这些直播小程序或者第三方工具往往“小而偏”,不易被日常监管覆盖,骗子更是“快进快出”,播完就注销账号、解散群组、频繁切换平台,即便维权也难以追踪。

据媒体报道,湖北刘女士在直播间以低价购入定制翡翠镯。主播对材质处理含糊其辞,诱导成交后拒绝退货。后经多方鉴定,该镯子确认为“注胶”处理过,注胶处理往往与翡翠的酸洗染色过程相关联,而酸洗处理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不过,商家以定制款影响二次售卖为理由不给刘女士退货。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很多人分享了类似事件。有网友表示:“我们这里好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地都是,我都加了好多家的领鸡蛋,看了两天直播就退了,我也买东西,都是几块的,最贵的是20多肥皂,回来不好使,花了不到五十。”

还有网友分享表示:“我妈去的也是,开始发鸡蛋,后来进群打卡有积分,听课又有福利,开始说看看不买,后来听的多了,买了好多保健富硒食品、硒片、辅酶Q10、棘籽油,都没听过的牌子,说他不听,说他们那有人癌症都吃好了。”

还更多网友希望将宣传防骗的视频打开允许下载,希望能转发到家庭群里去提醒老人。

值得留意的是,此类骗局呈现组织化、专业化特征,利用大数据精准锁定目标,且私域直播的隐蔽性是最大痛点:一方面,它们内容不公开不留存,直播间无回放,外人无法直接查看,导致老年人受骗后难以固定证据;另一方面许多私域直播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对主播资质、商品质量缺乏有效管控。

监管难、查处难、追回损失更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红勃表示,“私域”直播中,平台方常以“技术服务商”自居,规避销售责任。平台的法律责任不明确,导致消费者维权时常陷入“平台甩锅、商家消失”的困境。

在海淀区人民法院看来,私域直播的这些骗术涉嫌多重违法,例如利用数据造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违反广告法规定;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涉嫌构成诈骗罪;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违规收集、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海淀区人民法院提示老年朋友先查证、不冲动、走明路,即在官方网站检索这个专家或公司,看看是不是真有这个人、这个项目,再好的福利也别急着付款,“钱在银行睡一宿”,和家人商量后再决定,所有课程、产品,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购买,凡要求微信直接转账的,请扭头就走。

科技赋能监管,多方协同共治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也在不断提升。然而,老年人通常对网络知识和新事物了解较少,信息辨识能力相对较弱。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健康、陪伴的需求增加,面对不法商家的“围猎”,他们容易放松警惕,从而被诱导消费。

当前,私域直播“坑老”骗局这条灰色产业链已经将市场搅成乱麻,据媒体统计,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直播购物投诉中,5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35%,其中私域直播投诉量同比增长近200%。

这些骗局不仅让老年人蒙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有人因轻信虚假宣传放弃正规治疗,导致病情延误。

面对严峻挑战,中国商业联合会直播电商委副会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提出综合治理建议:在监管层面,应推动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并行:一方面利用AI监测私域直播关键词(如“绝对化用语”“诱导转账”),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强制直播内容存档备查;另一方面建立穿透式监管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资金流识别异常交易及传销模式。

在平台层面,需强化合规义务与技术升级:严格审核商家资质,对高风险品类要求提供特殊许可;开发私域场景监测工具,通过语义分析识别社群内的诱导性话术,并提供“一键举证”功能简化消费者维权流程。

在行业层面,应推动自律体系与生态共建:鼓励平台建立内部合规团队,与商家、主播签订《合规承诺书》,明确禁止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主体跨平台联合封禁,形成“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约束机制。

曹磊特别提醒消费者,对于事后维权,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及其家属,在遭遇疑似欺诈时,“全流程取证”是维权核心:直播阶段应通过录屏工具同步记录主播话术、商品展示及互动数据,并利用可信时间戳APP进行证据固化;交易阶段需保存微信支付凭证、商品链接及订单详情,若涉及第三方支付平台,需留存资金流转路径截图;沟通阶段应保留微信聊天记录、语音通话录音(需提前告知对方),重点标注“无效退款”“绝对正品”等承诺内容。若商品到货后发现质量问题,需立即拍照/录像开箱过程,并联系品牌方或第三方机构出具鉴定报告。

北京市高顿律师事务所律师韩冰建议,老年人及其子女要有维权意识,一旦发现被骗应当立即保存证据,截图举报或报案。同时建议加强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私域”直播领域更不是。以各种形式侵犯他人权益的灰色地带都应该得到规制。

综合自央视、光明网、中国消费者报、网经社等